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3期

中国武侠电影“明星为王”现状及发展趋势

雷钰菲
2017年04月06日16:35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在2016年公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关于中国电影观众类型偏好的调查显示,观众对武侠片的喜爱只占2.2%,在列出的类型片中居倒数第二,曾几何时中国武侠电影可谓是无限风光,无论是质量还是票房,都所向无敌。由于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影片,为挽救现状,明星阵容为获取票房确立了基本的保障,“明星为王”现象越来越为凸显,这从根本上挽救不了低迷不振的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类型电影,武侠片将遭遇消退的境遇,而是面临着像西部片一样从一蹶不振到多元化融合的新局面。本文旨在针对新世纪中国明星效应衍生的新现象,分析商业化背景下明星策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探寻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武侠;类型电影;明星为王;商业化;明星策略

一、新现象-中国武侠电影明星效应的衍生

从现实层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作为新时期武侠电影代表的明星推广开来,而传统的武侠明星,多为武行出身的专业人士,例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他们都有较强的武术功底,在电影中可以凭借自身的功夫打斗来提升武打动作的可看性。新世纪以来,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出新,武侠表演也不再局限于真实打斗,一系列因出演文艺片而获得了一定知名度的明星也成为了新的“侠客明星”,如王祖贤、章子怡、梁朝伟、金城武等[1]。尤其是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像2016年上半年上映的《三少爷的剑》演员阵容林更新,何润东、江一燕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当红明星,而在2016年底上映的《长城》中,刘德华、张涵予、鹿晗、彭于晏、林更新、郑恺、黄轩、陈学冬、王俊凯等更为明显,虽然13个主演满足了粉丝“数星星”的心愿,但是大部分的年轻明星实际都是来“打了个酱油”,电影放映三天,票房过4亿,其中王俊凯的粉丝包场达到526场 ,让人们不得不怀疑是来看电影还是看明星?如今的武侠片可以说每一部剧都是大导演大制作高消费,启用当红明星好像也是为了更加凸显影片气质。可以说武侠电影每次都是“未播先火”,来势汹汹。然而当红明星阵容的尔冬升新版《三少爷的剑》上映5天总票房才6200万元,豆瓣网上评分仅5.6分,在武侠迷的翘首期待中上映,本以为能让影迷一饱眼福,没想到票房、口碑均遭惨败,导演尔冬升都表示这种武侠片今后不愿再拍。豪华演员阵容的《长城》业内人士预估国内票房坐稳10亿,然后海外票房却不明朗。让人们不得不疑惑:新世纪的武侠片怎么了?难道曾经的好莱坞电影影响下的明星策略不在适用?

从理论层面来看,我国针对“武侠电影”研究不在少数,贾亮的《武术与中国武侠电影》主要从武打动作的角度对武侠电影做出了分析,倪俊的《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流变》非常全面地描述了武侠历史发展和新世纪武侠电影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新发展趋势,金丹元的《中国新武侠片的偏差和生存之道》对武侠电影发展方向提出要坚持坚守与创新;另外针对“电影明星”的研究也非常全面,有关于研究电影效应的《中国早期电影和明星效应》描述了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明星地位的凸显,但关于“武侠电影明星”的研究较少,杨文立的《武术传播视野下武打电影明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针对武打电影明星培养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可以说针对于武侠电影明星发展策略和机制上的研究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二、新问题:商业化背景下武侠电影明星策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香港电影人吴思远曾说现在电影圈现在步入了不正常的状况:“拼命找当红的演员。一个看上去必中的题材,加上合适的大明星,再加上其他的话题,堆砌成了一部所谓的电影”。其实在对于多方面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面对如今商业化体制下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武侠片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在2016年9月底落下帷幕的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产新片展映中没有一部是武侠影片,在2016年公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关于中国电影观众类型偏好的调查显示,观众对武侠片的喜爱只占2.2%,在列出的类型片中居倒数第二,面对这种困局,再加上武侠片“投入大、回报低”的特点,对武侠片的创作信心也日渐消退;同时,武打明星专业度越来越低,后援部队争补不上,许多武侠电影角色发展受限,开始对明星过度消费,这也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武侠电影提供一线生机,为了赢回票房,挽救低迷武侠电影,开始启用当红明星参与武侠电影,像近些年的《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血滴子》《四大名捕》《太极》《冰封侠》《绣春刀》等,无一不是对观众口味的迎合,表面上看好像把武侠电影推像高潮,然而只是在这种泡沫化幻想中武侠片并没能站稳脚跟,票房过后迎来的是受众的质疑。武打动作技术化、场面宏观化,但内容良莠不齐,技术把明星包裹起来带来双重的视觉冲击却名引发思考,更没有让受众感受到武侠精神的传承,反而让武侠片的概念在人们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同时,对演员来说,技术需求达不到专业水平,依赖后期制作,不仅影响拍摄效率,画面的假象也并没引起受众的拍手称赞。由明星过度消费转向对明星的盲目消费,结果演员要求并不能适应武侠片节奏,并未真正与武侠电影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武侠片乱像。

从过度消费转向对明星盲目消费,几经周折也并未根本上改变武侠片困局,让我们不得不质疑依赖明星策略求发展是否能促进武侠片发展。笔者认为,针对商业化趋势下明星策略的发展要有高瞻远瞩的瞭望和脚踏实地的认识。

2.正视“明星为王”的现象

其实在美国好莱坞电影早起发展就十分重视明星的地位,因为他们通过经济学家专门评估过电影明星对电影带来的利润数额,其中调查结果显示:影星为热门电影所带来的收入约占电影总收入的22%,从20世纪 30 年代开始, 美国电影横扫全球电影市场一统天下, 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三大法宝: 资金、技术和市场化运作。而这三大要素之中, 又是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的, 也正是通过高度市场化运作,美国电影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庞大而稳定的资金流, 才有了各种最新技术投入应用,而美国电影的市场化运作离不开明星效应的支撑, 美国电影可以没有好莱坞, 但绝对不能没有好莱坞明星[2]。当然这对于我们今天国内的电影市场仍然适用,在《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也显示,如今观看电影受众群体最大的90后观众,有近六成奔着明星偶像看电影,由此可见,明星在电影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武打明星本来就电影来说就是一个标志、一个符号、一个品牌,对广大受众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明星的精彩演绎会使武侠电影中的精神内涵得以升华,当然这也要建立在对明星发展策略的灵活运用上,好的明星需要真正和武侠电影融合为一体,才能真正产生双赢的局面。电影《一代宗师》就是成功的明星制造机制的典范,王家卫导演筹备这部电影花了八年的时间,在这八年里,他十分重视对角色的选择和塑造,为了让明星和角色真正融合为一体,他要求主演进行武术学习,并通过演员对剧本的讲解不断加强角色的认知,使得演员和角色真正产生感情,这样明星与电影的契合度大大增强。可见,明星策略的使用发挥的好是可以为武侠电影增光增彩的。

3.反思“明星为王”的问题

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明星确实给武侠电影打开了新的市场,但是不能因为只看到明星发展趋势而借用明星之势去炒作电影,这样一来只会产生对明星的过度依赖,在电影创作上,滋长创作惰性,阻碍了武侠电影发展,在演员塑造上,模式化明星角色定位,不利于明星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明星策略发展不佳极易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对电影生产而言,凸显明星地位,那电影意义何在?内涵何在?如果只是为了捧红明星,那电影岂不是成了明星的附属品,武侠电影从小说逐渐发展而来,小说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小说的内容角色足以打动人,那电影发展也应如此,明星在武侠电影中的意义是把电影的内容更好的更真实的更美的让受众感知,让大家认识到的是角色的魅力,而不是明星个人。想要光靠电影明星博眼球追究是走不远的,久而久之,只会使得武侠电影的意义和内涵甚至是这一个传统类型消失在大众视野。

对于明星而言,作为粉丝的观众花钱看电影更多是看明星,那对于电影的局限性也大大增强,同时对于明星的角色定位感也越来越为明显,一个明星很容易被打上标签化的定义,不利于戏路的拓展。香港电影人泰迪罗宾就曾作出呼吁:“当年,我们消费成龙、消费李连杰,结果把市场搞坏。现在甄子丹火了,又去走老路,我觉得很无奈。”2011一年之中,电影市场中《大闹天空》《精武风云》《关云长》等都有甄子丹的身影,频繁的视觉冲击观众难免不产生抵触情绪,这对于明星角色定位也容易模式化固定化,其实也并不利于明星自身的发展。其二,明星与电影角色融合度不强,不仅影响电影质量,也会使明星演员招到质疑,电影《天下无贼》中张涵予在饰演警察的角色,不仅造型英俊,演技也十分专业,但在观众的反馈中,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主要原因在于张涵予饰演的警察角色的定位,违背类型传统与观众的观影经验,无法引起观众共鸣。因为武侠片投入大,所以考虑收回高利润也在所难免。不过如果电影内容、叙事手段、角色定位等都有很多问题,明星们参演的效果就必然会带来双重风险,电影明星刘烨就是因为先后出演了《无极》中的“鬼狼”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大王子”,不但没有为电影带来新的亮点,反而使他自己成为网络评论中讽刺、批评的对象[3]。

三、新发展:探寻武侠电影的发展之路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上永恒不变的风景线,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审美如何变化,他仍是我们东方电影文化代表,面对如今武侠电影在商业化背景下的困局,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武侠片路在何方?武侠片借明星之力并不无道理,因为笔者认为,武侠电影简单分解开来就是:武和侠,武的精髓内涵需要通过画面来显示,侠的精神需要通过内容来显现,明星的武打动作配合可以凸显画面,丰满画面,这不仅仅是科技技术就能够弥补的,同时好的内容也需要依托明星的演技来使内容得以升华。因此将从人才培养和内容为王两个方面探寻武侠电影发展之路。

1.人才培养

要让明星出效应,首先就要培养和造就出具有独特性的明星,因此人才培养就越发重要。美国好莱坞明星培养机制中, 全面培养演员首先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同时通过定型培养塑造明星的个性化形象, 这也是是塑造演员气质、提升表演技能的关键步骤, 也是成就明星的关键所在。定型培训和全面培训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所有培养方案都是根据明星的个性、气质而量身定制的, 是具有明显个性化的。在好莱坞大片场体制下, 会有一个专门团队负责该明星的定型培训, 在这里有专门的造型教练、著名前辈、表演专家、语言教练等等。在这种长期严格的个性化培养强度下,明星的气质、个性、艺术修养多等方面都会逐渐显示出独一无二的风格。中国武侠电影想要品牌化发展,需要走定性培养和全面化培养的双向道路。

其一,规范化的人才培养场域,武术表演是一门非常新兴的学科,据统计,现在国内更多的是一些小型的武术训练培养班、表演班,但把武术表演结合在一起的训练很少,同时国内高校开设表演专业的学校不在少数,但把武术表演专业化发展的学科非常少,这也导致目前影视圈中武打演员越来越少、越来越不专业,出现断层现象。因此应该加强对于武打人才方面重视;其二,专业化的人才训练模式,可以根据老一辈的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这些优秀武打明星身上学习总结经验,继承性发展武打动作,因为武术表演和单纯的武术不同,在表演中不仅要求专业化的武打动作,还需要重视审美的效果,这就需要不断从实践中挖掘经验,不断练习和训练;其三,开放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武侠电影需要“伯乐”,可以从武术功底的素人中挖掘和包装,武打演员和一般演员不同的是他们还需要有更强的能“武”的专业性,像李连杰、赵文卓、吴京、黄文燕等人,大部分的演员都有武术冠军出身的标识在身,经过推荐或者有一定名气后被导演、制作人所认识,进而挖掘。

2.内容为王

武侠电影发展终究的依托还是要靠内容,内容是吸引观众的根基,明星的意义是为了升华和凸显内容,再好的明星若是没有内容支撑,即使能满足票房所需,但却不能打动观众,最终只会造成电影发展和明星地位的两败俱伤。如今的武侠电影之所以太过于依赖明星和没有好的文本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武侠电影要在夹缝中生长,就必须做到真善美统一。

(1)真:真金不怕火炼

今天人们在面对武侠电影时候,经常会产生疑惑:一是感到武侠片中中国功夫的失真、假把式的泛滥,二是在抱着期待的态度观赏完被明星撑起的所谓的武侠大片时不知道究竟在是看武侠片、还是在“数星星” [4]?武侠片想要发展就应该追求真实,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虽然说艺术追求虚构,但虚构并不等同于虚假,观众所要看的动作不只是高科技手段,而是在武打中中国功夫的美感显现,观众所想要了解的不是虚假的历史,而是真实的情感,像电影《战国》中,历史上好好的“田忌赛马”的故事,被活生生地演变成了“孙膑赛马”,再加上明星效应影响,很容易对人们产生误导。所以武侠电影要想把“侠”的精神凸现出来就要做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

(2)善:润物细无声

电影是需要故事作为支撑的,故事本身的创造力和吸引力是电影成功的基础[5]。如果单纯地想利用明星或通过技术在视觉、听觉上大做文章,以“电影冲击力”来获取观众注意力,那么武侠电影来说,只会消逝其核心内涵。武侠电影最初是由武侠小说发展而来,从早起武侠小说不难看出,把其中狭义的传统思想观念贯彻的十分深入,而今天武侠侠义精神仅仅通过一个光线明星形象来突出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还会因为演员和故事的维和影响电影发展,如今在新世纪的武侠电影,人物贴近生活才是讲好故事的关键,像《师父》中的廖凡塑造的这一形象把“拧巴”与“硬气”贯彻到极致,不仅以“一个门派的全部未来”传授武艺的忠义英勇一面,又有着因于心不忍而“坏了大局”胆小懦弱一面 ,真真切切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师父形象。其实观众很多时候需要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他们更需要一种回归人性温暖的“常人”形态,武侠片的侠义精神应该以温暖的方式呈现。

(3)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众多,而西部片是最能够体现美国民族特色的一种的类型电影。它体现着美国的文化精神,这与中国武侠电影崇尚的侠义精神一样,都是民族精神象征,而美国西部片也是经历了兴衰转型之路。研究美国西部片所走过的兴衰之路,对中国武侠电影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西部片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兴盛期到瓶颈期,而《邦妮和克莱德》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转折,这部影片可以说是集合了美国类型电影的多种类型,在并未消逝西部片精神内涵之上,多元化融入新视点,将文化感与趣味性相结合[6],给电影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一点对于中国武侠电影也有一定影响,另外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功夫熊猫》也是在迪士尼传统动画风格上融入了中国的武侠电影风格和熊猫元素,赢得了全球受众好评,那中国武侠电影发展是否也可以在以武侠为主线基础之上多元化发展呢?同时,美国好莱坞十分重视明星发展机制,并且十分善于运用明星机制推动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双赢,对于明星与电影双赢的把控值得我们借鉴,中国武侠电影是类型化电影,鉴于类型角色的特点,演员如果自身就有高超的演技,一旦有能力出演优秀类型片中的角色,便有可能迅速成为电影明星。像好莱坞的电影明星克林特 · 伊斯特伍德在默默无闻的徘徊期过后,出演了《荒野大镖客》中的角色一炮走红。这部电影是意大利导演瑟吉欧 · 莱昂内以美国西部片的模式拍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剧中饰演了一个极富于正义感的牛仔枪手,角色沉默寡言却身手非凡,身披斗篷、头戴黑帽,嘴里叼着雪茄,这一角色无论是内在性格还是外在的造型,都演绎出西部英雄的典型形象,非常适合当时欧美观众对英雄情结的想象,也非常符合演员自身形象定位。正是凭借此片使其很快就成为 60 年代末最受欢迎的西部片明星,其硬汉的形象深入人心。当然,好莱坞类型片和类型角色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其可以不断在原有类型上不断产生新的变形,这源于社会时代变迁、美学风格的发展以及观众欣赏能力的提升[3]。

武侠电影美可以通过多方面展现,不仅仅体现在明星形象上。在借鉴西方电影就转型基础之上,还应该本土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武侠片给武侠片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像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徐克的《新龙门客栈》、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等,这些影片都打破了、武侠片曾经的模式和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把武侠片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它们的成功是受到了美国西部片的影响,因此武侠电影可以从成功的类型影片中汲取养料。《新龙门客栈》中骏马在荒漠中奔腾的场面充分使用了对角线构图和倾斜构图,这与美国西部片《关山飞渡》中的“移花接木”的拍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体现了让观众欣赏到群马狂奔的壮观视觉景象,还打破了传统武侠片拍摄的方式,增强了武侠片的冲击力,同时人物的美感伴随着技术展现的淋漓尽致,颇有“侠客”风范。再看《双旗镇刀客》中,在人物角色塑造上采用了西部片的表现手法,一改传统武侠中一身轻裘挟剑的形象。把人物造型与地域背景、整体风格的相融合,体现出了我国粗犷、朴拙的西部风格[6]。虽然没有启用大牌明星烘托气氛,但这样极具地域风味的场面已让众多观众拍手称赞。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指出:“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 [7],中国武侠电影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宝藏,既拥有着叱咤风云的历史,又有壮丽辉煌的风光,还有极具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在观众决定产量和口碑决定票房的商业化电影时代之中,当代中国电影明星们的感召力也越来越突出,武侠电影的宏大历史性决定了它的高制作成本,要想有高产出的效应,需要通过明星来提升观影期待,但这也一定要建立在能有内容有故事的好文本之上,明星机制在武侠电影中的发挥,需要搭建桥梁,在武侠电影中,不应是“明星为王”,而应是“明星为桥”,只有把明星深深融入角色、用角色展现明星,才能生产出与观众“心灵契合”的电影,才能使真正有着侠义精神的武侠电影走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金丹元,马亚会.中国新武侠片的偏差和生存之道[J].民族艺术研究,2016(4).

[2] 邱章红.形像与资本 好莱坞电影工业明星制剖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6).

[3] 杨柳.从电影角色到电影明星——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类型化角色与明星生成机制[J].当代电影,2008(7).

[4] 金丹元.对当下中国“新武侠电影”弊端之反思[J].上海文化,2016(4).

[5] 蔡萍.内容为王——论中小成本电影成功突围的关键[J].戏剧文学,2010(5).

[6] 池亚卿.美国西部片对中国武侠片在视听上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8(22).

[7] 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