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4期

全媒体环境中报纸副刊的文化责任

——浅议西安晚报副刊的栏目创新

徐晓红
2017年04月27日15:0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坚持弘扬优秀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是报纸副刊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担当。同时,在今天全媒体的新业态环境中,正是副刊对自身文学特质的强调,对文化品质的追求,为报纸赢得了新的、更大的生存空间,副刊的文化面孔将成为一份报纸的识别条码和金字招牌。

关键词:报纸副刊;文化责任;栏目创新;文学周刊

2016年9月,在全国报纸一片缩版、裁员、停刊的风浪声中,西安晚报在原有文艺副刊和《文化周刊》的基础,又推出了一个新的文学周刊——《悦读周刊》。这个周刊分为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四个版面,栏目的名字分别为《世说》《文心》《诗简》《锐评》,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重归文学传统、向中国文学致敬的周刊。

在大多报纸面临缩版的状况下,西安晚报为什么要拿出版面来做一个纯文学周刊?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2016年11月的全国文代会和作代会上,习主席在发言中又一次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1]”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报纸副刊当仁不让,要重新高举起弘扬优秀文化,引领时代风气的旗帜。这是百多年来报纸副刊的优良传统,也是副刊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责无旁贷的使命。同时,在当下全媒体的业态环境中,副刊对自身文学特质的强调,对文化品质的追求,也为报纸赢得了新的、更大的生存空间,副刊的文化面孔将成为一份报纸的识别条码和金字招牌。《悦读周刊》正是在这样一个方向上的一种尝试和创新。

一、副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责任

报纸首先是一张新闻纸。随着时代的前进,随着新闻媒介的扩展和新闻理念的更新,在报纸新闻纸的大旗下,旗帜林立,观点、评论、文化、知识、服务、娱乐、广告等,成为一个互动的联合体。如果你生活在一座城市,一份都市类报纸,几乎可以包纳你的生活,可以说,报纸不仅呈现着这个城市的状态,也体现着这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气质。

就报纸本身而言,新闻语言、评论风格,甚至图片选择、版式设计,都能体现出它的特色,但副刊,则是其文化品质的主要载体。因此,一份报纸的副刊办得如何,在很大程度就反映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样貌。

金庸先生曾言,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作家龙应台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点:副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指标,社会有多么成熟深刻,副刊就有多么成熟深刻;反过来说,副刊更应该是文化的标杆,一大步跨在社会的前面,副刊有多么成熟深刻,社会就有多么成熟深刻[2]。

实事上,文化精神和文化责任,是副刊有始以来一直保持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晨报》副刊上鲁迅的《狂人日记》,副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重要的思想变革、文化启蒙的参与者;无论是连载张恨水的小说,还是刊发贾平凹的大散文,中国大众文化的品味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副刊培养的[3]。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副刊一直是举旗者、弄潮儿;副刊的人文精神、个性品格和文学审美,也一直是浇灌读者心灵的源源清泉。

20世纪末21世纪初,副刊遭遇了一次空前低潮的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新技术带来的信息爆炸,新闻媒体的生存竞争,社会思潮的浮躁和拜金,让副刊重新被打回成一只丑小鸭。许多报纸大量压缩了副刊版面,副刊成了摆设,名存实亡;有的甚至“砍掉”了副刊,轻装上阵好奔向经济大潮。此波来势汹汹,理由很充分:现在还有谁看副刊?副刊要给新闻让路!给经济版让路!给广告版让路!

那是报纸最好的时期(扩版,增收,影响力巨大),其实也是报纸最坏的时期,它迷失在广告的洪流中,就像这个社会迷失在物质和拜金的丛林里。

但副刊终究还是生存了下来,《今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西安晚报》等一些老牌的都市报的副刊坚守阵地,维持着自己报纸和城市的文化气息。同时,副刊终究也还是有人要看的,物质永远无法满足人们精神的饥渴。到2005年前后,副刊回暖,许多报纸的副刊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年轻的很“市场”的报纸也开始开辟副刊,打文化牌,打思想牌。由此也可以反映出,副刊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和所承载的城市精神,是读者所需要的,所渴望追求的,也是一份好的报纸所必须具备的。

同时,副刊经历这次巨痛,多有反思,面目大有改观。版面更加细分,形式更加活泼;更大气,也更有个性;视野更开阔,也更强调地方特色;更追求品味,也更贴近普罗大众。可以说,副刊跨上了一个更自由、更舒展的平台,这是一个可以全方位、更丰富、甚至更愉悦地展示报纸文化思想和城市精神的机遇,在此方向副刊大有可为,也该有所作为。

二、在不断创新中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代言者

西安晚报有着五十多年优良的副刊传统。受西安这样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的滋养,西安晚报的副刊大气、厚重、品格高雅,一直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全国的报纸副刊中成为佼佼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晚报的副刊每天都有,即使在全国一片的“砍”“灭”声中也未曾削减,还成为了西安晚报的一个品牌。西安晚报副刊的阵地大,编辑力量也强,从这块阵地上不仅走出过一些中国的大作家,编辑队伍中也出了许多名编辑名作家。今天,这份副刊早已不再只是可有可无的报尾、替补,它已成为西安晚报一条不可缺失的臂膀,一股可以后继的力量。

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跟上西安这座城市前进的脚步,西安晚报的副刊多次改版,不断创新。2000年前后,西安晚报的副刊经过一次大的改扩版,内容细分,版面到人,除保留原有的文学副刊《终南》和综艺副刊《曲江》外,又辟有杂文随笔版《漫笔》、休闲娱乐版《闲情》、中小学生作文版《荷尖》、市民生活小故事《市井聊斋》。这次版面内容的细化和编辑方式的改革,给副刊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副刊的思想更自由活泼,副刊的触角伸向更宽阔的领域,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2008年,又相继推出了面向都市白领和年轻读者的《专栏》以及《艺术视窗》《地理》《收藏》《文化纵横》等文化气息更浓厚的版块;2009年,面向知识阶层的《读书》开栏;2010年,《文化周刊》出炉,一些深受读者喜爱的栏目进行了整合,书画、摄影、艺术、收藏、地理、读书、文化纵横等汇集一刊,为读者在周末奉上了一道真正的文化大餐。《文化周刊》的推出向读者发出了强烈的文化信息:这就是我们推崇的,这就是我们尊重的,这就是我们热爱的。

对一份地方性报纸来说,做好的副刊,不仅要有高境界的精神追求,也要做出自己地方的味道来。就拿西安来说,十三朝古都,古迹遍地,史料充栋,长安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深厚。基于此,西安晚报推出了《地理》版,以地理为线索,讲西安的风物,讲历史变迁,讲长安文化。《地理》版策划的“长安八景系列”“民国建筑系列”“西安老街道系列”“西安老房子系列”“西安的原系列”“西安公园系列”“西安古道路系列”等都引起读者热烈反响。考虑到西安文史资源丰厚,研究的人多,喜欢的人也多,历史氛围浓,《曲江》文艺副刊开辟成文史专版,力求把文史做精、做透、做出权威来,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安人,为生活、工作在西安的人,提供一个小小的窗口,了解自己所在的这座城市。这种点点滴滴的了解,是一种城市精神的凝聚,也是一种文化血脉的传承。《西安晚报》副刊要成为西安的城市表情,成为西安城市精神的吟唱者。

三、全媒体生态下,副刊的文化面孔将成为一份报纸的识别条码

媒体传播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移动终端、自媒体让新闻传播的空间和内容有了多维度的无限可能。作为传统媒体,报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副刊能做什么,副刊未来的路在何方?

近几年来,西安晚报的副刊栏目不断创新,以副刊为阵地举办的中国报人散文奖、全国青年散文大赛等文化活动,也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以反响。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二年一届)的中国报人散文奖,名家云集,报人荟萃,成文坛一时之盛事,波及广大,扩大了西安晚报在全国范围的影响,提升了报纸的文化品味和社会影响力,成为了报纸真正的软实力。举办了三届(每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散文大赛,将陕西省及全国一批青年作者吸引到了西安晚报副刊的旗下,成为副刊作者队伍的中坚力量。大赛期间组织了丰富的采风活动,走基层,采民风,使副刊的作品跳出小圈子,接了地气,有了活力。在副刊的牵动下,西安晚报有了自己的文气、人气,尝到了做大“文化”的甜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初,西安晚报的领导和副刊编辑们开始研讨出一个文学周刊的可能性。反对的声音有,迷茫疑虑有,压力有,动力也有。动力来自对西安文化的自信:西安需要一份有份量的文学周刊,也值得拥有一份有份量的文学周刊。

2016年9月3日,西安晚报的《悦读周刊》正式出刊,以整版的形式刊发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这在全国报纸副刊中还是首例。周刊的宗旨是要推名家、发精品,把这个城市的文学力量、文化精英团聚在西安晚报的周围,把更多优秀作品呈现给读者,把更多的正能量带给这座城市。

可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它基于这样一种理念: 一方面,弘扬优秀文化,倡导现代文明是报纸副刊责无旁贷的使命;另一方面, 副刊的文化特质将为报纸赢得新的发展空间。正如赵超构先生所言,“副刊是报纸的面孔”[4],西安晚报副刊的文化特色将成为这份报纸的识别条码,金字招牌。

四、结 语

现代人通过媒体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对世界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海量信息和新闻同质化的今天,特别是在网络语言的“通货膨胀”化,自媒体内容无过滤无约束的环境下,报纸副刊对文化阵地和文化品质的坚守更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守望者,它为大众提供瞭望世界的耳目,亦是社会文化精神的映射。在这个日新月异、风高浪急的新媒体生态中,报人要深切地认识到文化定位对一份报纸的意义,它不仅关乎报纸的生存,同样关乎报纸作为主流文化表达载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龙应台.脑力激荡的磁场——谈副刊[N].文汇报,1997-09-17.

[3] 张驰.论报纸副刊对中国近现社会文化的影响力[J].现代传播,2012(12).

[4] 赵超构.我们应当怎样办晚报[M].赵超构文集.文汇出版社,1999.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