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1期

网络语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控制

姚 臻
2017年02月15日10:0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网络时代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改变,加大了高校妥善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难度。科学有效地控制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成为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大挑战。解决这一难题,不仅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和治理能力,对构建和谐校园也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舆情控制

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社会转型期矛盾、新媒介力量汇聚等急剧加速,使得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媒手段日益丰富,高校要在有限时间内迅速做出正确决策面对着巨大压力。现阶段,传统的宣传说教和舆论控制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多元复杂的高校舆情变化。科学运用舆情监控,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管理与控制显得刻不容缓。

一、高校突发事件与舆情管理的内涵

高校突发性事件,是指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骤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员工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扰乱正常的教学、工作、科研、生活秩序乃至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公共性紧急事件[1]。近年来发生的具有网络影响的高校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诸如学生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考试安全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等等。舆情,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范围内,社会民众对关系自身利益或自己关注的公共事件、现象的发展和变化,对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所产生的情绪、态度、意见、观点等的总和[2]。在越来越开放的“网舆”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舆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微信、微博、博客等都是高校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这类新媒体快速传播的特点对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和整体协调能力提出了挑战。从典型负面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些高校面对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与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

第一,危机意识缺乏,舆情管理理念陈旧。当突发事件出现时,一些高校或部门往往采取消极做法,甚至用以“堵”封锁消息或者出现“失语”状态。

第二,舆论引导工作缺失,管理队伍能力不足。未真正建立舆情监控部门、缺乏专职从事舆情分析、收集与研判的工作人员,舆情收集的技术手段不够先进,这些都是大多数高校现阶段遇到的瓶颈问题。

第三,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突发事件处置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往往由宣传部和保卫处主要完成,未能明确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责、责任人和牵头人,加上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信息获取、利用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致使各职能部门缺乏整体联动、协同合作的渠道。

二、网络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特性

(一)高校突发事件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高校属于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旦引发高校突发事件,往往会成为国家、社会公众、媒体、甚至每个家庭的关注焦点。高校群体中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热情且好奇心强。但是他们社会阅历疏浅,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在网络舆论扩散发展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片面信息被广泛散布,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迷惑进而产生一些偏激行为。高校若不能及时正确地处理突发事件,相关舆情很容易演变为社会热点话题,高校由此置于社会各界人士的批评中。

(二)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发生,因而具有不可预测性。突发事件发生前,很少有人能察觉或预料到事件先兆。而校园突发事件大多来源于潜在矛盾的慢慢积累,内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一旦爆发,在整个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过程中,无论是爆发成因、爆发形式及应对处置都呈现出复杂性。爆发初期因为突发事件诱发因素的不确定性,很难找寻事件爆发的原因,无形中就增加了事件处置的难度。在高校突发事件的高峰期,对事件如何进一步发展无法预测,也导致了高校管理者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无章可循,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

(三)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不可控性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使得高校舆情传播呈现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特点,舆情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展到网络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短短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便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具有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学生“人人持有摄像机,个个拥有麦克风”,个体就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得知最新或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情况,并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也导致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不仅在校园里产生强烈影响,还能通过网络平台从一所高校迅速扩散到其他高校甚至整个社会。

(四)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破坏性

信息社会,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群体极易受外界环境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与外在因素产生过激行为,造成高校突发事件的“放大”和“辐射”效应。加之网民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社会的聚焦效应,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常常被衍化和丰富。蔓延的舆情发展,不仅会扰乱严重影响正常的高校教学秩序,对学生思想和心理造成高度恐慌,还会对事发高校的声誉造成极大的损害,甚至造成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强烈冲击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

三、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与控制的实施路径

从高校突发事件发展过程来看,一般经历“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解决期”四个阶段。在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中,高校若能建立预警机制、预防机制、控制机制以及善后处理机制,往往能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最大范围内的不利影响。

(一)构建舆情预警机制,完善舆情监控体系

网络舆情的发生,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的预警可以把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发生所带来的危害。建立一套突发事件预警的管理机制,不仅能有效应对短期集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也能够形成长效应对机制。其中,收集舆情信息,监测舆情动态,是舆情预警的关键任务。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三种现代技术提高舆情管理的能力:

第一,人工浏览。这是发现和搜集舆情的基本方法。包括浏览各种新闻媒介的信息和具有社交功能的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网站的信息,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

第二,网络搜索。这是一种比人工浏览效率更高的舆情信息获取方法。舆情收集人员可以全天实时信息搜集,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从索引数据库中找到可以匹配该关键词的网页,并以关键词的相关性、更新时间、热度等为参数将检索结果呈现出来,开展危机预警信息收集。

第三,监测服务外包。即将舆情监测工作以服务外包的形式,通过与专业舆情监测机构签订合约,由其提供监测本地区、本部门的网络舆情的专业服务。这样可以密切关注网络舆情“风向标”,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危机,牢牢掌握了网络舆情的主动权。

(二)健全舆情研判机制,加强舆情信息分析

在获取了各种潜在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后,高校必须运用科学的舆情研判方法,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准确及时地作出舆情预警并提供应对策略。在进行舆情信息分析时,可以构建多部门组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对突发事件的舆情甄别与分级风险进行评估。一般而言,管理者可以减少对安全信息的关注,对潜在信息采取一般关注,但加强对于高度敏感信息的关注,对发现的预警性问题,要及时报告学校主要负责人;重大舆情需要召开舆情研判会,并在第一时间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宣传等部门通报。对舆情层级、扩散速度和预期后果进行实时分析、跟进研判、评估影响后,要提早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预防工作。简而言之,舆情研判分析就是要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为舆情危机应对提供决策支持[3]。

(三)制定舆情应对机制,转变舆情管理思维

在突发事件爆发后,要把造成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就要求高校相关舆情管理部门转变思想,第一时间内启动紧急应对系统,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主动应对解决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其中,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是加强网络舆情控制工作的首要条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高校要根据突发事件舆情特征及本校实际,形成有效应对机制,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为高校处理突发事件舆情提供政策依据与保障体系。具体可由分管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协调处理网络舆情过程中遇到应急问题;由各院系负责党务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做好学生网络舆情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由主要学生干部、教职工党员等组成网络舆情监督队伍,为舆情信息收集和网上正面舆论制造打开广阔渠道。突发事件应对中,高校需要得到师生、社会、媒体以及外部协作单位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这就还要注意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利用网络媒介平台有效沟通,主动从“维稳”走向“促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加速恶化。

总而言之,网络时代,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控制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在现今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情况下,高校只有深刻领会舆情管理的重要性,明确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特点,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预警、研判、应对机制,才能科学有效地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带来的危机,从而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与学生个体的自由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超群.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2] 艾学蛟.领导干部读懂舆情管理的第一本书[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

[3] 李敏蓉.论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以“京温事件”为例[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3(4).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