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朗读者》一炮打响,点燃了谁的热情?

研究事儿 研究事儿
2017年03月01日13: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一档新节目刚播出就被热捧,现今媒体并不多见。这么严肃正规的文化类节目能叫座叫好,在真人秀节目满屏飞的当下尤显突出。中央电视台《朗读者》首播就吸粉无数,微信公号相关文章很多阅读数达到10万+,究竟是什么点燃了观众的热情?研究事儿(ID:rmrbyjb)带您回看精彩内容,探寻其中的道道:

三种叙述方式,带您进入“朗读框架”

传播学中,叙事框架主要包括:新闻叙述者和叙事视角两个层面。冷静观察《朗读者》的叙事框架,不同于以往,在舞台表现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初看节目名称,以为是档单纯的朗读节目,实际上不仅有嘉宾朗读,还有现场访谈、专家解读、情景再现等综合叙事,内容非常饱满。比如: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出镜的那一场,就成功运用了缺席叙述、隐蔽叙述、公开叙述三种叙事方式。

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以背景视频的推送向观众描述了“宗月大师”个人的基本情况,以及他对作者鲁迅的帮助与影响,客观呈现,不偏不倚,如同缺席叙述者。

访谈中濮存昕讲述自己与荣国威大夫的感人故事,又从另一个层面充当了隐蔽叙述者的角色,把感恩感动隐于朗读的“幕后”。直到最后登台朗读鲁迅先生经典散文《宗月大师》,才以公开叙述者身份,直接参与节目叙事。

加上主持人董卿的承转启合,这种不同叙事角色、不同叙事角度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感染力,也把文字背后的“深情大义”表现得清清楚楚,更让观众明白了力所能及去帮助一个人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找到您的心理需求与媒介功能新的平衡点

《朗读者》节目满足了一定大众的审美需求。审美需求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总是与一定时期人们的思维、兴趣、习惯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突出的时代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重真情、尚大义,成为时代主流,大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构建与塑造。由于过去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商业运作的影响,一些娱乐化、低俗化节目也让观众不时发出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强化“坦诚仗义”“信守友情”“为人付出”等观念,反对“极端自我”“损人利己”“拜金主义”等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而《朗读者》节目,就是央视在这方面进行的一次新探索,争取的不仅是观众和收视率,更是重新发现和创造社会需求与媒介功能新的增长点和平衡点。2017年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栏目先后获得观众好评,反映出观众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期许,节目主持人董卿也因此成为“网红”,深受大众喜爱。

央视趁热打铁推出《朗读者》节目,主打传统文化与情感牌,由当家花旦提纲主持,并选择“有知名度”“有影响力”“有人格魅力”的嘉宾参与节目创作,朗读散文、诗词、书信等经典名篇,讲述人生故事,进一步强化了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一举动契合了社会风潮的变迁,也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期待。

立体包装 “粘”住您的眼

丰富的舞台场景,真实的背景动画,优秀的主持风格,抒情的钢琴伴奏,优美的台湾民谣,均成为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朗读节目注重与观众互动,舞台背景与灯光运用也提升了观感。比如:无国界医生蒋励和她的团队朗读时,舞台背景及时推出阿富汗国内的战争场景,以及人们悲伤无助的画面,丰富了朗读节目的呈现元素,不禁让人同情那些身处战乱中的人们,祈盼战火早日熄灭,倍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和平。

著名作词人姚谦对著名音乐人鲍勃?迪伦的作品风格的解读,以及取得成就的介绍,从专业视角为观众拓展了认知维度,丰富了节目内涵,增加了角色层次。

舞台小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厅》,直观再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情形,让人真切感受到译者作为文化传播幕后英雄的价值所在。现场背景同步推送相关文字与画面,强化了视觉效果,引人入胜。

最为打眼的是主持人董卿,刚刚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精彩亮相,赢得口碑,又到《朗读者》“粘”住观众,星范十足、端庄大气的主持风格、语言特色、体态神情等表现更提升了节目的品质。大量运用叙述性语言,亲切的谈话式,调节现场气氛,特别是评论式评点,将理性化融于轻松的表达方式中,形成独特的精神主线和价值选择,牵动观众的神经,强化了节目的思想性和敏锐度。

一档《朗读者》节目,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也点燃了传播文化的热情。

撰稿:薛贵峰 统筹:王向令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