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1期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互联网思维

吴锦雅
2017年02月16日08:2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本文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客观分析目前科技期刊发展所面临传播形式单一、网络平台不足,期刊网络、数字化发展的管理标准不统一、市场和营销模式不成熟和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缺乏等问题,提出综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平台和产业链跨界等意识,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探讨适合当今科技期刊发展之道。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期刊;互联网思维;大数据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当今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络技术数字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业态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也带来巨大冲击。近几年,国内报刊纷纷开始了数字化出版、互联网出版的探索,但在专业学术领域,比如科技期刊方面,新媒体的变革并不尽人意。因此,如何结合自然科学期刊本身的特点,深入思考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的影响,选择现代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是科技期刊经营者和编辑所要关注的重点。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和大数据代表着新媒体时代的三大特征[1]。

二、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期刊内容和技术手段,还是期刊的生产、发行和传播将进入全面的网络化。我国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代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传播形式单一

当今绝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建有网站,但它们只发挥了投稿、送审等稿件处理作用,或仅仅将纸质期刊内容上传,没有有效地发挥网络传播、交流的作用[2]。而且大多数科技期刊在纸质刊物正式出版后才会在网站上发布电子版本。这种传统编辑和出版方式,可能会使某些时效性的文章在电子出版时就失去学术价值[3]。新媒体强调的是影、音、图、文等信息的整合,其传播信息形式更为多样性和丰富性[4]。如何结合新媒体技术让人们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是我们传统科技期刊另一个巨大挑战。

2.期刊网络和数字化发展的管理标准不足

我国的期刊数字化开始发展,如,万方、知网、维普等主流数据库为更多的人接受,但因为数字化建设的标准不统一和这些主流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处理技术与方式不同,使这些数据库无法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交换。没有共享与交流,数字化期刊的社会服务意识就会下降,影响大众使用信息资源的有效性、简便性与快捷性[3]。

3.市场和营销模式不成熟

科技期刊主要通过主办单位的拨款经费来经营,还有一些科技期刊依靠广告来补充经费,只有少数期刊能够实现自负盈亏经营模式[5]。广告是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主要的经营模式,而客户投放广告主要因为期刊发行对象和发行量。如果取代了传统出版,实行科技期刊的全面网络化,科技期刊面临如何经营等全新的问题。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市场整体来说处于“零而散”状态,期刊网络化主要依赖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这些数据库平台来实现,虽然它们对大多数的期刊数据进行整合并分类,让读者更为方便的检索,但从整体来讲,很难提高个体期刊影响力。

4.复合型人才不足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崛起,传统的期刊编辑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对媒体产品的制作、发行、营销、服务等提出很多新的要求。期刊编辑除了传统编辑具备专业学术眼光、公正的编辑态度和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外,还需要懂得市场营销。而目前在科技期刊领域中,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的匮乏,和日益发展的媒体网络化发展难以匹配[6]。

三、传统科技期刊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策

当今互联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移动互联,而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大互联。就是一种“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的存在形式。互联网思维是基于时刻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对产品、用户、市场、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竞争和挑战,传统科技期刊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克服自身存在的上述不足,是传统科技期刊运营者和编辑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1.平台思维。期刊的平台化有利于促进出版资源的整合,由传统的简单搜索功能向自主推介功能发展,运用平台化的思维将期刊的有用信息向读者和作者推介。科技期刊如为独自经营,照搬纸质期刊的内容,导致大多数期刊网站成为“信息孤岛”[6],失去网络传播的意义。将多个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期刊纵横联合,同时和已有的数字平台建立有效合作,比如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如移动手机阅读平台及像百度文库、新浪爱问、豆瓣网络终端的免费云数据平台等。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信息发布并集成各类资源共享的一站式出版服务网络平台,推动期刊数字出版从垂直整合模式向平台整合模式转变[7]。

2.用户思维。在过去,科技期刊往往是期刊编辑部或出版社为主导,而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不仅仅是发表和出版,更多的是对读者需求提供信息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科技期刊从传统认知中的阳春白雪的“小众刊物”走向更广阔的平台,就必须整合资源,突破区域传播障碍,建立全方位的传播体系以扩大期刊受众范围[8]。科技期刊应将其内容、服务、社区有机结合起来,从内容经营转变到产品(内容)、服务和平台的经营。利用从MSN、QQ、微信到学术社交平台,从而建立作者、读者、专家、编辑的交流平台。在强化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搭建读者、作者、编辑、专家交流互动平台,以提高其对科技期刊的黏性,增加期刊信息的传播与评价。通过持续的、跨平台的读者、编辑、专家与内容的互动,打造立体、多元、体验感数字化期刊,凭借高质量的内容和人性化的体验吸引读者和作者,从而给读者和作者带来愉悦的互动阅读体验感[9],借助互联网数字平台的“客户端模式”为科技期刊开启新模式。比如,美国化学会纳米功能社区平台在线提供包括视频、图片库和播客3项多媒体服务[10]。美国医学会JAMA network的平台服务还有对期刊内容的总结及对编委和评审者的采访。国外顶级杂志科技期刊Science和Nature等开发期刊App或者iPad移动阅读平台服务,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快餐式、跳跃式等各种阅读方式需求的补充。

3.大数据思维。近两年“云传播”为科技期刊的优先数字化出版提供更多的便利:向读者和作者库进行“云推送”,通过云端海量储存感兴趣的研究成果,讯速建立起高效、直接的传播渠道。科技期刊编辑不能像专业学科研究者那样系统学习和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大数据的推送和传播可以了解当前科学前沿,然后收集、整理和分析读者数据规律,根据读者和作者的需求从数据中提取对期刊选题有用的信息,挖掘读者、作者信息的数据,明确读者和作者群的定位,摸索数字期刊的经营和发行新模式。

4.跨界思维。随着互联网和市场营销新模式的发展,很多产业相互融合,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仍然以技术提供商为主导的。技术提供商是市场主体,占据统治地位;而内容提供者(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完全处于弱势,在数字出版受益分配中没有话语权。我国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可以效仿国外营销模式如爱思维尔、施普林格等国外大型出版商的数字出版产业,内容提供商(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是市场主体,技术提供商只是出版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1]。我国科技期刊必须准确定位内容提供方的角色,以互惠共赢的方式,与技术提供商达成数字出版合作协议,建立双赢的新出版模式[12],以提高期刊出版单位所占市场份额。同时,应以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聚集优质出版资源,实现数字出版模式,走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整合产业链的各个部分[13]。

参考文献:

[1] 郝全梅,常宝宝.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如何突围[J].编辑之友,2015,34(226): 55-58.

[2] 胡博,周锦宜.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建议[J].中国出版,2010,14(1): 47-49.

[3] 唐晴.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现状与应对[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4):85-89.

[4] 陈唯真.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61-563.

[5] 江勇,黄瑜,陈晓锋.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技期刊影响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 86-88.

[6]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5): 649-655.

[7] 畅榕,陈丹.数字出版公共平台的建构模式与运营机制初探[J]. 科技与出版,2012,31(2): 58-60.

[8] 陶华,朱强,宋敏红等.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4,26(6):589-592.

[9] 李鹏.数字期刊的移动阅读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2): 7-10.

[10] 姚伟欣,马建华,栾冠楠.科技期刊出版平台社区服务能力探析:以国外科技社团期刊出版平台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3,32(11): 85-89.

[11] 绪军.国外出版商发展数字出版的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07,25(12):ll-12.

[12] 成勇.网站的升级改造与盈利模式[J].出版参考,2007,(12-下旬刊):14-15.

[13] 陈超英.传统出版社想数字出版跨越的三条路径[J].中国出版, 2010,24(7):58-60.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