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人民日报》上的兰考“三年脱贫史”

读报君 研究事儿
2017年04月05日16: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兰考脱贫——引发关注为哪般

3月27日,河南正式宣布,兰考率先脱贫。“兰考脱贫”瞬间成为网络热词。对于一个在2013年底还有7.94万贫困人口的兰考来说,短短三年,便在河南省率先脱贫“摘帽”,人们在感叹成就如此之大的同时,也对兰考实现脱贫的经验颇为关心。读报君翻阅了相关资料,从2014年3月至今,《人民日报》刊登的有关兰考的报道超过三百篇,报道总量是之前三年的三倍还要多,读报君从中选出几篇与大家分享,从中回望兰考三年脱贫所走过的道路,感悟媒体主动记录时代、助力脱贫攻坚的担当。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014年1月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选择了河南兰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这年3月,他来到兰考,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次调研。文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来到焦裕禄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

《人民日报》2014年3月19日第1版

一个多月后的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兰考,既对搞好教育实践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又亲自出席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5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作风建设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 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为题,对此做了全面报道。

作为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共和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县像兰考这样,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然而,精神富有的兰考县却戴着一顶“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也是在2014年,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了,为什么兰考贫穷落后仍没有根本改观?”,这一问,后来被称为“兰考之问“。

就在这一年,兰考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重承诺。

2016年12月31日,兰考县曹庄村村民在村文化广场上进行太极拳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 博 摄

脱贫攻坚——一定要有好办法

三年脱贫第一年——“紧扭关键节点”。2014年9月30日,《人民日报》第22版刊文《紧扭关键节点 破解“兰考之问”》,文中提到了当年要紧扭的六个关键节点。

《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第22版

一是解决认识问题。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着力破解焦裕禄精神“没学到位”、干部作风“没转到位”、事业发展“没干到位”三大突出问题。

二是深学细照笃行。着力解决理想信念、群众观点、思想方法、精神状态、执政能力5个方面的问题。

三是见筋见骨见魂。做到不“绕”、不“空”、不“假”、不“夸”。

四是拉单子建台账。围绕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热点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的突出障碍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难点问题,逐一整改、达标销号。

五是抓常抓细抓长。从6个方面新建、完善27项制度,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常态化长效化。

六是强县富民并进。建立产业扶贫和精准到户扶贫推进机制,启动黄河滩区移民迁建、高标准粮田建设等三大重点扶贫项目,做到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这些关键节点,是兰考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突出做法和经验,也为实现“三年脱贫”培养和锻炼了队伍,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年脱贫第二年——“从大考到大干”。2016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兰考从大考到大干》,文章从三个方面审视兰考实施“三年脱贫、七年小康”两年来的转变。

《人民日报》2016年3月28日第1版

一是干部作风变了。曾经的“推推动动,不推不动”,自2014年一次激烈的民主生活会后开始转变,以前看焦裕禄,兰考干部觉得“离自己远”,如今干起工作纷纷成了“拼命三郎”,干工作从“坐着等”变成了“比着干”。

二是确立“兰考高标准”。在兰考,开好民主生活会早已形成一整套标准,每一关、每一环都落细、落小、落实,相关做法成为标准印发全省。兰考县服务型党组织的考核指标细化到34项,并在河南率先出台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建立示范县16大项115个子项的工作台账。

三是状态大变样。从“人叫人不动”的老模样,转变为“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新状态,面对“天下第一难”的拆迁问题,他们一靠政策,二靠带头,三靠纪律,无论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年脱贫第三年——“精准脱贫”。2016年10月16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10月20日,《人民日报》第16版刊发此次研讨会的发言摘编,倒头条位置,是兰考县县委书记蔡松涛的发言《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文章不长,但是对兰考脱贫攻坚面临的四大疑问,蔡松涛都做出了很到位的解读。

《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0日第16版

一是“扶持谁”。坚持“应进则进,应出尽出,应纠则纠”原则,逐村、逐户、逐人“过筛子”,同步建立“一户一档”。

二是“谁来扶”。抽调优秀干部驻村,专职从事基层党建和扶贫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三是“怎么扶”。因村因户制宜,制定了12项有针对性的具体帮扶政策。

四是“如何退”。 在贫困村退出方面,对照“贫困发生率、交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广播电视、文化建设、卫生医疗、通宽带”等8项指标,对标找差距,明确各行业部门的职责任务,弥补工作短板。在贫困县退出方面,对照“贫困发生率、贫困村脱贫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公共服务”4项指标。

读报君注意到,蔡松涛在文章末尾特别提到,兰考县要“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到年底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如今再看,这句实打实的承诺已经成为现实。

三年脱贫——这些做法太重要

三年时间,兰考从“大考”到“大干”,从“大干”到“大变”, “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已实现一半。3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和6版刊发报道《兰考脱贫》,记者深入采访,解密兰考之变。文章把兰考实现“三年脱贫”的秘笈归纳为如下三招。 

《人民日报》2017年3月28日第1版

兴产业、拔穷根。脱贫攻坚伊始,兰考人自问:兰考为啥穷?答案是:产业不兴,经济没有支撑。“兰考把脱贫攻坚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找准特色产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拔下了穷根。”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

3年来,兰考从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到建设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从小微企业遍地开花到多家上市公司落户,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兰考村民在县内务工率达60%以上。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124元和9943元,比3年前分别增长10164元和4297元。

促改革、敢担当。“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是兰考的重要思考,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2014年,河南省专项扶贫项目资金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县,兰考县又把审批权下沉到乡,让村里自主决策扶贫项目,探索创新“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督”的扶贫资金分配运行机制。扶贫工作由原来村里“被动承接”转变为“主动运作”,贫困户从“与己无关”到“以我为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了。

2016年11月8日,用于黄河滩区群众搬迁的兰考县谷营镇姚寨新村社区航拍图。新华社记者 李 博 摄

三年脱贫攻坚战中,兰考先后拿出3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基金,撬动10倍商业银行贷款额度,支持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创业,助力参与扶贫的企业发展。与此同时,对已脱贫户开展信用评定,通过银行授信,可分别给予3万—8万元不同额度的贷款,并享受政府贴息。兰考还对已脱贫的村民,实施保险、产业扶贫、外出务工补助、大学生补贴、危房改造、雨露计划等6项政策,确保其稳定增收不返贫;对兜底户,除落实6项政策外,还提供医疗救助、中小学教育救助、光伏扶贫三项政策,同时全部纳入低保,实施临时救助、土地收益差额补助等,确保兜得起、稳得住。

转作风、强党建。兰考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干部、转变作风的主战场,先后选拔345名年轻干部,派驻115个贫困村精准帮扶。严格遵守“5天4夜”工作制,坚持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

与此同时,基层党建难题也在脱贫攻坚中得以解决。兰考重树“四面红旗”,开展以争创“脱贫攻坚红旗村”“基层党建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美丽村庄红旗村”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活动。每半年在四项重点工作中各评选出10个“红旗村”,隆重表彰,并给予村支书和其他“两委”干部每人每月300—500元不等的额外奖励,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读过这些报道,读报君心生感慨:兰考正是凭着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依靠干部带头,激发群众参与,用“大干”实现了“大变”。 55年前,焦裕禄拼尽一生,发誓改变兰考面貌。55年后的今天,兰考迎难而上,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笔耕不辍的记者,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点滴变化带来的巨变,肩负职责使命的媒体,不由让人们为曾经走过的辉煌点赞。

(本文部分内容据《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撰稿/统筹:王向令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