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7年第4期

“内功”在主持人口语传播中的体现

盘莎莎
2017年04月24日08:10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全球化以及新媒体愈加全面地渗入到现代生活中,这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主流媒体中的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的口语传播活动迫切需要提升和锤炼,而主持人口语传播的能力和特点无不在其“内功”扎实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关键词:主持口语传播;喉部控制;气息控制;吐字控制

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主持人作为公众传播者,其身份、角色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全球化以及新媒体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和渗入,对传统的大众传媒,尤其是主流媒体中的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主流媒体中主持人和主持人口语传播活动迫切需要提升和改进。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将其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关于“节目主持人”一词的解释,赵玉明、王福顺在《广播电视辞典》一书中提到:“(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群体观念,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直接面向受众,平等地进出传播的人。”在这个定义里,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三点要素:1.主持人的传播平台是广播电视节目;2.主持人的身份是代表群体观念的个体;3.主持人通过口语传播形式进行传播活动。

学术界就主持人传播活动的分析,提出了“主持传播”的概念,指的是在大众媒体平台上主持人所实施的传播行为以及所展开的传播活动。笔者认为,应该将这一概念具体解释为“在大众媒介平台上主持人利用口语传播所进行和开展的传播活动”更为恰当,因为主持传播归根结底是通过口语传播活动实现的。

“主持传播”的概念指出,主持人口语传播活动是增加人际传播手段的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形式,是大众传播人际化的一种特殊呈现形式,利用大众传播的平台,通过人际传播的手段,拉近与受众观感和心理上的距离,从而提升传播效果。因此,主持人口语传播的发生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传播者的身份需满足职业主持人的条件,从事的是具有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职业主持人的工作;二是主持人以大众媒体作为传播平台,面向的是大众受众(mass audience);三是主持人运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口语方式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传播,如何让受众更加心甘情愿地“听我说”,都是主持人“内功”的具体体现。

一、喉部控制“度”的体现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平台上,主持人要拉近自己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感觉更有亲和力,使其增加参与的欲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口语的人际化。现在的很多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因为把握不好“度”的问题而出现凡事以我为主的“个人化”现象和彰显自我的“个性化”现象。不懂装懂,故作深沉,小孩儿说大人话的主持人在播音主持过程中通过挤捏喉部来刻意增加声音厚度,认为这样播出的内容就能让人信服;或在主持过程中刻意用轻、嗲的声音和谄媚的姿态去与嘉宾交谈,认为以此可以体现“亲切感”……这些都是错误的喉部控制发声造成的失当现象,会使口语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平衡走向极端。

语言过程,即信息的“编码—发送—传输—接收—解码”的过程。也就是说,主持人在说话之前要经过由“想”到“说”的内外部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就需要思考如何发出使人愿意接受的声音。其中,喉部放松是在发音控制时的基本要求。

喉部放松就是要杜绝挤捏喉部发出单薄乏味的声音,或声音过虚使漏气多或音量小。前者显得不庄重,后者呈现出消极的播讲状态,都是不可取的。强调喉部放松有利于发出圆润悦耳、丰满柔和、变化自如、富有弹性、自然亲切同时又接近日常谈话发声状态的声音,从而有效防止主持人因过于强调对“个性”“风格”的塑造而把握不好发声的“度”,以及过度的“个人化”而造成由“主持人服务的节目”变成“服务主持人的节目”,和过度“个性化”造成的“在个性化中突显节目风格”变成“在节目风格中烘托个性化”等现象的出现。

二、气息控制和“对象”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高贵武副教授在他创作的《主持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提到,主持传播的传播主体是作为个体的主持人本人,在一个高的语境中面向大众进行信息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某些特征。也就是说,主持人口语传播活动,一改传统大众传播“一对多”的方式,而采用“一对一”的传播模式。而细分化的传播模式的出现,对主持人在进行口语传播活动时的肢体语言、声音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部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层面实现。比如,主持人以“您”为交流对象的话语体系,以问答、沟通式的交谈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对象化效果;或者通过一些手势、动作、眼神等也都可以把信息由镜头传达给电视机前的受众,使其产生“主持人在与我对话”的感觉。但最终“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内功”的体现。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主持人在口语传播活动中即使声音流畅、语速适中,但受众接收到的有效信息并不多,更不用说气断声虚的播讲状态下的传播效果了。这是很明显的“内功”气息控制不当而造成的。

主持人的口语传播采用的是“胸腹联合呼吸”这种方法,强调气沉丹田。我国戏剧家程砚秋曾将其形容为“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在口语传播活动中,吸气时,依靠肋肌的运动使胸部扩张,把气息吸入肺部;呼气时,依靠腹腔的压力,把肺部的气体呼出。这使发出的声音有“根”的支撑而更加坚实、响亮,也便于声音变化的多样性。

有了气息的支持,接下来就是主持人的“对象感”的培养了。主持人的口语传播活动,要淡化大众传播的工具性,在心理层面上实现传授双方交际对等性。在口语传播活动中,如果主持人没搞清楚“对象”,而是一味陶醉在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中,必然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受众不买账的现象。

张颂在《播音创作基础》一书中提到:“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这段论述非常通俗易懂地将对象感的形成要素作了总结。其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身边人的一言一行等都会悄无声息地对主持人造成影响,在口语传播过程中将这些影响有效地加以运用,努力做到心中有人,“为着受众、想着受众、不忘记受众”,方为上策。

三、吐字控制“准确清晰”的体现

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便是信息量的汲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最多、最有用、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受众的最大诉求。主持人的口语传播活动便是要帮助受众将信息全息化。所谓的全息化传播是指“采用立体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地传递信息,甚至传递着信息之外的超信息”。在口语传播活动中,若主持人能够对这些超信息加以吸收和内化并运用得当,不仅便于受众的接收、理解和记忆,还能丰富主持人口语,使之更具魅力。

对超信息内化得好不好,最终会表现在口语传播中“说”的过程。很多节目中,主持人的确很有内涵,但他们的内涵若得不到有效的传播,必然只能一直“内”下去。但若能通过准确清晰的口语表达进行传播,势必能得到很好的反馈,这就是吐字控制的“内功”体现。

“字正腔圆”是播音员吐字的基本要求和衡量标准,这一点在主持人口语传播活动中同样适用。“字正腔圆”要求主持人在吐字时,唇舌灵动力集中,打开口腔(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声挂前腭以发出准确清晰、圆润集中的声音。面对繁杂的信息,传播时字字皆入于受众之耳,字字皆入于受众之心,主持人口语传播不费力,受众听来有美感,这便是努力的方向。

四、结语

在新闻社科、综艺娱乐等各种形式的节目风生水起的今天,每一个品牌节目的舞台上,都站立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主持人在其节目中通过口语传播活动让受众喜欢自己的节目。然而,很多受众都是通过主持人来记住这个节目的,因此,在主持人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的今天,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在受众的心中站稳脚跟,是每一个主持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主持人在口语传播中的“内功”无时不在鞭策着主持人苦练自己的“内功”,使之更加扎实,从而由内而外地创造自己特有的风格。而一个主持人的品牌,需要在保持自我风格的同时不断地超越原本的自己,稳中求变,进行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成为受众中的一面旗帜,更好地进行口语传播活动。

参考文献:

1.朱军.朱军荧屏悟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徐恒.播音发声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陈虹.节目主持人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