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天坛奖"评委蒋雯丽:内容永远是第一位
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即
一年一度的电影盛会北京国际电影节今年迈入第七个年头,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4月16日至4月23日举行。其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吸引了众多优秀的世界电影报名参加,最终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部影片入围,角逐“天坛奖”的十大奖项。作为本届“天坛奖”的评委会成员,蒋雯丽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管评奖也好还是日常的电影创作也罢,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打动评委的一定是内容。”
内容永远第一位
本届“天坛奖”的15部入围影片是从424部报名参评的影片当中经过五轮筛选产生的。选片遵循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评奖理念——“天人合一 美美与共”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对社会发展对日常生活的思考。15部入围影片中,包括了讲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的三段故事的合拍片《咖啡风暴》;加拿大剧情片《灰暗之光》;讲述三姐妹和母亲之间情感纠葛的日本影片《卡农》;展现战争、家庭矛盾题材的格鲁吉亚影片《卢卡》;禁毒题材的中国影片《湄公河行动》、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小说的中国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等。
蒋雯丽是本届“天坛奖”的七名国际评委之一,她认为一部电影能够打动评委,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好电影不分界线,但好电影一定会让大家有共鸣。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打动评委的一定是内容,内容是第一位的。只要是好作品,就能打动我。”蒋雯丽也就此提到了当下的国产电影,指出内容缺乏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国产)电影还是比较缺内容,内容比较乏陈,许多电影都是照抄国外的方式。”
做评委痛并快乐
电影节评委的工作,对蒋雯丽来说并不陌生。早在49届金马奖,蒋雯丽就是评委会成员之一,每天和其他评委聚在一起,早中晚各看一部入围电影,然后讨论。蒋雯丽当评委的习惯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记录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评价。“评委这项工作真的很辛苦,看片的任务很艰巨,肩上的责任也很重。”蒋雯丽说,她对于这次能担任北影节“天坛奖”的评委感到非常荣幸。“第一届北影季的时候我就来走了红毯作为支持。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里能举办一场国际电影节,我觉得恰逢其时,很荣幸能够成为这次电影节的评委。作为评审,我们都怀着对艺术、对电影的热爱。虽然会很辛苦,但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能入围天坛奖的,都是优秀的作品,每部片子都可以给我不同的启发。做评委对我来说就是吸收、学习的过程,就像我们拍戏一样,都是痛苦并快乐着。”
在蒋雯丽看来,电影是一个综合体,内容至关重要,但其他方面也都必不可少。“哪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你,其实就是靠直觉,就像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一样,总有难以言喻的独特之处。”比起商业片,蒋雯丽称自己更加喜欢文艺类的电影,这也是电影节入围影片的主流。“北影节属于级别很高的电影节,首先它会比较侧重于世界性,其次是艺术性,通过在艺术方面的独特视角,给大家展现不同国家的文化。”
找到自己很重要
北京国际电影节除了评奖,还有来自各国的优秀电影的展映,“四月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已经成为北影节最深入人心的口号。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蒋雯丽日常也很喜欢悄悄去电影院和普通观众一起看电影,既看电影也看观众对电影的反映。在她看来,观众每一次迸发出的笑声、每一次冷场,都是电影人了解市场的好机会。蒋雯丽也欣慰地发现,现在电影院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看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流行文化,渗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些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很快速,但中国电影走出去却进展甚微,怎么让中国电影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已经成为电影人热议的话题。蒋雯丽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想要走出去打动世界,首先是要找到自己,这一点伊朗电影值得学习。伊朗地域不大,却诞生了《小鞋子》、《一次别离》等大量佳作,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也是伊朗电影《推销员》。“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他们能在电影这一方小天地里表现出生命深处的东西,这就是他们能打动世界的原因。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也就是先找到自己。”蒋雯丽表示,东西方其实一直在相互学习。“我看一些西方电影,越来越能感觉到他们对东方文化的重视。中国电影要走出去,不仅要学习西方电影的长处,更重要的是,不要丢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拥有悠久、丰厚的历史,如果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融入电影,我觉得不仅是造福我们的子孙,也会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杨莲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