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7年第3期

从事实核查类新闻的兴起看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与坚守

郑子艺
2017年03月27日10:50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客观真实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之一,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播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层出不穷的虚假新闻无疑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重大冲击。本文从事实核查类新闻的兴起分析当前新闻专业主义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坚守。

关键词:事实核查类新闻;新闻专业主义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所恪守的最主要的职业理想和从业规范,其核心理念是客观、真实、准确、独立、自由,强调传媒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服务大众,探索真相,承担着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责任。

二、事实核查类新闻的兴起

作为信息流通环节中的把关者,传统大众媒体一直扮演着相对值得信赖的角色,从内部的记者到编辑都一定程度承担着信息选择与审核的责任。数字时代到来,信息爆炸式增长,原始的核查方式力度弱化,错误内容甚至虚假新闻屡见不鲜。媒介发展不断加速,媒介形式愈发多样,网络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使传播生态不断更新。新兴传播主体因为缺乏合理的内部、外部约束,有效的信息过滤核查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生产传播速度加快,信息变异的速度同时提高。

近来,一些“事实核查”项目涌现,如美国《坦帕湾时报》(The Tampa Bay Times)创办的网站PolitiFact.com,《华盛顿邮报》的“The Fact Checker”,英国第四频道的“The FactCheck Blog”等。其中《坦帕湾时报》的PolitiFact在其创办后的短短两年内,就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是首例获得该奖的网络媒体。“事实核查”项目的意义不断得到强调,不久前因在美国大选期间传播大量错误信息而饱受争议的Facebook就宣布将启动Fact-checking机制,为用户标记已经核查的信息。

随着西方事实核查类新闻的不断成熟,国内也开始作出类似尝试。除了对政治内容的关注,国内媒体还拓展了报道领域,对网络上热议的话题,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都展开了核查,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其中日常生活方面的关注度最高,如搜狐网“谣言终结者”有特辑作品关注高考、禽流感、雾霾等话题,内容紧扣热点,贴近民生。

《人民日报》“求证”专栏的首篇报道《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针对网络盛行的不实传言进行全面细致的查证,作出了客观严谨的回应,有效平息了负面舆论。不久前腾讯还将运营了几年的“较真”栏目升级为全民平台。在平台正式推出的当天,举行了以食品药品安全为主题的“较真沙龙”,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内媒体对事实核查类新闻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

“事实核查”由新闻产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品类,从一项编辑制度变为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应运而生的事实核查类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

(一)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各类移动终端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强扩散性、强互动性等特点。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促使信息生产加速,事先审查的内容激增、时间缩短、难度加大。强扩散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的传播具有极高的不可预测性,传播内容无法得到精准的控制。另一方面,社会舆论由传统媒体主导的一元世界走向多元化,便捷的网络平台为所有人提供话语权。自媒体蓬勃发展,大量用户原创内容(UGC)出现,“公民记者”登上传播舞台。但大众处于网络环境之中,缺乏专业主义精神,碎片化、匿名性导致言论过于娱乐性、随意性、极端性,没有合理的规范使得网络成了谣言的温床。当前的机制设立还远远跟不上媒介迭代更新的速度,问题不断涌现。

(二)媒介经营过程市场利益驱使

迷失在市场化、商业化的大流中,面对激烈的竞争,还受到实时社交类媒体的紧逼,就连传统媒体也失去了理智,一味求新求快,忽视内容真实性、可读性。尤其是突发事件来临时,一些媒体为了抢抓先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急于求成导致错误百出。“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媒体报道错误的嫌犯信息;美媒争抢新闻首发搞乱奥巴马和本·拉登;央视提前误报东京落选奥运会主办城市……诸如此类因盲目追求速度而大闹笑话的媒体失范事件不胜枚举。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认为“报纸的主要产品既不是新闻也不是信息,而是影响力”。层出不穷的虚假新闻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最终将侵蚀一个媒体的立足之本。

(三)媒体从业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些媒体从业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事实核查意识弱化甚至缺失,责任意识淡薄:情节较轻的忽视前期采编过程的核查,不加甄别地引用真实性存疑的网络信息,无意间成了“为虎添翼”的恶人,激化了错误信息的传播,情节恶劣的甚至主动参与造假;严重的可能会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而信息量的爆炸增长更使得报道内容的涉及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高,对核查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提高不少。媒体从业者自身准确理解所报道的内容是首要前提,除了要具备一些基本常识,还要掌握更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还要具备更多的报道技巧,善于将复杂的、陌生的内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受众。目前,这种负责的从业者态度和能力还比较不足。

四、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事实核查类新闻的兴起究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倒退还是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正确认识目前的困境,思考如何在当前传播生态下完善信息过滤机制和媒介监督机制,是媒体转型必须走好的一步。

(一)保证事实核查的公信力

事实核查类新闻在去通过其他新闻进行查证的同时,要保证自身的公信力,可以吸纳初创项目的成功之处,比如PolitiFact的自我公开。首先,在核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则,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客观性,不能存在为利益左右的偏颇;其次,公开透明核查过程,为受众理清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提供证明材料的具体来源,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最后,保持动态更新,不断增添细节,及时更正错误,加强网络互动也是扩大信息源的有效方式。

(二)开发利用新技术、新算法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信息时代既是冲击也是机遇,未来应该致力于大数据技术的开发运用,更新算法,并逐步将人工智能融合其中,提升事实核查的准确率和效率;努力积累已经过核实的事实案例,汇聚成一个数据库,维持一个高可信度的信息源,升级搜索引擎效能,便于日后信息的二度利用,充分发挥核查的价值;还要持续分析数据库的信息特点,归纳谣言机理、应对措施和反馈结果,快速控制谣言传播,使辟谣行动更高效有力,对谣言高发区实行重点监控,扼杀根源。

(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

传统媒体经验丰富、体制相对完善。新媒体要结合自身高效、广泛、多样的特点,借助传统媒体的特长和权威,促进媒体深度融合,争取第一时间全面控制虚假内容,阻止负面影响的扩大。事实核查类新闻的生产和报道可以适当从传统调查性报道中吸取经验,依靠专业队伍专业优势,敢于质疑,多角度深入查证。此外,还可以结合数据新闻等形式,增强可视化,丰富报道的可读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互通互融、取长补短,延续与发展监督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原有的过滤机制。

(四)倒逼新闻专业主义意识的强化

事实核查类新闻不是完全独立的新报道,是对既有报道的核实查证以及勘误,可以说是一种监督机制与纠错机制,其验证结果对原报道达成一种评判。媒体应该意识到其指正的意义,倒逼新闻专业主义意识的强化,加强信息发布前的核查,保持新闻生产的严谨态度;还应注重内部专业自治和各方面素养的提升,重塑并珍惜媒体的公信力,做更有担当的媒体。

参考文献:

1.万小广.“事实核查”类新闻初创项目的启示[J].传媒评论,2014(11):84-86.

2.史安斌,饶庆星.事实核查类新闻的兴起:救赎还是纵容?[J].青年记者,2016(16)上:85-87.

3.陈征宇.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的《人民日报》“求证”专栏研究[D].河北大学,7-20.

4.王晶卉.“求证新闻”大行其道的背后[J].传媒观察,2012(02):44-45.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