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技术+传媒"遍地花开 人工智能亮眼VRAR竞相发展

2017年04月26日06:5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技术+传媒”遍地花开

  近年来,发展人工智能和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其他新技术的呼声甚高,这些能够在传媒领域应用的新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却在给媒体转型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困惑。

  “人工智能+传媒”亮点纷呈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认为,人工智能开发是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制造智能机器、可学习计算程序和需要人类智慧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工程。它与传统电脑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开发者只为机器人程序设定算法,算法本身通过不断吸收数据获得训练,学会自己区分苹果与橘子,而非开发者设定如何区分的程序。

  近年来,人工智能强势入驻传媒业,“人工智能+传媒”的产品颇具市场。

  国内的“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都是算法与新闻相结合的实践产品——基于用户兴趣模型进行内容推荐。国外媒体的实践成果同样丰硕,美国新兴媒体News Republic(新闻速递)与全球超过1650家新闻机构合作,智能获取并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全球和本地新闻服务,用户还可将订阅文章添加到自己创建的杂志并分享,加速信息流动。脸书开发的Instant Article(即时文汇)作为一个专门为媒体开发的信息发布工具,允许用户直接通过该平台阅读各大媒体的资讯,节省文章加载时间。

  VR与AR竞相发展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提出:这一年是消费级VR元年,未来5到10年,VR类移动产品可能会成为市场主流。早在2015年底,美国showtime(娱乐时间电视网)就播出了首部VR拳击比赛视频。2016年10月,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与VR直播公司NextVR合作,首次直播民主党电视辩论。在我国近两年的两会报道中,360度全景相机和VR设备也颇为抢眼,尤其是今年光明网集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于一体的“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在报道现场一亮相,就引起媒体同行的广泛关注。

  AR的市场前景不输于VR。市场调研公司Digi-Capital2016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AR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美元,是VR市场规模的4倍。美国NBC环球的一家合资子公司Weather Channel(天气预报软件)在2015年就曾推出过全新的3D增强天气预报,为观众展示实时交互式AR天气预告。国内的阿里巴巴、百度等企业也不同程度涉足这一领域。例如百度研究院成立的AR研究室于去年12月发起一场“AR复原朝阳门”的行动,途经地铁朝阳门站的乘客用百度APP拍摄墙上的老照片或地上巨幅朝阳门手绘图,即可“复活”老城门,再现老北京的旧时风貌。

  媒体转型需攻克技术与内容

  去年年底,王菲的演唱会直播采用了VR技术,但用户的网络带宽受限、网络信号稳定性差、场景切换时画面清晰度锐减、VR拍摄无法变焦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受众观感。而媒体所谓的VR新闻和直播主要为全景拍摄,交互性不强,并非真正的VR。这都是新技术与传媒业磨合过程中面临挑战的缩影。实际上,VR技术去年在我国经历了由“爆火”到“爆冷”的“极端变化”。张洪忠认为,这一方面因为VR尚处于新技术发展的早期,技术本身仍在迭代;另一方面则源于技术应用仍以体验为主,内容跟进不足,无法促进技术普及。

  技术发展尚困难重重,媒体人的内容生产也似有被机器人取代的危险。2015年5月,驻白宫记者、商业记者斯科特·霍斯利曾与美联社机器人记者“WordSmith”上演了一场人机报道对战。虽然斯科特·霍斯利的稿子因更能为读者提供想象空间而赢得了9000余名读者的认可,近乎为支持WordSmith读者数量的10倍,但后者仅用2分钟就完成写作。不光速度上乘,通过不断吸收媒体大量稿件、熟悉语言风格,机器人记者的稿件质量也大有长进。这使得记者的饭碗是否会被机器人夺去一度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

  由此可见,媒体利用人工智能或VR、AR实现从技术到内容的全方位转型,道阻且长。但不可否认,新技术形式确实为传媒业注入了新生力量,也为传统媒体进一步转型与媒介融合带来一丝曙光。(付砾乐)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