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宣部原副部长:《人民的名义》剧本背后的故事

2017年04月10日06:56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为人民反腐的愿望唱赞歌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 资料图片

  作为《人民的名义》剧本的顾问,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原书记翟泰丰为编剧周梅森的创作提出过很多宝贵意见。4月8日,本报记者专访翟泰丰,请他讲述剧本背后的故事,谈谈这部“现象级”作品是怎样“炼成”的。

  记者:剧本创作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故事?听说您与编剧产生过分歧?

  翟泰丰:周梅森一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写出了很多好作品。但是这次写《人民的名义》之前,因为种种原因,他已经撂笔10余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内腐败现象重拳出击。周梅森深为感动,他脑子里已经积累了大量材料。在最高检的支持下,他要重新创作,我自然为他高兴。

  剧本写到20多集的时候,大概是2015年4月份,周梅森把作品送过来。我用了一天一夜看完了,深感他仍然处于精神压抑状态,放不开手。后来就给他打电话,我为他着急,话语有些重,手在抖。我说,你要写出有你周梅森气势的时代作品来。现在党中央的反腐是一个接一个的钢拳头打出来,都打到周永康、徐才厚这样的人身上了,力度大啊!这是你十八大以后的作品吗?剧本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他很认真听取意见,对剧本进行了修改。作品研讨会召开时,大家基本都是赞同的意见。不是因为该剧有了副国级的“大老虎”,而是在于走进了十八大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局,唱响了大时代的声音,为人民反腐的愿望唱赞歌。

  记者:这部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其成功之处在哪里?

  翟泰丰:这部作品是反腐题材,但不是局限于单纯讲反腐败,是写大社会、大历史,是站在时代大背景下写反腐败,站在人民立场上呼唤伟大复兴。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怎样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使我们的党更加坚强有力,把13亿人凝聚起来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所以,我认为“反腐小说”“政治小说”的提法都不准确,值得商榷。

  这部作品受欢迎,原因有三:一是人民需要这样的作品,作家讲出了人民的心里话。作者始终为人民呐喊,为工人失掉股权争偿还,为信访百姓遭刁难鸣不平。二是狠狠鞭挞贪腐,深刻揭露了从基层至副国级贪腐分子所编织的层层贪腐网。三是始终歌颂党中央强大的反腐力度。人们看到,有精干的反腐人员,强大的反腐机构,腐败分子难逃法网,增强了反腐必胜的信心。

  记者:怎样才能写出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好作品?

  翟泰丰:周梅森之所以能写出好作品,是因为他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扎根在群众中间,与人民同呼吸。他是一名人民作家。他善于在创作中探觅各类人群的内心世界,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

  我认为,作家要写出好作品,有三个条件。第一,知识基础要非常扎实,要懂经济学、哲学、社会学……还要懂中国的文化传统根脉。第二,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对各个层面都十分熟悉。第三,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大胆创作、无所畏惧。

  记者:周梅森写了很多反腐题材作品,这次有什么新突破?此类作品如何把握好创作取向?

  翟泰丰:这次作品的新突破关键在于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比如祁同伟,最早是缉毒英雄,后来变成不择手段往上爬的腐败分子。我们从他身上找到了腐败的根源,那就是权势和金钱支配下党性修养的缺失和人性的异变。另外,作品中也蕴含着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完善党纪国法、构建选好干部用好干部机制等内容。

  反腐要大胆写,但一定要把握三条:第一,不是简单展示腐败,而要反腐败和鞭挞腐败。第二,反腐只靠专业人员是不行的,专业力量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第三,要写得好看,要善于编织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有戏剧冲突,要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的灵魂亮出来。这是一种技巧,而这要以深厚的富有哲理的内容为基础。(本报记者 靳昊)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