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境遇反思我国艺术电影的出路
摘要:我国电影目前已进入相对成熟的产业化发展阶段,然而面对商业电影泛滥和以票房为主导的市场现状,艺术电影的生存举步维艰。本文旨在对艺术电影市场境遇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探寻本土艺术电影发展的前路。
关键词:艺术电影;电影票房;文化导向;艺术院线
艺术电影通常被诠释为凸显艺术性、远离商业性的电影,往往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另类的镜头语言、深刻且个人化的内容、极强的批判性和实验性独树一帜。同时,艺术电影也往往因为话题过于沉重、表达太过个性、艰涩费解等原因使大多数观众被拒之门外。
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当代艺术电影的内涵和境遇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在市场经济的裹挟中,中国电影市场的竞争可谓硝烟弥漫,商业电影占据市场主流,艺术电影风光不再,在电影市场中遭遇惨淡。那么,艺术电影在市场潮流的冲击之下,如若继续故步自封顾影自怜,相信只会将当下的无奈保持下去。因此,对当下艺术电影的市场境遇进行分析研究,并由此探寻我国艺术电影发展的前路,才是更切中肯綮的关键。
一、我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和“唯票房论”的负面性
回溯中国当代电影发展之路,从1994年底中影公司引进第一部分账大片《亡命天涯》开始,到2002年确立产业化改革方向至今,中国电影历经二十余年,既面对过“狼来了”的恐慌期,也经历了“与狼共舞”的蛰伏期,近两年更是迎来了扬眉吐气的爆发期。2015年虽有“票房注水”和“国产电影保护月”等因素影响,但被称为国产电影的崛起年依然当之无愧。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全年票房破10亿的8部影片中国产片占5部,单片票房过亿的81部电影中国产片以48部占据绝对优势,其中《捉妖记》以超24亿的票房成为年度票房冠军。驻足回望2016年,仅一部开年贺岁片《美人鱼》就斩获近34亿票房。2016年中国电影明显开局过猛,暑期档勉强达到300亿票房,下半年后续增速减缓,在11月中旬终于费力突破400亿票房,但远远未达到全年600万总票房的预期。
电影票房的不断增长,院线制度的日渐规范,制作宣传和发行的日趋成熟,充分证明我国电影行业已进入正规的产业化发展阶段。但冷静反观之后,其中呈现出的问题却令人堪忧。面对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庞大资金的投入,在盲目追求票房数字以及商业利益的目标基准点之上,业内对于电影的评价标准发生了畸变和错位。电影作为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完全被遮蔽在其作为产品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属性之下,票房成绩几乎成为评判一部电影优劣的主导要件。而相对于处在发行链条终端的院线来说,一部电影是否具备具有粉丝号召力的重量级明星阵容、迎合大众品味的世俗化主题和故事情节、酷炫的视听刺激手段等,都成为拉升票房的显性因素和主要评判标准。
在这种唯票房论的市场主导机制之下,相较于商业电影,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电影在院线发行必然会受到冷遇。大多数艺术电影在宣发资金投入、演员阵容、吸睛卖点等方面明显底气不足,在院线排片占比上的劣势也在情理之中。王小帅曾在《闯入者》上映首日排片占比不足1%时向媒体坦言:“4月30日当我看到排厅数量的时候,我那一整天是在震惊、沮丧和绝望中度过的。我拍电影以来,不管遇到再大的事情,拍摄多么困难,过程多么曲折,都比不上4月30日。”①无独有偶,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首日排片占比0.5%,《心迷宫》首日排片占比 3.3%,《山河故人》首映排片占比虽然达到10.5%,但一周后排片占比仅1.3%。艺术电影不但排片占比低,还要面对黄金场次少甚至无、上映后排片量的削减速度和幅度都大于商业电影的残酷事实。
2016年5月12日,制片人方励“下跪事件”在网络迅速发酵,为《百鸟朝凤》这部宣传资金严重不足、排片量少、上座率低的电影带来了院线待遇的戏剧性扭转,大众的猎奇和从众心理为该片创造了一个并不光彩的票房奇迹。相较于前者,7月暑期档上映的《路边野餐》虽有诸多奖项加身,但排片占比一直徘徊在1%左右,票房一路惨淡,不过其导演毕赣却直言即便连轴转跑路演也不会“跪求排片”,认为“真正喜欢我电影的人是看我怎样去创作最纯粹的东西,而不是看我去妥协去改变。我觉得对观众最大的尊重就是不去在乎他们”。导演面对市场和观众坦然淡定的态度与其如诗如梦呓般极具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倒也相得益彰。紧随其后,同为80后导演的电影《喊·山》动用了国际化的创作团队,在上映之前言之恳切地发表官微声明,恳请院线录入片名时需格外注意,结果依然在排片本身就少得可怜的境遇之下还雪上加霜地遭遇了一个标点之差的排片乌龙事件。9月上映的《长江图》在获奖光环的笼罩下,凭借导演杨超十年磨一剑的执着、胶片电影的质感、李屏宾的摄影以及3500万的投入等,使得该片还未上映就已成为热议的话题,首日排片2.3%的占比也明显高于上述几部文艺片,然而这些依然不能挽回其票房终未突破千万的命运。何平导演的新片《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因为排片量极度惨淡,最终票房不足两百万,被逼无奈在个人微博上公开分享了该片的网络盗版资源,希望能引起更多的观众关注。
从上述艺术电影在市场遭遇中的真实数据足以见出,“唯票房论”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各大院线对于电影排片选择标准的所谓“唯利是图”。事实上,院线在激烈的业内竞争和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如此做法无可厚非。电影院线自身是处在产业链终端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其与制片方、发行方合谋的无奈可想而知,艺术电影在院线放映排片占比的矛盾也显而易见。院线排片量的多少取决于影片本身是否具备足够的“吸金”和“吸睛”元素,而影片的排片量则直接决定着影院的上座率、院线的商业利益和电影的票房。在这种两相制衡的局面中,单纯指责院线缺乏关怀艺术片的情怀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院线追捧商业电影而冷落艺术电影,是其产业链条终端的商业性质使然,院线并没有冒着优胜劣汰的危险来维护艺术电影情怀的义务和责任。
但“唯票房论”给电影带来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市场和资金成本的压力,会倒逼电影创作环节背弃追求艺术价值和精良制作的初衷退而求其次,为了达成高票房的回报率,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聘请大牌明星出演,盲目利用偶像崇拜和“粉丝效应”拉升票房。而此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哄抬明星片酬而缩减创作资金预算,这种有悖于电影创作规律的短视做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连带效应。国产电影中明星演烂片、烂片高票房已演化成一种奇怪的常态化存在,究其原因,粉丝经济固然功不可没,但背后隐匿的却是部分电影作品本身内容质量层面的粗制滥造。电影本身在叙事结构、主题内涵、演员演技等方面存在缺失,却寄希望于明星的颜值来弥补,电影创作陷入了两极分化、后续乏力的怪圈。
二、文艺与商业之争中艺术电影出路的探求
“电影是娱乐,但是它不完全是娱乐。即便电影是一个商品,它终究还是一个文化的商品。所以我们讲电影需要产业化,但产业化的电影必须有文化。”②尹鸿教授呼吁中国电影用文化担当来培养和引导中国观众。
《百鸟朝凤》的“方励下跪事件”借助网络平台宣传炒作,瞬间点燃了观众为怀旧买单的情怀,膨胀了观众的观看欲望,但事件背后却透着沉重的悲凉。就影片自身来说,其在叙事方式、视觉呈现甚至人物塑造上与当下市场受众的实际诉求的确存在着明显断层,但荡气回肠的唢呐声与焦三爷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使这部不具备任何商业元素、看似严重落伍的电影凭借其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反思的厚重主题和精神魅力,续写了经典艺术电影的一曲绝唱,导演对于电影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的坚持也完全对得起每一位贡献票房的观众。而片中游天鸣接棒民间艺术传承唢呐手艺的孤独身影,何尝不是艺术电影在商业大潮中真实境遇的生动映射?身处在商业电影四面楚歌的包围之中,艺术电影将走向何方?
陈凯歌自《霸王别姬》之后不断尝试突破精英与大众的壁垒,极力架构着文艺与商业达成对话的可能:《梅兰芳》对国粹经典的重现,《赵氏孤儿》对古典悲剧的当下性诠释,《搜索》对社会热点和舆论的关注,都能真切感受到导演力求在曲高和寡的境遇之下寻求观众和市场认同的努力。然而其执导的《道士下山》,却是艺术对商业的全面缴械。抛开电影从原著改编的因素,仅凭强大的明星阵容、情色场面的声画呈现和特效动作的视觉冲击,依然无法弥补叙事结构混乱、演员缺乏演技的硬伤,最重要的是陈导曾经的艺术情怀和文化气息已然被商业媚俗冲击得七零八落。由此可见,放弃原有的文化艺术立场,主动降格和妥协反而会将艺术电影推向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固守执迷则前路漫漫,主动妥协又不痛不痒,艺术电影似乎真的被逼入了绝境。市场经济规律与影片的文化艺术内涵果真就无法调谐吗?2015年文艺片与商业片虽然票房悬殊,但在排片占比处于极端劣势的情况下,王小帅的《闯入者》,忻钰坤的《心迷宫》,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包揽上海电影节诸多奖项的《十二公民》,陈建斌的处女作《一个勺子》等影片票房均过千万,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更是创下3220万票房的佳绩。结合2016年总体局势来看,大多文艺片的票房表现虽成绩平平,但相较于之前的无缘院线和上映时的门可罗雀,2016年的文艺片已经成为电影市场上不容小觑的热点。可见文艺和商业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一道鸿沟,关键在于如何在放弃与坚守之间寻求持久发展的出路。
“作为艺术商品的文艺片,为了让其蕴蓄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和吸收,成为社会各层都愿意去接受的文本,坚持在生命坐标上抒写人文情怀的同时,有必要在创作策略上作出一些适应时代审美的调整。”③近几年来,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界限也渐趋模糊,艺术电影的创作者们适当吸纳和借鉴类型化的多元素融合、明星化策略,搭乘国际电影节奖项加身,有效利用宣发平台,在影片内容上有效考量市场和受众诉求与艺术文化导向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如《失孤》2.16亿、《烈日灼心》3.05亿,《老炮儿》过9亿等),形成了既具商业色彩又不失艺术气质的新型艺术电影。艺术电影在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技术手段以及众口难调的受众市场时,一方面要保持艺术电影自身独立纯粹的品格,秉承应有的艺术高度和文化视角,坚持其对于观众在审美层面的培养和提升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推陈出新,适度改变,锻造影片自身过硬的质量,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
除了艺术电影自身的突破,在外部生态层面更需要体制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和支持。可喜的是,在2016年10月中旬,中国电影人在困扰和呼吁多年后终于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长春正式启动,首批百家艺术影厅分布在全国50余个城市,共计超过100个影厅。”④目前该联盟已举办了“早期珍宝电影展”和“藏地密码——中国藏地影像展”,艺术院线的建立终于在中国电影奋力爬坡的阶段实现了。艺术院线成立之初必须要面对艺术电影片源不足以及商业损失、利润回收等诸多问题,但成立艺术院线就意味着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开始在产业机制、管理机制上做出合理调整,艺术电影已经初步拥有了自己坚实的发行阵地。加上越来越多的新锐导演更倾向于艺术电影的创作,艺术电影如若能够在创作题材和类型上更加多元,在叙事形式上更加创新,面对审美品味不断提高、日益成熟的观影群体,艺术电影的春天应该不再遥远。
注释:
①王小帅:我接受不了《闯入者》票房这么差[EB/OL].腾讯娱乐,http://ent.qq.com/a/20150512/001251.htm.
②尹鸿.中国电影如何用文化担当来培养引导观众[J].文艺新观察,2015(2)(下):40-43.
③肖文.在生命的坐标上抒写人文情怀——对当下商业语境中文艺片创作的分析与思考[J].电影文学,2007(11):13.
④终于有一条全国性的艺术院线了,第一站上海展映“绝世珍宝”[EB/OL].网易财经频道,http://money.163.com/16/1124/11/C6KOR639002580S6.html#from=keyscan.
注:本文相关票房数据均引自电影票房网或猫眼电影,可能与其他渠道存在细微出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