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春走基层:让真情大义像春风一样吹遍神州大地

——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活动回眸

2017年02月11日07:1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让真情大义像春风一样吹遍神州大地(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本报“新春走基层”活动回眸

  苏州网店店主殷燕春向记者王伟健(右)介绍水果销售流程。

  记者周人杰(右二)、张炜(右三)、琼达卓嘎(右一)在拉萨堆龙德庆区波玛村采访异地扶贫安置点。

  甘肃陇南观音坝村,记者李舸(左)采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都高山戏。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记者张丹华(右)听工程师介绍日常工作。

  河南兰考张庄村,记者朱佩娴(左)和脱贫户翟进喜在他的蛋鸡场交谈。

  记者姜峰(左三)在西安铁路局延安工务段“窑洞工区”采访春运一线职工。

  截至2月10日,

  春节期间,人民日报共有

  200余名编辑记者

  31个国内分社参与

  累计刊发

  文字报道近200篇

  图片42幅

  新媒体开展

  10场直播活动

  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50万

  接地气 是最大底气

  本报记者 肖潘潘

  大年初四,我从老家湖北枝江返岗值班。“大家都写,就写大家”触动了作为编辑的我。老家的那些亲友们,生活在离我1200公里的地方。有一段时间未曾联系,回去才发现,他们的生活竟那么热闹:大表哥买了两居室,二表哥到宜昌开餐馆,堂弟回乡创了业……

  文字从笔尖流淌时,忽然发现,回首过去的几年,大路越走越宽,生活越来越好。我写的《江边小城,住得舒服》刊登后,与老家有关的多个微信群都被这篇小文“刷了屏”,老家微信公众号转发后,半天阅读量近4万,更有十几位我不认识的老乡给我发微信、短信谈感受……这样的反响,我之前真没想到。这说明,更多的人认同文中描述的观点,生活越来越好。

  “春节返乡记”,党报要闻版刊发。记者们为家乡的美鼓与呼,播撒正能量;更为家乡的难建言献策,呼唤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次返乡,只见一个侧面;常下基层,方能感知立体中国。

  真用心 就能通民心

  本报记者 王锦涛

  小年夜,新春走基层,记者来到海拔3200米的青海省海晏县金滩村。

  村民李生福,一个勤恳老实的庄稼汉,妻子患病多年,家里债台高筑。看病去小诊所,无疗效,还加重病情。“没了心劲,毫无盼头。”李生福说。

  扶贫工作组了解情况后,迅速联系医院,很快在省城做了手术。病治好了,家里的精气神恢复了,依靠政策,入股村集体专业合作社,贷无息款育肥牛羊,农闲时外出务工,“欠的钱,基本已还清。”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找准“病灶”“望、闻、问、切”,一环不能少。这需要干部俯下身、沉下心,看得见疾苦,听得进民声,问得出实情,切得准民心。通了民心,才能根据个体差异“私人订制”,扶一个富一个。真把群众的困难记在心上,将致贫的原因分析透彻,工作扎实就不怕“套路深”。找准致富路子,绝大多数人都会起早摸黑,撸起袖子加油干。

  小村庄 有喜亦有忧

  本报记者 程远州

  当我沉下心去走访老家的变化时,才发现这个位于鲁西南的村庄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多了垃圾定点定时回收,接了宽带入户,有了村规民约……

  变化之中,忧喜兼半——喜的是村民生活向好,风气转变,忧的是村庄建设陷入困境。

  如今,空心化有了新走势。“80后”的打工者们比父辈更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将留守的子女送到县城读书,让老人进城陪读。二三十岁的年轻父母奔向京沪等大城市,五六十岁的祖父母则前往县城,年节一过,村里更显萧条。

  村里一直在规划如何发展产业,村庄治理的机理正在悄然改变。一方面宗亲关系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治理模式仍在探索中,村集体更需增强凝聚力。

  邻镇的做法似乎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那个9万人口的乡镇,近2万人从事青山羊养殖产业,走上就地脱贫致富的路。一个简单的道理:村民靠着村庄能致富,村庄才有发展的可能,乡愁才能越来越浓。

  转观念 增收在眼前

  本报记者 乔 栋

  春节前,记者来到大葱产地——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万泉乡,葱价一度从六七毛降到三毛五。在山西,不少县市都有主打农产品,但县域规模的农产品滞销的情形屡屡出现。

  农产品是否可以卖得更远些?其实,这几年“农村电商”“农村专业合作社”着实够火,万泉乡两旁的省道墙上,也刷上了“电商小平台、发展大趋势”的标语。但对于这种烽火燎原的大趋势,葱农曹艳君的反应让记者感到惊讶——“卖葱主要靠‘信息员’带着人来收,电商是个啥东西?”所谓“信息员”,就是介于农民和收购者中间的“二道贩子”。

  记者意识到,我们常把农民默认为懂技术、会销售的新型农民,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农民,依旧日复一日地在重复祖辈们多年来的劳作,依然不懂市场、增收有限。农产品提升品质的道路上,如何转变农民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县域农产品功能布局,理应更引人关注。

  小变化 也有大收获

  本报记者 徐 靖

  “我希望能让全村通过这个养鸡场来致富。”于明伦在说这句话时满怀希望的样子,是记者在新春走基层过程中印象最深的镜头。

  于明伦,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东石桥村支书。如何带领全村人致富,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当有一家以色列养鸡企业想要在村里承包鸡棚时,即便大家心里没底,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鸡棚承包了出去。

  于明伦时时刻刻关注着这些鸡棚,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流程,也反思着自己之前一直忽视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座开工一年多的小型农村养鸡场,对一个村子来说,可能成为改善所有村民生活的大机遇。现阶段,我国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关键是促进农村养成完善的“造血”机制。一个村要发展,必须找准一条路。或许一点小变化,终会有大影响。

  喊得响 不如干得靓

  本报记者 朱 虹

  大城市的农村不一定富裕,天津静海区中旺镇小中旺村和港里村就是这样:作为天津最南端的小村庄,水咸、地碱、人穷,日子好像没什么盼头。2013年,天津市政法委驻村帮扶组到了村里后,情况悄然变化。

  好不容易争取到天津市“美丽村庄”项目,可村民们呢,“要拆我家占路的柴火垛可不行。”此外,还有更多难:村民刘文伟女儿患白内障没钱治,90岁的周永庆年老体弱无收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政法委驻村帮扶以来,先帮村里健全制度,大事召开全体党员会,每月两次党小组会,学习党章党规……慢慢地,村民们放下了观望心,“美丽村庄”建设快速推进。去年12月,村民高增贤等四个年轻人成为正式党员,而此前村里已连续13年没有发展过新党员。

  干部改变作风和工作方法,扑下身子取信于民,真心实意办实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望故乡 青春气息浓

  本报记者 李智勇

  故乡,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和记忆中泛黄的印象一对照:年味淡了,走亲戚简化了,小时候的学校面目全非了……

  但是,它在咔咔长身体啊。过去的河南省民权县,论工业就是葡萄酒厂,有个冰熊冷柜厂还倒闭了。如今,产业聚集,黄河故道旁,万亩树林下,都有老百姓创收致富的金饭碗。过去,我有个表哥坚决反对女儿外出打工。如今,十里八乡看一看,谁家不出去打工?打工,就是参与现代经济体系。财富从珠三角、长三角向内陆的小县流动,辛勤的汗水通过加入中国经济链条乃至全球化经济链条,换回汽车、楼房,换回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换回子女到县城接受教育……过去,从乡下进县城,跑车的司机们你争我抢。现在,整合成一个公司,大家加盟进去,计算总收入分账,出车按顺序排就行。一个个细节,折射着新的经济秩序正在逐渐磨合成型。

  版式设计:蔡华伟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