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要当“键盘侠”还是“侦察兵”?
最近,一些调查性报道刷爆了朋友圈,似乎让人们重新看到了调查性报道的“复兴”,看到了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然而,调查性报道推出之后,扑屏而来、汹涌如潮的是新旧媒体、大号小号们的跟风议论、发泄争吵。最应奔跑在了解真相路上的传统媒体,大多只是“键盘侠”,宁愿守在电脑前发声,不愿去往现场发现真相。这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的式微和新闻专业精神的沦落。新闻产品“供给侧改革”的课题,值得每位媒体人深思。
1.二手信源能代替一手资料吗?
调查性报道,针对的是涉及公众利益的热点、痛点,披露的是事件的来龙去脉,满足的是公众对新闻事件知情和思考的深度需要。
调查性报道很难做。选题往往是负面的,以揭露社会弊端或事件黑幕为宗旨,报道必须全面深刻,却又阻力巨大,注定充满曲折与艰辛,随时遭遇威胁、瞒哄与欺骗,甚至会有人身危险。而且,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投入,成本不菲。
采写调查性报道要求高。记者要有坚强的意志。虽是和平年代,采写调查性报道遇到的困境却不亚于战火纷飞、炮声隆隆。要在非突发事件中,采集到与众不同的独家材料和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的深层材料,无异于深渊捉鱼、吹沙淘金,非意志坚强者不可得。记者要有质疑的态度。面对各类事实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受舆论或思想惯性的影响。记者要有平衡的意识。不受个人喜好与偏见的影响,对于不同涉事主体,都应给予平等的发声机会,做到马克思所言“一般的公平”和“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因报道的偏向性让受众产生非理性的偏见,不能失去调查性报道应有的理性与深度。
可以说,一篇好的调查性报道是以记者的实地调查为依据,而不是对二手信源和虚假消息进行加工;一篇好的调查性报道是要整合各种信息和材料,而不是偏听“一家之言”、止步于现场;一篇好的调查性报道是用事实来说明或者暗示真相,而不是轻易下任何明确结论;一篇好的调查性报道是可以影响现实,而不是仅仅哗众取宠。
很难做,要求高,注定全面深刻的调查性报道,永远是新闻稀缺产品,也注定它可能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因为深刻,所以有力。在日渐浮躁的新媒体时代,全面深刻的调查性报道更彰显其价值。
人民日报的“求证”栏目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好的实践。比如,在对北京雾霾天气、天津港爆炸等现象和事件进行报道时,记者坚持用一手采访所得资料,驳斥了那些网上流传的二手信源、甚至是三手信源以讹传讹的虚假信息,是比较成功的调查性报道。
“求证”栏目版面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7日4版
2. 都是“快速运转的仓鼠轮”惹的祸?
近些年,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从业者收入的减少,以及所受关注的弱化,传统媒体出现严重的“离职潮”,很多人纷纷转向新媒体领域,或是干脆转行。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更是越来越少。
有媒体人说,调查性报道耗时长、收效慢。在以“快、短、评”取胜的自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往往费力不讨好,常常因高成本、低回报而成为传统媒体削减投入和人力的首选,也成为不少媒体人避而不谈的“选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传统媒体不断推动融合发展,“全媒型人才”成为重点培养方向,对记者的要求更高了。全媒型记者,不仅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文字水平和报道技巧,还可以同时完成多项任务——既能写,又能拍,还能摄像,最好还能剪辑。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的商业版负责人迪恩·斯达克曼将现在的媒体环境描述为“快速运转的仓鼠轮”,用以形容记者的忙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们无暇,甚至忽略了去做费时费力的调查性报道。这已成为客观现实。如何在快与深之间寻求平衡,是记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快速转动的轮子让仓鼠只顾盲目奔跑
3.信息泛滥更需新闻“供给侧改革”
互联网带来的新媒体多元、迅猛发展,引发了能量巨大、碎片横飞的“信息爆炸”。表面上看,信息越来越多,实际上却同质化严重、泥沙俱下,“话题党”猖獗,低水平拼凑,优质新闻产品的供给无法真正满足受众需求。
与以新技术支撑为特点的新媒体相比,尤其与往往随机萌发、自生自灭的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有强大的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包括以强大财力与人才做后盾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能力。这或许也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一个极为重要的自我救赎之道。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爆炸时代,传统媒体人不能满足于变身成为“网络评论员”,足不出户,不经采访,凭着在网上扒来扒去的所谓“事实”,发表评论,“指点江山”,最后被网上不断出现的反转新闻“挖坑”,被别人深入挖掘的“事实”啪啪打脸。媒体人需要当键盘侠,但是不能仅仅当键盘侠,还是要去做调查真相的侦察兵。只有深度、准确的事实,才能支撑起理性、强大的评论。特别是在新闻事件甫一出现的初期,真相比评论更重要!
调查性报道是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行使社会守望职责的重要形式之一,对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媒体要融合,传播方式要更新,传播渠道与平台要拓展,但新闻专业主义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减。传统媒体要想在新媒体时代树立权威、赢得读者,必须做好新闻报道的供给侧改革,高质量的内容仍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全面、深刻、理性、客观的调查性报道,是人们穿越信息雾霾、看清真实世界的“刚需”。
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根据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改编。影片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对我来说,报道这样的新闻,才是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意味深长的话,值得媒体人思考。
电影《聚焦》海报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研究事儿”公号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联合出品)
撰稿:张天培 统筹:王向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