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4期

浅论我国传记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程文静
2017年04月26日16:4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传记类图书在图书销售市场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各家出版社都会或多或少涉猎的领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仅表现在图书量的增长上,更表现在作品种类、题材、写作方法的逐渐多样化上。但在繁荣的背后,我们也要认清传记类图书的不足,同质化严重、原创性不足、一味媚俗化、人物形象单薄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浅析我国当前传记类图书出版的问题与对策,对广大出版工作者实现传记类市场的特色出版、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记;现状;问题;对策

一、传记类图书的界定

传记类图书主要是指以传记或传记文学形式著述并出版的图书。胡适曾在《四十自述·序》中言,传记就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故而它具有文史兼备的特点。

在《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一文中,郭久麟也曾对传记作出了定义:传记是从人类纪念前辈、怀念英雄中产生的一种文体;传记文学不同于一般的史传作品,它是用文学的立意、构思,文学的笔法、技法、手法,文学的语言和氛围来表现真实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人物的生平,因而它不再是单纯的历史作品,也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而是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是历史与文学嫁接产生的。

二、传记类图书出版现状

自从1998年开卷公司对图书零售市场作监测以来,每年传记类图书都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一席之地。经济、政治、各类明星传记都始终是传记类图书的主要畅销题材。

我们从开卷的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是传记类图书出版的红火年,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刘翔的《我是刘翔》、吴冠中的《我负丹青》等都是这一年的作品。2011年,《史蒂夫·乔布斯传》的问世带动了人物传记的空前繁荣。除了《一问一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等超级畅销书, 孟非的《随遇而安》、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布什的《抉择时刻:乔治·沃克·布什自传》、黄西的《黄瓜的黄西瓜的西》等也较有影响力。其中部分传记类图书的火爆一直延续至今。

从图1开卷图书零售市场监测数据来看,2011年~2015年,传记类图书的动销品种数持续上升,2015年创历史新高为23390种,较2014年同期增加423种。2015年传记类图书与前两年相比热点稍显不足,畅销图书多为延续前两年的品种,虽出版单位加大了此类图书的品种投入,但由于缺乏精品,反而码洋比重下降了。

三、传记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传记类图书市场异常火爆,这似乎为“没落”的出版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但是,在强劲发展的背后,传记类图书出版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了。

1.同质化现象严重。顾名思义同质化就是和别人相类似或是区别不大,毫无特色。这么多年,出版界一直在呼吁多出原创、有特色的图书,少出跟风图书,但是走进书店,看到同一书名几十个版本的图书,读者一定会头疼该如何选择。

2011年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的出版可谓引领了一股热流,三年出版品种数量已达42种,28家出版社均参与出版,而真正成为畅销图书的为数不多,也只有《史蒂夫·乔布斯传》最具市场影响力。同年NBA华人球星林书豪迅速蹿红,在当年的开卷统计中被命名为“林书豪传记”的图书作品多达13本,出版社也有12家。而像马云、李开复、李彦宏等企业家也每人均有多部传记类图书在架销售,内容方面势必存在同质化现象。

2.原创性不足。在现在这个快餐时代,人心浮躁,作者和读者都好像失去了耐心。作者不会静下心来对人物形象去作分析研究,去体验传主的心理感受以及生活经历,只要稍有材料,立马就能出来一部作品,读者对于这样的现象也习以为常,匆匆一瞥后随手一扔,这本书的使命也就终结了。长此以往,书店的书越来越多,图书市场看似越来越繁荣,但真正的有效阅读越来越低,买书的人越来越少。

3.媚俗化严重。由于传记出版市场的火爆,好多作者和出版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分析读者的喜好,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好奇心理和猎奇心,就这样传记图书出版媚俗化现象就严重了。

根据传记类图书出版的真实性原则,作者与传主应当真诚沟通,传主也应该积极配合作者的需求,将真实的自我展现给作者,这样出来的作品才能够客观、真实,全面、立体。然而现实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作者和出版商出于商业价值的考虑,对于读者可能兴趣点不大的部分不写或是少写,对于读者感兴趣的部分大肆渲染,爆料或挖其隐私。另外一种可能性是传主本身为了吸引眼球,或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受众也好,专挑着读者感兴趣的讲或是生编硬造。这样的传记作品必然媚俗。

4.背离真实性原则。李鸣生先生针对当前传记图书失实的问题就曾指出:首先从客观角度来看,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局限性使作者只能接近历史真实而很难还原历史真实;其次是主观原因,作者本身缺乏责任感,人为造假使然。

第一种现象是人类的局限性所限我们没有办法,但是我们的好多传记作品,尤其是领导人传记作品,作者因着一些不知何处得来的资料,不加调查,就想当然的操刀上阵,开始了文学创作,这势必会出现史料不准确,甚至歪曲事实等结果,从而和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原则相背离。有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担任的职务错写的,有将重大历史事件张冠李戴的。甚至在涉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前辈的重要史实上,也会运用编造、虚构的手法。

5.人物形象单薄。只有通过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塑造,文学创作人物形象才能饱满,个性才能鲜明。反观我们当前的作品,除极少数优秀作品外,其余作品人物形象都太单一,或是太平面,没有立体感,更别谈人物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作者的文学功底水平有限,没有能力驾驭好人物情感、心理活动过程;另外一个原因是作者不负责任,不进行或是少进行对主人公的采访,而是通过以往的报刊、网站材料进行堆砌,拼凑成书。

四、有关传记类图书出版的几点思考

面对传记类图书出版的这些问题,出版单位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就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至关重要了。

1.细分市场,图书出版精细化。原则上,每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相应的出版方向,只是在市场的大流里逐渐迷失了方向,东一头,西一头的觉得哪个方向能挣钱往哪个方向跑。殊不知,找不到合适的立足点,在图书选题策划上,偏大求全,重量不重质,虽眼下风光,长远来看,没有任何竞争力。

传记图书并非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学术类书籍,它的读者基本还是大众,而“大众”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括,细分起来可以有很多读者群,比如青少年、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文艺女性、商务人士、中老年等等,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的读者群就是一个个细分市场,找准了细分市场就意味着把这个层面的读者牢牢抓在了手里。

出版单位一定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少且精,寻找最适合本出版社的传记类型,逐渐形成独有的图书特色,要开发与其他出版社不同的产品,或是把大家都有的产品做深、做透,进行深度开发,长此以往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树立起自己的图书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对于资金规模不大的中小型出版单位而言尤其重要。

2.引进人才,强化编辑策划能力。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出版单位作为创意性的单位,消费的除了资金,最主要的就是人了,所以一定要保证编辑策划能力的跟进。

目前市场上传记类图书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编辑策划能力的同质化。图书策划编辑是否具有独到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能力以及持续不断的关注力,是决定一个选题成功与否的源动力。编辑绝不能只凭自己的喜恶,或是人云亦云,否则策划就毫无创意,出版的图书也就失去了特色。

图书策划编辑还必须谦虚谨慎、认真向学,定期对图书进行市场调研,要对市面上流行的畅销书、长销书、滞销书做认真的研读、调查与数据分析,尽量做到熟悉市场、熟悉同类书,并从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胸有成竹、持续不断地策划出优秀的作品。

3.加强营销,注重发行能力的提升。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传记作品除了内容本身,还应在图书的版式设计、页面布局、封面设计、文案设计、宣传手段、营销方案上多打磨。打磨过后印刷出来的图书也不是直接发到图书馆就了事,后期的营销和发行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的作用甚至决定了一本书的成败。出版单位一定要加强图书生产过程里前期、中期、后期的营销、发行、推广能力,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配合、有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有系统、有跟进地推广宣传每一本书,使其成为出版单位的坚强后盾,真正做到“精确定位、精耕细作、精细化营销”。

传记类图书具有“镜子”的作用,读者通过作品不仅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世风民生、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可以通过作品观照人的内心,正视现实。这也许正是传记类图书经久不衰的原因。传记类图书对于培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教化作用,因而对于出版社和作者来说一定要打造具有弘扬正能量、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也一定是具有生命力和品牌度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全展.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概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 李健.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 郭久麟,王乃考.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传记文学的勃兴[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 李瑞虹.传记图书的特色出版[J].艺术科技,2013(5).

[5] 阅读行为调查中心.传记类图书市场发展值得期待[J].新华书目报,2012(11).

[6] 林阳.图书策划编辑应具备的10种意识[J].出版经济,2001(12).

[7] 蒋鸿雁.图书策划与出版品牌[J].中国编辑,2007(5).

[8] 引常婷.传记文学图书编辑方略[J].编辑之友,2007(6).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