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蓝色》色彩与音乐运用分析
摘 要:《蓝白红三部曲》是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封笔之作。《蓝色》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以其精致的视听语言、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浓厚的人文关怀以及深刻的人性挖掘主题享誉海外,尤其在视听语言上,导演充分运用多种色彩配以多变的交响乐,又大量使用了特写镜头描绘人物情感,最终描述了一个简单而又动人的故事,完成了传播自由之光的主题表达。
关键词:《蓝色》;自由;色彩;音乐
《蓝色》讲述了一个女人在面对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命运悲剧时如何走出伤痛的阴影并获得新生的故事。影片情节并不复杂,叙事也较为简明,一条茱莉在痛苦中寻求新生活的主线索贯穿全片,另外,一盏琉璃灯和一个游泳池的不断出现既是主人公情感的表达,亦是影片情节的两个线索。
一、忧郁的蓝色,明媚的色彩
“色彩是影视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在当代影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影中的色彩不仅描绘事物,交代环境,更是渲染氛围,表达情感的有力手段,而且在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之后,色彩使得电影成为一种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因此,1935年彩色电影的出现不仅完成了对电影这一新兴艺术的重大变革,也标志着电影导演真正运用色彩来叙事的时代到来。正是由于导演对色彩的精妙运用,《辛德勒名单》片尾的红衣小女孩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黄土地》中那大片大片的金黄才是华北人民炽热感情最深刻的表达。而歌德在他的色彩理论中对于蓝色的描述则是这样的:“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它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蓝色,一个很容易联想起的意象是大海,蓝色的大海时而有着广阔深沉的静止,时而有着波涛汹涌的运动,蓝色的这两个相对的状态用以表现电影中相互抵触而又相互包容的主题——爱与自由的关系,是再合适不过的。
蓝色不仅是影片名字还是影片的主色调,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影片的一开始蓝色就浮现在眼前。小姑娘安娜的手伸出飞速行驶的汽车窗外,一片蓝色透明包装纸紧紧攥在手中,在拂晓的晨光中熠熠闪烁;在隧道里行驶时,斑驳的光影透过车窗洒在安娜脸上,破碎而又美丽的蓝色光点似乎已经预示了惨祸的降临。随着情节发展,对丈夫的思念与怨恨、对奥利弗的情感萌动、对丈夫情人的释怀以及自己心灵的解脱,这些复杂的情感让茱莉一遍遍地闭上眼睛,而此时蓝色的光影一次次映在她的脸上,那便是她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在忧郁的蓝色中不能自拔。
影片中的两个标志性意象是蓝色的玻璃吊灯和游泳池蓝色的水。吊灯是茱莉对过去生活的唯一情感寄托,也是以前那间房子中被带走的最后一缕蓝色,它曾被茱莉生气地破坏,最后又被安静地放置于新家,成为单调简陋的房间中唯一有点生气的摆设。当茱莉走进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房子时,光透过蓝色的玻璃珠幻化作星星点点的流光倾泻在茱莉脸上,此时,凄冷的气氛把茱莉忧伤的心境渲染到极致。另一方面,这盏灯也唤起了妓女桑德丽娜对纯真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而在影片中,她是第一个走入车祸后茱莉生活的人。这样,蓝色吊灯维系了两个原本陌生的女人,而此时,吊灯的颜色又是纯净的蓝,明媚的蓝,它成为了两个受伤的女人共同的情感寄托。
另外,除了独居的房间,碧蓝的游泳池是茱莉的又一个伊甸园,也是她不断宣泄自己内心苦闷的场所。影片中茱莉游泳的场景总共出现了四次,每一次都表达了她不同的心境。第一次出现游泳池的场景时,蓝色铺满了整个屏幕,这种冷色调是一种接近阴影的沉重的蓝色,表明了刚刚搬出旧居的茱莉颓然的心境和莫大的无助感,偌大的游泳池中只有她一人,奋力前进的泳姿似乎在逃避伤痛。茱莉第二次游泳是在与事故目击者安东尼见面之后,这次见面又一次勾起了茱莉的伤心回忆,于是她第二次跳进了蓝色的池水。这时的色调渐渐发亮,与第一次沉甸甸的蓝色相比轻松了许多——毕竟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但彻底遗忘必定很难。当茱莉游到池边,高昂激烈的交响乐响起,她任由身体落入水中,掩上耳朵企图深深藏匿于池水深处,但却始终掩不住不断回响的音乐,也抑制不住满屏幕的愁苦。游泳池的第三次出现是茱莉与公寓中刚出生的鼬鼠邂逅之后。这一次画面的色调愈发回暖,泳池的水变成了浅蓝色,游泳的时间由夜晚变成了白天,毫无悲伤压抑的感觉;另外,茱莉得到了来自桑德丽娜的感谢与问候,随即毫无生气的池水也变得热闹起来,带着红色游泳圈的儿童纷纷入水,为观众呈现出欢乐的景象,这也意味着茱莉的创伤开始愈合。然而好景不长,无意中发现丈夫的情人让茱莉第四次来到了游泳池,这也是影片中最后一次游泳池的镜头。这一次导演对于声音与色彩的结合把握得非常到位,我们只听到朱莉的入水声,随后便是一片寂静,这时在水中的镜头持续了七秒钟,她不再游泳,而是在茫茫的蓝色与黑色的包裹下不断下沉,绝望感透过屏幕喷薄而出。
因此,影片中的蓝色具有丰富的内涵,导演将它充分运用于影片的方方面面,把人物心理活动宣泄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把自由与爱情这一对矛盾体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蓝色不仅仅单纯地代表法国国旗中蓝色的自由,更代表着人性中最本能最纯真的自由,而这种自由也深深地让观众为之感动。
二、悲壮的交响,激昂的音乐
作为不可或缺的电影语言,音乐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在观众对电影内容进行审美并尝试与导演对话的过程中,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时间或空间上的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与色彩相互配合,前后呼应,起到升华场景感染力的作用。这时音乐并不是镜头影像的简单复制品,而是与人物、情节、环境深深契合之后的外部反应,是镜头语言的延续,是人物心理的独白。于是,和色彩一样,音乐成为了电影叙事的得力助手。试想,如果没有音乐,《泰坦尼克号》中令人难忘的缠绵凄婉的场景将不复存在;正是有了音乐,《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的离别思绪才格外令人动容。
另一方面,由于电影音乐是最能体现导演风格意志的部分之一,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茱莉和丈夫一同创作的交响乐每一次响起,都映射着基斯洛夫斯基心头深处的那片最纯净的诗情画意。“从《十诫》到《三色》,基斯洛夫斯基被国际影坛认定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诗情,又有希区柯克影片的叙事技巧,是堪与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比肩的欧洲电影大师。”
《蓝色》中的音乐除了街角流浪汉的乐器独奏,几乎完全是主人公茱莉的内心独白,这些丈夫未完成的遗作伴随着她从悲伤到平静,再由平静到绝望,最后由绝望再次燃起希望之火,这样的心路历程与贯穿于全片的交响乐完全契合。同时再配以那时常出现的蓝色,音乐就完成了深化视觉效果的使命。因此,我们可以明确感知电影音乐对于情绪的表达以及对意境的营造。
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茱莉询问奥利弗丈夫的遗稿作何处理时,屏幕突然暗场,随即响起低沉凄凉的交响乐,当画面重新亮起来时,特写镜头显示茱莉已经是泣不成声;搬进新家后的第一个夜晚,茱莉孤独地坐在楼道里,这时影片在一片漆黑中响起的音乐是温暖而有力、亲切而充满希望的小合唱,让她在黑暗中梳理自己的思绪,抚慰自己的心灵;拂晓时分,悦耳的长笛声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到茱莉身旁,这时画面是金色的暖色调,明亮温暖的场景让观众沉醉;茱莉静静地看着一位拾荒老者蹒跚而行,明亮的暖色调配以清脆的苏格兰长笛,让观众终于放下了压抑的情绪,沉浸在充满希望的画面中;此时茱莉的脸在阳光中显得愈发平静,早已没有往日的哀伤,而最终老人扔进了垃圾也代表着事情终会得到解决。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场景在三部曲的另外两部里均有出现,分别代表着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蓝色》的茱莉丧夫不久,对一切漠不关心,所以对老人的行为观望;《白色》中与其自己不平等的卡罗尔对比他更艰难的老人发出了疯狂的嘲笑声;《红色》中博爱的凡伦蒂娜毫不犹豫地帮助了老人。
在影片最后,伴随着响亮得激动人心的合唱,茱莉信心满怀,大胆地走向了爱人奥利弗的怀抱,两人认真地开始了未完成乐谱的再创作,他们讨论的话语亲切自然,温馨的画面也让观众对茱莉之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去掉打击乐,去掉小号,加上钢琴,再轻一点......”回顾整部影片,这一小段音乐是叙事的灵魂所在,也是主人公茱莉的心灵轨迹,贯穿全片。乐曲最初是惊心动魄的交响乐,随着剧情的发展,加入了优雅明亮的长笛,柔和的中提琴,悦耳的钢琴,整齐的女声合唱,颇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味,最后音乐逐渐趋于平静,茱莉的情绪也由一开始的激动伤感变为平和宽容。其实,改动的不只是乐曲,更是茱莉以后的生活轨迹,她终于丢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带着爱人的希望继续前行了。
三、结 语
这样,基斯洛夫斯基借助色彩与音乐的手段成功讲述了一个美妙而动听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并不像动作片一样激动人心,也不像悬疑片一样扣人心弦,但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含着无穷的爱与力量,而大海波涛汹涌的时候,正是它呼唤自由的时候。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用色彩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蓝色世界,细腻的镜头既表现出了他深深的人文主义关怀,也传达了他对爱与自由的渴望与呐喊。这部《蓝色》与之后的两部作品《白色》《红色》一起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以色彩和音乐为主要表意手段的叙事方式也愈发主流。
参考文献:
[1] 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3] 沈云.《<蓝色>漫谈——谨以此文纪念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D].电影评介,1997.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