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这招管用!《人民日报》精选样本有慧眼,透过账本看改革

研究事儿 研究事儿
2017年04月24日14:0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年初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话题非常热。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报道好各地探索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鲜活经验?《人民日报》最近上了大招!

3月21日至23日,《人民日报》经济版连续三天推出“探路供给侧”栏目,刊发三篇系列报道——“来自农业大省四川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以下简称“四川农业调研”系列报道),展示记者先后深入四川5个市6个县(市)的12个乡镇进行调研的成果。这组报道既传递了中央要求,又体现了改革呼声,更致力于解决问题,为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解读样本。报道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与展开上做得尤为亮眼,展现了优秀调研式报道的特质。

3月21日《人民日报》第10版。

选四川——农业大省样本价值大

调研是一项庞大的工作,往往围绕专题展开。这组报道的专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样展现这个专题内容,就要求调研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对象。如果调研对象选得好,报道就能以个案反应整体,为促进整体工作提供参考,否则,报道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四川农业调研”系列报道,采用的是“剥洋葱”的方式,来选取调研对象。

为什么选四川?不仅因为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并作出了重要指示;更是因为,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特点,具有样本价值和典型意义。

四川省新津县普兴镇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确定了四川省作为调研对象后,调研什么、报道什么值得周密思考。系列报道三篇文章分别围绕新型农民、绿色农业和农业发展新动能三个主题展开,可以很有代表性地展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情况。三篇稿件分别以怎么种、怎么养、怎么赚为问题展开,涉及种植、养殖这两种农业基本生产形态,并关注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经济效益,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务实的调研风范。

选择了调研地域、调研内容,接下来要选择调研更细的“点”。这些“点”是调研问题的微观载体,要直接呈现在报道中,其选取十分重要。首篇《一喜一忧看账本》,选择了陈、赵两位老汉作为调研对象,微观切入,以小见大,引发对农民转变观念的思考。第二篇《老梁的生态账算得好》,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用四川绵阳农村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洪华的事例,阐释对绿色农业的理解。第三篇《升级版农家乐账本更厚了》,通过三个独具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讲述了顺应消费需求才能持久发展的道理。这些“点”,想必是从相当多案例中精挑细选出的,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讲故事——寓理于情更能让人服

从第一篇陈友兴、赵泽如两位老汉的一忧一喜对比,到第二篇报道中梁洪华对绿色生态农业的执着,再到第三篇报道中王岚、侯清云、李福明等人的三个独具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可以看出,“四川农业调研”系列报道都是以人讲事,以案例讲问题、传经验,既有可读性,又有思考性。

《一喜一忧看账本》,讲的是新型农民问题,非常巧妙地选取了两位老汉的故事。文中,赵老汉通过积极地学习、探索,成功地完成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陈老汉,虽然也积极参与改革,但更多依赖政府,自身畏首畏尾,并没达到改革效果。这两个老汉的对比不是一个正反对比,而是一个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对比,陈老汉还在路上,赵老汉已经转型成功了。一喜一忧相比较,让读者随着人物种植故事的跌宕起伏,在情感投入的同时思考农民要主动出击而不能等靠要的问题。

《老梁的生态账算得好》,讲的是绿色农业这个农业理念的主题。理念由人而生,农业理念的主题可通过农民来展现。该文讲述了农民梁洪华转变农业理念,积极发展种养结合模式的故事。在讲述人物故事的过程中,既展示了老梁自己积极采用种养结合模式向绿色生态农业升级的努力,也展示了地方部门通过探索循环标准、提供技术帮助、完善补贴政策等方式作出的引导和支持。通过报道老梁这个人物及其故事,既向农民展示了农业新理念、新模式带来的好处,也为其他地方的政府推进工作提供参考。

3月22日《人民日报》第10版。

《升级版农家乐 账本更厚了》,尽管讲的是三个独具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但其落脚点还是三位农民对于主题公园的经营。通过三个人物故事,讲述了农业发展的道理。

3月23日《人民日报》第10版。

翻账本——巧妙构思成就好报道

除了调研对象选得精,人物故事讲得好,这组报道在谋篇构思上也很巧妙。三篇文章的题目中都出现了“账本”和“账”的字样,而且讲述的多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在算“账”。

《一喜一忧看账本》中,陈、赵两位老汉的喜、忧是通过算账表现的。如:对陈、赵两位老汉种植几亩地、施多少肥、除什么草等一系列细节的详述,都是在算账。《老梁的生态账算得好》中,老梁的生态农业升级,也伴随着算账。如:“虽说是核桃专业合作社,可记者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蜜柚树。老梁有点不好意思:‘先是种核桃,后来发现蜜柚效益好,就越种越多,现在反倒比核桃还多了。’”通过算这笔账,展现出农民梁洪华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和顺应,讲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让农民种地与市场需求挂钩的道理。第三篇报道对三个农业主题公园的描写,更是落在了“账本更厚了”的主题上,这也是一个算账的过程。配发的图表,也让账目更为直观清晰。

为什么以算账为主线?其实这个账,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农民的账,通过算账,可以展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农民增收了。第二层是国家的账,是农业现代化的大账,通过算这个大账,展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利好,促进各级政府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支持,达到介绍好经验的效果。

这组报道的组稿和编辑也体现了匠心,编者按、核心阅读、记者手记等形成报道合力,不仅配合与辅助了调研报道,更归纳问题、提出建议、给出思考,也让整组调研报道更为完整厚重。

正像报道的调研对象具有典型性一样,“四川农业调研”系列报道本身也具有典型性。启示我们:优秀的专题调研式报道,要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调研对象,准确把握所选典型的价值和意义,并且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特别是善于借人之口讲故事,能够达到寓理于情的传播效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撰稿:耿磊 编辑/统筹:王向令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