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1期

粗解电影景观化的必然性

张 丹
2017年02月15日13:1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电影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它的成长也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今很明显的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电影的景观化趋势同时愈演愈烈,曾经大制作的“奇观电影”还可以带来高关注高票房,但是随着烂片横行,对电影景观化的评价呈现两极化,有人叹息这是进入了一个“过度迷恋技术”的幼稚时期,有人则认为这是数字时代下的必然阶段。本文则试图运用电影语言学的知识来解答这道“论述题”。

关键词:电影语言;数字化;电影景观化

一、解题的角度: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来分析

据统计,世界上5000多种语言,其中有一些语言已经濒临灭绝,但是,世界上却有一种正在形成中的语言——电影语言[1]。作为后起的综合性媒介的语言,仅一百余年的年纪,革新的速度却令人感叹。从停机再拍的出现、声音的出现、色彩的出现、蒙太奇的出现等,再到二十世纪数字技术的出现,都一次次推动了电影以及电影语言发展的进程。可见,电影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科学技术革新对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目前,国内对于电影语言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尤其在麦茨之后,研究电影语言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国内的研究学者则试图继续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贾磊磊的《电影语言学导论》客观的来说是中国内地第一部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电影的学术专著[2],王志敏的《电影语言学》则认为电影语言学中的部分研究难题可以在科学足够发展后得到解决。两本著作基本都追溯了电影理论中关于电影语言的研究历史,从阿斯特吕克到马尔丹,从贝拉·巴拉兹、爱森斯坦、巴赞、让·米特里的经典电影理论再到麦茨、帕索里尼的现代电影理论都在探讨电影作为一种语言的可行性和规律性。法国阿斯特吕克的著名论断:“摄影机等于自来水笔”认为“电影逐渐成为一种语言,所谓语言,就是一种形式,一个艺术家能够通过和借助这种形式准确表达自己无论多么抽象的思想,表达萦绕心头的观念,正如散文或小说的做法。……他意味着电影必将逐渐摆脱纯视觉形象、纯画面、直观故事和具体表象的束缚,成为与文字语言一样灵活、精妙的写作手段。[3]”三十年后让·米特里、安德烈·马尔罗电影理论学家等也认为“只有电影遇到了叙事问题,它才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意手段”,“电影语言,首先是对一个情节的表述”[4],可见已经发现了电影与语言的密切联系。现今国内关于电影语言的描述引用的基本都是马塞尔·马尔丹的《电影语言》: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即电影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它以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其演进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密切联系[5]。综上所述,电影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来分析,并且二十世纪末期数字技术的出现对电影语言的改变是必然的。

二、解题的逻辑:技术的变化必然带来产品的变化

如同互联网会诞生流行词一般,国内电影学术界为了归纳总结新的电影类别或者对一个时期内的相似电影进行更好的理论思辨,也会提出一些新的概念词汇(部分为国外理论翻译引申而来)来方便理解和探究,例如“小妞电影”“后情节电影”“现象电影”“新都市电影”等。其中“景观电影”或曰“奇观电影”这个概念,在二十一世纪初才出现,之后“景观”一词便开始泛滥于各类期刊文献,也象征着电影景观化的开始。而二十一世纪,正是数字化来临的时代。

众所周知,从电影诞生之初,它的发展就一直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当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只要技术的变革被合理的运用于电影之中,无不促进艺术手法或是电影理论的深刻革新。而数字技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轫以来,便如星火燎原般彻底的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式和播放方式。电影的数字化制作是指计算机全面参与电影创作和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在前期的剧本创作中,拍摄过程之中的控制灯光或者人物虚拟动作采集等,以及在后期剪辑中大量的工作都需要数字技术的辅助才能实现,另外其对于电影的存储、传输和播放等各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革新作用。可见数字化的出现带来的是电影本质的变化,数字化加强了电影作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移情入梦传达作者思想,它可以还原因技术限制无法百分百再现的现实景观,它也可以将人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制作出来,数字化的手段让电影作为一种语言实现了如同文字语言一般的自由灵活,让电影语言不再是单纯的叙事表意工具,而使其拥有了更大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其实电影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发展一样,应该有一个渐进式的积累和持续不断过程。而此时电影语言正处在它自己“仓颉造字”阶段,当然在这一阶段中,电影的数字化是最具推动力的因素。只要我们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理论进行观察,一定就能发现,在所有电影理论的话语中,数字化这一用语的使用率是最高的[6]。尽管这一表述一开始还承受着“过度迷恋技术”、“技术不是一切”,“感官刺激不能取代艺术”等类似指责,但情况能否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国外诸多优秀影片证明了将数字化运用到电影中的可行性,并且将电影景观化推向高潮,但是国内的发展却充满艰辛。2003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推出一部新作《英雄》,高关注高票房,却遭人诟病。之后,《无极》《功夫》《十年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等大片相继出现,在2003年至2006年间霸占了票房榜,这批影片的出现可以称作是国内早期电影景观化的小高潮。但是近两年,影片想单单打着“3D”、“奇观”、“数字化制作”的旗号引来票房已有难度。随着观众对于技术新鲜感的消逝以及电影评分制度的完善,没有质量的3D影片也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来说,永远都是一柄双刃剑,技术越是进步,其异化作用的表现就越是明显。对于电影制作的这股数字化潮流,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向数字化的误区,成为数字化的奴隶[7]。

其实数字化只是一个新的载体,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是创作电影的工具,本身是不具有善恶属性的,包括在其影响下应时而生的“景观电影”也没有好与坏的属性,影片的好坏主要是看导演是在技术中迷失上瘾还是可以达到合理节制的使用技术。就像当初蒙太奇理论出现,爱森斯坦的“理性电影”便是对新生技术的实验,但是由于他沉迷于蒙太奇这种工具独特的性质,为了极大程度地发挥其特点反而忽略了电影的流畅叙事和正常表达,《总路线》等概念电影遭到了惨败。但正是有了对于“工具”的各种实验测评影片,创作者才可以慢慢寻找到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奠定了它在电影理论以及制作中不可替代的位置。电影的数字化也是一样的道理,它影响着电影的发展走向,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遭人诟病的部分“景观电影”,仅仅是电影数字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将电影语言更加融会贯通,是时间问题也是态度问题。对于很多人,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来说,接受数字技术对电影面貌的全面革新可能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心怀忧虑:现代科技会阻碍和摧残我们的精神世界吗?现在看来,我们唯一能做和应该做的就是充分理解并勇于承担起让技术为人类服务的责任,让科学真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8]。因此,技术的变革必然带来电影的变革,而电影景观化则是数字时代下的必然形态。

三、结 语

当电影语言学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来自不同向度的挑战。然而当数字化时代全面来临,电影的准备、拍摄、制作和剪辑从本质上发生变化,电影的选题、类型、审美也有新的思路和尝试。此时,电影语言学也可以成为一种分析的工具让我们思辨电影技术的属性。理论和实践这种相互辅助、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助于二者都在辩证思考的理性环境中行进。现今电影的“景观化”盛行,有人说这是一个幼稚时代的来临,也有人说这是必然发展趋势,本人同意后者的观点,并且在上文中运用电影作为一种语言作为分析角度诉明了原因。另外,当出现一些过度迷恋技术的影片,不可全面否定,说不定一个宽容的大环境以及充裕的时间,它们可以涅磐重生。但是希望电影制作人在满是物质化的环境中,可以保持对电影艺术性的追求,这样的电影环境才有利于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捷.电影作为语言的可能性及其想象[J].电影艺术,2007(6).

[3] 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4]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 祁鸣.007电影追逐场景的电影语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6] 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李明.论数字技术对电影语言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8] 陈捷.电影作为语言的可能性及其想象[J].电影艺术,2007(6).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