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3期

《驴得水》:悲喜交织的寓言佳作

秦秀宇
2017年04月06日16:4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驴得水》靠口碑发酵取得票房与话题双赢,多重主题解读空间造就其“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的观感。打着“开心麻花第二部电影”旗号,却让观众在喜剧中戳中痛点,在黑色幽默的外衣下,剥开讽刺隐喻之核。纵观全片,高度符号化的人性寓言、须臾不离的水与女性寓言和从话剧到电影改编的现实寓言,使本片虽有外在形式缺憾,却仍不失为一部让人在悲喜交织中体味从人生到理想、从脚下到星空的寓言佳作。

关键词:人性;水;女性;话剧改编

近年的内地电影市场,如果还有哪部电影能像《让子弹飞》一般,雅俗共赏,观影人群广泛,靠口碑发酵取得票房与话题双赢(朋友圈自营销可观,豆瓣评分8.3,1.73亿票房收益率达到476%),诚如鲁迅先生当年评价红楼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当推《驴得水》。有中年女性观众从头笑到尾,也有人惊讶于其中的大尺度台词,有影迷怒指其完全照搬话剧没有半点视听语言,也有人赞其为当代中国史的整体寓言。打着“开心麻花第二部电影”旗号,想要接过《夏洛特烦恼》的话剧改编电影之棒,却硬生生让观众在喜剧中戳中痛点,在黑色幽默的外衣下,剥开讽刺隐喻之核,成全了一部悲喜交织的寓言佳作。

一、高度符号化的人性寓言

《驴得水》最为人称道之处,恐怕非它随处可即的各种高度符号化的表征隐喻莫属。均有所指的台词、令人叹服的人物设置和环环相扣的情节走向写就了一出人性寓言。

先看影片开头,校长信誓旦旦,表示要以改造国人的贪愚弱私为己任。然而影片却巧妙地使主人公们经过一番挣扎后暴露出的本来面目与这四个字中的国民劣根性一一对应:1.校长之“贪”。口头禅“干大事不拘小节”的校长,贪在梦想与名声,为了实现农村教育的理想,可以使用任何方法,接受任何代价,却不知正如裴魁山所言,“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所有的悲剧,始作俑者和不遗余力推动者都是他,最正义的校长,同时也正是伪善而对一曼挥下屠刀的校长;2.裴魁山之“私”。不同意奖学金方案,但驴棚着火却第一个去找水,如果说校长是功利的理想主义者,裴魁山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一曼睡服铜匠,他在窗外站了一夜之后,最终彻底放弃幻想,利益至上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夏天穿貂无疑是他性格突转的外部表征;3.周铁男之“愚”。驴棚着火居然用扫帚灭火,导致火势更旺,顶撞特派员,讽刺铜匠,导致更深的报复,完全忠于校长的他无疑是愚的,一声枪响后,虽然逃过一命,然而真正的他其实已成枪下亡魂。失去血性的周铁男,映衬了知识分子“被阉割”的尴尬处境;4.张一曼之“弱”。影片开头关于奖学金方案的开会讨论,一曼从茫然不知的“啥奖学金啊”到听周铁男的“你不用管”于是“那我支持吧”,她一直对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影片主线冲突展开时(要调查驴得水),她选择逃避(“我去做饭”),被裴魁山表白时,她感到无助(“坏了这可怎么弄”)。习惯了游戏人间,却不知人间容不下特立独行,被毁灭的她,正如《异乡人》中所说:“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铜匠之“恶”。铜匠认为照相会死人是为愚,被一曼诱惑后继续扮演是为贪,最后也不忘记要钱是为私,在夫妻关系中的地位是为弱。然而这样国民劣根性俱全的他,受到伤害后,报复也来得最猛烈。教育使他抛弃了旧世界,而新世界却继续看不起他,无处容身的他一旦得势,就成为了最小人的掌权者,这场冲突的题中之义,似指教育亦不能完全改变人性之恶,如无制度庇佑,则将制造更多恶行。孙佳佳之“善”。一直被圣母光辉笼罩的佳佳,也只能不断在校长的亲情面前屈服。三次屈服,分别失去了驴棚、驴,以及差一点就毁灭自我(所幸有铜匠媳妇的破坏)。她代表着最纯洁的灵魂(周铁男大吼告诉她只有先打入他们内部才能对付他们),还好,最终她可以去延安投奔新世界。

再回顾驴棚着火段落。四个主人公救火方法各不相同,然而最后却在校长的“听我指挥”命令下,亲眼见证了驴棚化为灰烬,也体现了四人骨子里的妥协。驴棚没了,驴无家可归,也暗喻着此事快要被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

当然有隐喻的不止一处。学校墙上的“学做人”三个大字出现在镜头背景数次,无疑与情节形成强烈反讽的互文关系。如果所有人都“干大事不拘小节”,所有人都“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管”,迎来的只有众生毁灭。影片空镜头里有一棵树,从片头到片尾,一直岌岌可危地长在悬崖边上,似在宣告这场农村教育的失败。而纵观全片,真正的驴得水和从未出现过的学生,犹如幽灵一般,虽缺席却在俯视着这荒诞的一切。至于学校选址于神庙之上,则更引人深思。当然,当我们想到影片中主人公各自的阶层,对照历史,只会更觉触目惊心。还好这是一部电影,然而这也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二、水与女性寓言

相比于2016年大热的《夏洛特烦恼》和《港囧》中女性的软弱无力、贤良淑德,2017年的《我不是潘金莲》开始有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而《驴得水》中的女性角色,则几乎以女权主义宣言的姿态出现,塑造了国产电影中前所未见的独立女性形象。

从影片名中即可略窥端倪。“驴”得“水”,实则道出的却是自从《红楼梦》以来曹公所悲之女性审美文化缺乏。世人皆知曹公将女儿比作水做的骨肉,而本片学校地处偏僻,严重缺水的设定恰恰与此暗应,女性为水,则男性为驴,女性的自由烂漫,对照的是男性的贪愚弱私,驴得水则学校有生命力,这几头驴都幸运地得到过水,然而当水被压榨甚至废弃,暴戮的未来随之可见。真假吕得水的情节,自令人会心一笑,想到红楼梦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然而结尾一曼的自杀,佳佳的风雨前程,可不又似大观园的飞鸟各投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总是笑意盈盈,一片天真烂漫,孩童般的性格与超前的性观念在一曼身上达到了惊人的统一,无视几千年来男性强加于女性身上的道德枷锁。她像卢梭笔下真正的人,自由、自然、自信,生机勃勃。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这种强大是她的美丽,但这美丽又极为脆弱。

于一曼而言,头发与花,是她美丽心灵的外化,而头发,则更是作为她短暂人生的前后分割点而存在。卷发是她的自我,她愿意,可以剪下来送人(“卷卷的真好看”),是她对美丽的追求,对新事物的接纳。被辱骂被扇巴掌都没关系,只有要美丽,她依然可以恢复(来到乡下,蒜皮雪花和留声机下,她重新歌唱起舞),而一旦剪去头发,她就疯了。这剪头发的场景,与远隔重洋的《西西里美丽传说》中的“荡妇羞辱”一样,在刺痛观众的眼睛。疯了的一曼依然在采花,当教堂混乱众人皆忙于出逃,只有她哭喊着在保护她的花。但枪响之时,她默默扔了花,藏起了手枪。这是她的真正陨落。

未经开化的铜匠,因她的美丽,经由她的一绺发丝,感受到诗意的美好,这是女性之于男性的创造意味,正似宝玉挣脱大观园外的污浊男性世界,在黛玉垂泪和丫鬟影响下,终由顽石炼成璞玉。一曼的引领,佳佳的教诲,使得铜匠脱胎换骨,谁又能想到,后来的铜匠却彻底转变为残暴无耻的掌权者,与前面一曼违心而言的“你就是个牲口”形成了值得玩味的互文,真正变成了一头享乐的牲口。必须指出的是,如果说之前一曼把铜匠变成了人,正是她这句话,又亲手掐死了铜匠,当那一绺头发落地,铜匠的质朴也就荡然无存:缺少了女性创造性的指引,铜匠的精神便放弃了向人转变的努力,内心成为龌龊的怪兽。他亲手毁灭了一曼花的精神(疯了的一曼还在采花正是她始终追求美丽的外化),但却永远无法认识到,他毁灭的女性,正是塑造他的人,给了他能力毁灭一曼的人。

而当铜匠下令辱骂一曼时,转变为既得利益者走狗的裴魁山发自心底的咒骂,象征着女性彻底被压制,须眉浊物粉墨登场。几声枪响,越来越沉重,最终,当局势走向失控,也只有枪象征的强权能解决了。佳佳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了,只会更糟”,听来刺耳,却又悲凉,因为直指人心。水性越来越少,泥性越来越多。诚如歌德所言“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当这女性陨落,水被践踏,只有奔向新世界的佳佳,是黑云密布中的一缕亮光,因为延安代表的,是翻天覆地的变革,是现实性的希望。

三、话剧到电影的现实寓言

作为话剧,《驴得水》无疑是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佳作,而作为电影,则精巧编剧技巧和多重主题空间亦不能掩盖其电影语言贫乏的弊病。

影片的悲喜交织,源于对经典之作的再创造。编剧属于典型的一步错步步错的“U-turn”类型,开头用经典的“钦差大臣”(特派员)桥段引出主线——并不存在的吕得水老师,是黑色幽默电影里常用的“无中生有”骗局手法,但这种突然发生的外界变故打破平静的封闭空间,与《狗镇》亦有异曲同工之处。此种环环相扣的设计使得影片情节结构工整,戏剧冲突不断,用一个谎言去圆另外一个谎言,矛盾冲突叠加,阴差阳错的笑料包袱带来了前半部分扎实的喜剧效果。后半部分的大爆发,讽刺隐喻深得莫泊桑之韵。全片有库斯图里卡式的癫狂、荒诞,有法哈蒂式的困境、冲突,而强烈的戏剧风格感和创作者的个人表达又继承自《办公室的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优秀前作。黑色幽默和乡村魔幻现实主义交织的现实,人性中的荒芜残忍,系统性的冷漠麻木,与同年的《一个勺子》达成了跨时空的微妙呼应。但最致命的是,忠于话剧版本,也完全放大了话剧改编电影的缺陷,情节推动靠走,人物性格靠吼。完全照搬话剧台词,连人物站位都是舞台式的,镜头语汇苍白,“让语言飞”的偷懒与背离成为这部佳作最为人诟病之处。

瑕不掩瑜,外在表现形式的缺憾未能掩盖本片多重解读空间之赞。正如影片宣发着力突出的看点“讲个笑话,你可别哭”,诚然这是一部最不像电影的电影,然而相比众多打着IP旗号却消费了观众最后一点情怀的圈钱电影,这又是一部最电影的电影,一部让人在悲喜交织中体味从人生到理想、从脚下到星空的寓言佳作。

参考文献:

[1] 宋泽宇.你拿起什么,什么就是理想——专访电影《驴得水》导演周申[J].中国青年,2016(12).

[2] 于家升.电影《驴得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J].大众文艺,2017(1).

[3] 吴楠.以影片《驴得水》解读戏剧对电影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6(12).

[4] 朱茹.《驴得水》:突破国产讽刺喜剧的新尝试[J].电影评介, 2016(12).

[5] 原文泰.“争议”的变动——《驴得水》的文本内外[J].当代电影,2016(12).

[6] 牛梦笛.《驴得水》:好话剧不等于好电影[N].光明日报,2016(11).

[7] 秦岭.驴得水:剥洋葱般露出人性的弱点——评话剧《驴得水》[J].影剧新作,2014(12).

[8] 卢红丹.《驴得水》:话剧改编电影不是开“倒车”?[N].中国电影报,2016(11).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