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4期

对“中国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

宋亚珍1,刘 枫1,许育彬2
2017年04月27日14:4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开展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体系建设,近年来在期刊界、科研单位和高校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取得了部分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肯定。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不断的摸索纠错中前进。作者发现评价体系中一些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内容,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建立科学严谨、面向国际的开放式期刊筛选机制,切实打造中国特色并具实际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库,为中国的期刊及科研服务。

关键词: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学术期刊是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虽然当今自媒体高度发展,但它依然是科研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我国是世界科研大国之一,每年的科研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2]。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已成为科研论文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3-6],但其中能够成为精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数量不多,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科研的发展。优秀科研论文稿源的严重流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因,但问题深层次的根源是国内对科技期刊评价主要依赖于CSCI、EI、 SCI等评价体系。为了摆脱国内学术期刊评价的这种窘境,国家于2012年立项,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成立的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承担和建立“中国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7-8],对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以解决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瓶颈问题。然而,对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而言,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个评价体系的成功还取决于其评价方法的完善程度、推介力度和相关政策的支持[9-12]。

一、“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一)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客观公正评价及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一个很好平台,但在科技期刊评价以SCI等为主体的今天,我们自己的“评价体系”要获得普遍认可,必须尽快自我完善。目前,“评价体系”的指标只有一个,即国际影响力指数,它是基于“科技期刊办刊又大又好”这一思路,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两个指标归一化后进行向量平权计算。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影响因子只能说明期刊近两年的影响力,反映不了其他年份的影响;总被引频次与办刊年限、刊文数量等密切相关,办刊年限和/或刊文数量少的期刊不占优势,即使用期刊量效指数对遴选结果进行修正,这些因素的影响依然没有摆脱,毕竟归一化所用的最大和最小值是组内数据的最大和最小值,这两个值与特定期刊的办刊年限、刊文数量无关。因此,“评价体系”至少在方法上还需改善。此外,对于学术期刊质量的优劣,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的读作者,因为他们是最了解当前科研发展动态及相关期刊与之的契合度;而数字化的评价只能说明期刊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的情况,不能反映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因此期刊学术影响的评价应该有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参与,毕竟学术期刊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最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期刊。

(二)TOP期刊遴选比例的调整

“评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从国际角度全面评价中国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中国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根据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13],依据CI值排名,我国学术期刊中选取前TOP5%和TOP5%~10%分别作为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虽然从2012年到2015年,TOP期刊都有调整,但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根据“二八定律”,20%的学术期刊将占80%的影响。我国学术期刊目前有600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数量以及学术论文的产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相对于学术期刊和论文的数量,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空间很大。虽然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还比较弱,但这是文种、国内评价导向、高质量论文流失等因素长期综合影响的结果。“评价体系”应该在对内对外同步宣传推介的同时,根据我国期刊和科研发展状况,适当增加TOP期刊遴选的比例,扩大具有国际影响力期刊的规模,以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整体提高。从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统计结果[13]看,分学科遴选的TOP期刊结果存在很大出入,这至少说明划分学科与否对TOP期刊遴选影响很大,可能为了照顾某些学科,而将其他影响力好的期刊挤出TOP。虽然分学科遴选是为了各学科期刊均衡发展,但不利于期刊的市场化经营和管理。此外,2011~2015年的统计表明[13-14],我国学术期刊总被引频次呈非常明显增长态势,与2011年相比,2015年科技期刊和社科期刊的他引总被引频次分别增加了52.47%和167.16%,累计总被引频次50%所需的最少期刊比例,分别从2011年的3.42%和7.64%上升到2015年的4.77%和10.24%,因此未来TOP期刊比例可随这种变化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评价体系”需要大力推介

“评价体系”推介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国际学术期刊影响的评价是以SCI、CSCI等收录为主要依据。要实现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评价体系”建立后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推介它。国外的评价体系已发展很多年了,而且影响程度、范围都很大,国内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也都非常重视SCI、EI、CSCI等收录情况,并将其作为科研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国内外都认可“评价体系”非常不容易,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这就需要积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大力宣传和推广“评价体系”成果,让更多的人和单位了解和支持中国学术期刊,逐渐扩大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认知度,以吸引优质稿源和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地位。

三、建 议

(一)建立科学、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已建立了5年(2012~2016),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评价方法依然主要采用CI排序。什么样的期刊最好,刊载的内容能最充分反映学科发展,最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有用信息,这些只有它的消费者即广大作者(读者)最清楚,因此评价方法不能局限于简单地数字分析,而应大量吸纳广大作者(读者)的评价。这就需要提高“评价体系”的开放度,这种开放不仅仅要对国内,而且要对国外,只有广泛征求学术人的意见和评价,才能了解科研界对优秀学术期刊的需求情况,才能遴选出“真正”高影响力的期刊。

(二)评价体系推介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和政策支持

“评价体系”的建立目的是全面调查分析和公开公正评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以期引导我国优秀成果回流和吸引国际优秀稿源,强化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和给予政策支持。2012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启动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随后几年,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参与支持。“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国家实施学术期刊“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指导依据,但这仅限于国家层面。要引导国内科研成果回流,就必须让科研单位和人员充分认识到“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公平性及其战略意义,同时通过一些行政措施规定和提升其在国内科学研究评价中的作用和主要地位,鼓励和确保国内大部分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否则“评价体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只能流于形式,无法突破SCI、EI等在国内科研界的影响,也谈不上国内优质稿源回流和吸引国际优秀稿源,更别说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固本很重要。

(三)加快期刊市场化步伐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市场体制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期刊经营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我国学术期刊借助“评价体系”向外推介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国际同类期刊的市场化竞争,包括优秀稿源和出版发行两个方面。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市场化步伐应该加快,转变期刊管理模式,减少行政管理对期刊经营的过多干预,给予期刊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其积极应对国内外期刊发展环境,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参与市场化竞争,逐步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样也才能将“评价体系”的成果落到实处,并实现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伯海.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出版发行研究,2002(9):70-73.

[2] 贺德方.我国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整体提升[EB/OL].[2013-03 -04].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 /2013/3/275225.shtm.

[3] 袁桂清,游苏宁,包务业,苏青,王晓彬.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50-1055.

[4] 史红,包务业,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探讨[J]. 编辑学报,2005,17(5):313-316.

[5] 赵雁,赵宇,隋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20-622.

[6] 游苏宁.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8(6): 348-351.

[7] 伍军红,肖红,张艳,孙秀坤,张义川.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3):214-218.

[8] 苏楠.35家科技期刊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支持[R].中国科技产业(报),2012(12).

[9] 温晓平,郭柏寿.2013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科技学术期刊的现状及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6):612-616.

[10] 孙丰成,崔护社.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及思考[J].编辑之友,2013 (4):32-34.

[11] 颜帅,张昕.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的“三步走”[J].科技与出版,2014(1) : 22-25.

[12] 李亚平,刘丽斌,周秀峰.学术期刊市场化运作及编辑业务管理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4(4):77-80.

[13] 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R].北京, 2016.

[14] 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R].北京,2011-2015.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