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7年2月下

跨洋直播呈现新闻全景报道

——对“蛟龙号”新闻事件立体报道的分析

苏 斌
2017年03月20日14:34 | 来源:传媒
小字号

1932年,美国新闻学者麦格杜戈尔提出新闻要具备五W+H,但实际上这些要素只是新闻的一个平面,并没有展示全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而立体组合式报道是指采用多条新闻连续集中报道的手法,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由来、发展过程,解剖新闻事实的本质。“蛟龙号”新闻事件的跨洋直播,展现了新闻全景式报道的方法和效果。

研究模型的构建

以“蛟龙号”出海的三个月连续集中报道为例,参考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张鸥在《直播幕后》一书中提到的“三轴叙事”,笔者把新闻事件报道,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构建为以“时间轴”“元素轴”“叙述轴”展开的三位一体的模型,立体化呈现新闻全貌,同时形成新闻报道的全景化生产流程。

由上图可见,一件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工作者可以依靠三条轴线结构进行立体报道。标示及强调第一时间的X轴,主要以时间推进介绍事件,主要叙事人为主播,叙事手段为元叙述,目的为营造悬念;元素Y轴是指构成新闻事件的所有具有新闻价值的点,例如人物、背景、科技、衣食住行等具体的元素;叙述Z轴,主要强调叙事的方式,0代表和X轴重叠的元叙述,往上还有新闻连线、新闻专题、新闻链接、新闻演示、新闻谈话,等等。如图中的示例点,假定元素Y轴上2为“人物”,叙述Z轴上2为“新闻专题”,这样图中的点表示在时间2节点上进行的关于新闻事件中某个人物的新闻特写报道。按照此模型规律,我们根据叙述轴的不同方式可以总结出如下的立体报道模块(见表1)。

依照上述模块进行的各条报道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整个结构也应该是倒金字塔结构,随着新闻事件时间的推进,先是新闻本体,然后是派生的内容,报道时依其新闻价值的大小排序,而不是以形式排序。可以说,这种立体组合报道是一种运用思维方式和大综合的手法,全方位地开掘和反映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是全景化的报道。

2013年6月10日,“蛟龙号”从江苏江阴港启航到9月19日“蛟龙号”返抵江苏江阴,为期三个多月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科学调查圆满结束,这也标志着三个多月的“蛟龙号” 新闻事件的跨洋直播圆满完成。在这段时间,新闻频道始终跟踪“蛟龙号”新闻动态,第一时间接近新闻现场,深入报道了此新闻事件,综合看来,正是全景展开新闻的典型范例。

元叙述:第一时间对基本元素进行整合

元叙述是指有意暴露叙述者的身份,并导入叙述者的声音,揭示叙述行为及其过程,展示叙述内容的“文本性”“故事性”,它往往更像是有设计和有意识的介绍,主播常常会用“我们来关注下”“现在来插播”“继续来关注”等方式进入叙述过程。因此,它会以字幕、口播或者是新闻预告的方式出现。这也是一种营造悬念的方式,是在不完全展示新闻事件的前提下的一种信息快递,也可以让观众一起揭开事件的全貌。

字幕新闻。2013年6月10日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30分》,采用了字幕新闻和口播新闻同步的方式,播出了“蛟龙号”起航再探海的消息,字幕新闻完成了频道新闻对时间的诉求,站在第一时间,把握基本元素,以最新、最快的战略抢占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在第一时间完成新闻结构中最重要的基本信息元素的生产。自此为期三个月的跨洋报道开始了。

《新闻30分》2013年6月10日12:10播发新闻:“10日上午,搭载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从江苏江阴起航,执行为期103天的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这次任务,‘蛟龙号’将首次搭载科学家随潜水器进行深海下潜。”

口播新闻。口播新闻是经过编辑加工处理的记者采写的新闻稿和选编的报纸、通讯社的新闻稿,再由播音员口头播出的一种广播新闻形式,有时也会由记者或者主持人直接在话筒前播报。

《晚间新闻》2013年6月24日22:23播发新闻:“我们再来看看本台记者从‘蛟龙号’发回的最新消息:根据现场指挥部天气会商,未来几天,在我国南海的计划作业海区海山区的海况将好转,因此,‘蛟龙号’科考队将于25日5点再次从厦门锚地起航,前往海山区。预计6月26日中午抵达海山区,将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蛟龙号’的下潜准备工作。”

新闻预告。新闻预告是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新闻进行的预告,在预告中就新闻的内容预示出一种动态与动向。它可以将新闻事件前后的报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的前后相应。

《新闻联播》2013年6月14日19:21播发新闻:“‘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目前已经抵达了南海的首个作业区域,将依海况择机下潜进行科学考察。在这片海域的水面以下数千米,天然气从海底涌出,在低温高压之下,会融入海水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这种奇特环境还造就了周边大量的极端生命,被称为冷泉现象。这是当今世界深海科考的前沿,也是此次考察的重点之一。现在这个准备的就是一个箱式采样器的一个维护,布放这些采样器取回来的海水样品以及沉积物、悬浮物,主要是为了研究我们所在的这带海域发生了那些生物化学地球变化过程,那么它对整个冷泉区域的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那些影响,继而对全球整个气候变化产生了那些影响,可以说是比较大又比较重要的课题。”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专业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同营造了整个信息环境。与此同时,媒体的新闻报道的形式也从过去的单一线性传播向立体传播转变,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提前预告新闻事件的进展,是全景化新闻报道在当下的新特点,同时这也营造了观众同新闻的互动空间。

2013年7月6日17∶59,“央视新闻”新浪微博报道:“《央视小龙女‘乘龙’入海 快来提问吧》明天,央视记者王凯博将跟随‘蛟龙号’下潜。如一切顺利,她将成为中国第一位随‘蛟龙’下潜的记者,同时还肩负测试视频等工作。蛟龙号内部狭小幽闭,如何克服温度低、进食等难题呢?记者亲身体验。你对下潜过程好奇吗?深海里会有什么?赶紧提问!新闻频道将全程直播!”

连线:与新闻事件发生时间同步,把第一现场全景呈现

由于新闻事件的延展性,需要调度不同空间当中的新闻元素在同一空间进行表现,进行跨越时空的信息调度。“蛟龙号”的报道最为突出的反映了我国在时空连线上的技术办法。这一新闻手段也一直贯穿在了整个“蛟龙号”探海的过程当中。

《新闻直播间》2013年7月5日17:39播发新闻:“继续关注‘蛟龙号’,今天,‘蛟龙号’在我国南海海山区进行了第三次下潜,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到海底采集火山岩石,那么,是否成功取到了科学家所期待的样品?来连线本台随船记者王凯博。凯博,现在‘蛟龙号’回收到甲板上了吗?今天科学家又有哪些新发现?”

专题:展示新闻事件发展过程,捕捉特定元素细节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通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它可以从侧面展现出新闻的价值。

《新闻直播间》2013年7月26日16∶48播发新闻:“‘蛟龙’探海:科学家团队期待深海探秘。如果说主机就是向阳红09船的‘心脏’。那么对于随船的科学家团队来说,有一个人是这个团队的‘心脏’,他就是科学家团队负责人——王春生。从事深海大洋科学调查工作20多年,王春生这次也是‘蛟龙号’的准乘客之一,他对这次出海尤其是跟随‘蛟龙’探海有什么期待?我们来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新闻故事。在众多的新闻内容当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细节,戏剧性和故事色彩浓厚的新闻细节不断冲突的过程就构成了新闻中的故事。它的呈现是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形象化”处理。

《新闻直播间》2013年7月24日17∶37播发新闻:“‘蛟龙’探海。向阳红母船上的饺子宴的介绍就是采用故事的展现方式,这一方式贴近受众生活,增添了报道的趣味性,也使科学任务背后的人性意义和价值展现了出来。”

特别节目。特别节目一般是为意义重大的事件,有时是面对突发新闻展现关切的,有时是重要新闻总结价值的。“蛟龙号”的特别专题一直在三个月的直播中穿插,完全意义上的特别节目包括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专访、纪录片、虚拟演播室操作等等,这里的特别节目主要从叙述方式上来说,为整合性报道。

《新闻直播间》2013年9月21日播发的《2013“蛟龙”回家》,报道的整个结构包括“记者王凯博与‘蛟龙’的不解之缘”“从母船到海底 ‘蛟龙号’如何下潜”“首位下潜记者记录深海景观”“首位下潜记者体验‘蛟龙号’温差”“首位下潜记者记录深海压力变化”“‘蛟龙’首次拍到深海奇异生物”“蛟龙实验室 深海样品处理第一站”“‘蛟龙号’圆满完成今年科考任务”“下潜记者测试潜航员身体体征”9个部分的内容,同时每一部分都有与观众互动的话题和具体内容的展开。

通过这期《2013“蛟龙”回家》的特别节目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整合性的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之前报道的内容,但是按照整期节目的逻辑贯通下来,对观众来说,是对事件发展过程、重要细节的梳理和补充。

新闻链接:在新闻事件进行时,通过特定元素链接第三方信息

新闻背景。背景是新闻发生的大环境或者所属领域的环境特点陈述,它对新闻事件本身是延展性的内容,是新闻事件的必要补充,新闻背景内容似乎跟新闻无关,但又紧紧围绕新闻事件,因此新闻背景更有利于观众理解新闻本身。

《朝闻天下》2013年9月2日8:49播发新闻:“‘蛟龙号’科考队第三航段是在东太平洋富钴结壳区,那么,富钴结壳究竟是一种什么矿物?来了解一下。”

新闻辞典。这是指讲新闻事件中具有知识含量的关键词进行电视化的名词解释,理念是将观众之于新闻事件中的一些亚兴奋点做好、做透。在2013年“蛟龙号”出海的三个航段中,每个航段都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词汇,每一个词汇的背后又都有相应的新闻细节。例如马里亚纳海沟、富钴结壳。

新闻备忘录。以时间为序,在发展沿革中阐明新闻事件的事理关系。用资讯逐条集纳的方式来对事件历程的背景材料进行概括整理,在简单明了中形成视角和观点,是具有形式感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次“蛟龙号”的报道中,央视记者跟随科学家下潜,记录下了很多新闻点。

《新闻直播间》2013年8月19日11∶26播发新闻:下潜记者记录深海奇特景观。标题一:深海生物:鼠尾鱼。这就好比新闻关键词的延伸,通过画面和声音表现出来。

演示:利用三维虚拟场景,创造出逼真的电视演播室效果

虽然是技术上的突破,并不是观念上的更新,但是它却可以呈现出很多意识方面的想法,让电视画面更具有科技感和逼真感。这次“蛟龙号”的报道就大量运用了虚拟演播室的制作,观赏效果非常好。

《新闻直播间》2013年8月12日15∶48播发新闻:“大家看,‘蛟龙号’已经慢慢浮出海面,但这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在‘蛟龙号’的布放和回收中,从海面到母船上的过程最为危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海上的天气变幻莫测,海面又经常波涛汹涌,母船在波浪中起伏幅度很大,3秒钟内运动幅度可以达到4米,如果在这个时候发生崩缆,那是非常危险的。几米高的涌浪突然把潜水器托起,随后又重重抛进波谷,这个过程中,悬吊潜水器的缆绳会突然承受10倍以上的拉力。如果缆绳断裂,潜水器就会凌空坠落。所以吊缆一定要始终保持绷紧状态,不能松弛。目前‘蛟龙号’使用的缆绳采用高分子结构,能够承受270吨的拉力。除了崩缆,由于母船不停地纵摇横摇,‘蛟龙号’还可能遇到在空中不停摇晃的情况,有撞到船只的危险,因此对于这种摆动,也要加以控制。所以科研人员就加了两根拖曳缆加以固定,防止晃动。好了,现在向阳红09船船尾上的巨大A型架已经将蛟龙稳稳吊起,回收到了安全的港湾,又一次下潜宣告成功。”

谈话:通过新闻进行时的谈话,找到新闻报道要点

新闻专访。顾名思义,就是找到新闻里的关键人进行的访谈,谈话内容要立体,展现人物才能饱满,由此对事件的反映才能全面。2013年的报道中并没有专门的节目来做人物专访,2011年7月31日《面对面》曾做过《徐芑南 蛟龙探海》的访谈。观众通过这期节目了解了“蛟龙号”背后的内容。

新闻观察。追求观察者发表见解的新颖性,表现观察者的个人性情,充分展示观察者在谈话中表现出来的性格魅力,用挑战性的谈话方式来展现观察者的智慧及谈话过程中强烈的戏剧冲突。例如2011年7月26日欧阳夏丹做的《“蛟龙”探海直播特别节目》,请专家在演播室谈上浮的海况。

2013年的“蛟龙号”跨洋直播采用这种谈话式的报道方式并不多,大多和新闻直播结合起来,或在新闻短片中呈现,这种方式是在通过互动加入了专业化的内容。

纵览本次“蛟龙号”的报道,笔者发现,与新闻事件同步发展,记录新闻事件发生全部过程的直播报道以及根据寻找到的最新关注点进行的新闻报道占据了大篇幅。这些大都反映出对于大众收看心理诉求把握不准的问题。著名电视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提到,我们更新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其实就是在改变对历史的记录方式。而当我们把新闻理解为“历史”时,“跟踪新闻,全力跟踪新闻”“接近现场,第一时间接近现场”“报道事实,更深入报道事实”就是我们神圣的职业使命。要想完成这样的使命,新闻报道的观念非常重要,对组成新闻的元素进行排列重组构建报道的立体报道模型,可以把新闻全景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因此,全景式的报道新闻可以帮助电视新闻工作者找到突破口,拓展电视新闻的深度,通过外在结构的变化引起内在质的变化,进而改变电视新闻的生产流程,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把流程中生产的新闻变成全频道不同节目的新闻。这应该是我们电视新闻界要跨过的新的改革门槛。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