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4期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

周争艳
2017年04月27日15:4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以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依托的新兴媒体迅速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的内涵及交互性、丰富性、新颖性、虚拟性、便宜性的特征,然后对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从社会、高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路径

一、引 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以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依托的新兴媒体迅速发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上网人数已过半。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总网民数的95.1%。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之一,既是新媒体信息主要的接受者,也是新媒体信息主要的传播者,且大学生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新媒体因为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深深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日益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并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探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全方位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拓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1]”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社会关系越丰富,社会交往程度也就越高。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人们交往方式、地域的藩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选择交往不同的人,选择看不同的书、视频、图片等。在大学生的兴趣、热情被极大激发的同时,也拓宽了教学空间。教育者突破了传统的仅仅依靠课堂、讲座开展教育教学,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随时随地地把教学材料存放于网络,供大学生学习、使用和下载,既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拓展了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2.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全球化价值观

借助新媒体,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可以通过单向、双向或多向地交流,及时、全面地了解世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和见识,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打开了更多窗口,对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容易树立一种全球观念,从全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这有利于大学生优化自身价值观,形成全球化的价值观。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向往自由、平等、开放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随着新媒体的普及,这种愿望变成了现实。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身份、没有地位、没有等级的民主空间,在这里,人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都有坚持或保留自己意见、观点的权利。大学生在快捷、方便、自由的新媒体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徜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表达意见的主体,有了主人翁感觉。新媒体这种信息交流平台,使得大学生可以跳出个人的圈子,充分地展现个性,获取自信和满足。他们能够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关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分析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1.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权威的弱化

传统媒体时期,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有三个,分别是官方媒体、教师以及长辈,这些渠道在学生心中都具有权威性。如今新媒体快速发展,特别是以网络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备受大学生青睐。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使得新媒体环境不是一个具有中心与权威的系统,在这里,人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者。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快速便捷地寻找和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不再受任何权威媒介的强势制约,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主体意识的增强使教师逐渐丧失了其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教师的说教受到了质疑、评判,教师的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受到强烈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权威被日益弱化。

2.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新媒体使如今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观念模式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改变。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不深和认知不够成熟,尚未完全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缺乏理性的选择和判断,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判断。那些披着民主、博爱、公平、正义外衣的西方腐朽的思潮、观念及资本主义价值观通过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使得大学生原有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价值体系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严重冲击。尤其不能忽略西方或代表西方的某些政治势力的政治攻击和恶意言论,如把中国某些社会问题扩大化,把经济、环境问题政治化,煽动大学生同党、同政府的对立情绪等。面对这些不良信息,具有强烈求知欲、探索欲的大学生来说,其价值观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甚至有些大学生会盲信西方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对党和政府产生怀疑。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有真实的、健康的和先进的信息,也有虚假的、污秽的与落后的信息。眼花缭乱、内容庞杂的信息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使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大学生容易在多元的新媒体环境中迷失自我,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引发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

现在的大学生是“一网情深”的一代,较传统的交往方式,大学生更喜欢通过新媒体来张扬个性、标新立异、展现魅力。在新媒体环境中,没有高低贵贱,没有三六九等,人人自由、独立而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焦点和中心。对一些喜欢追求标新立异,渴望自由与独立的大学生来说,新媒体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和平台。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大学生在交往中展现真实自我、表达真实想法的同时,随心所欲地发表违背主流的言论,甚至根据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来指责政府,中伤国家领导人,攻击国家制度,谩骂他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监督,大学生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容易放纵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弱化了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感。

三、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从社会、高校、个人三个层面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社会各界的有效引导

1.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新媒体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新平台,担负着重任。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人们时刻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新媒体可以提供给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种信息资源,只要是充满正能量的事件,哪怕非常微小,也可以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也会在全社会迅疾曝光,受到舆论的监督与谴责。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丰富的网络素材及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迅捷、互动等优势,建构起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其成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2.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督和管理

在新媒体时代,政府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培养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环境。首先,政府信息监管部门应肩负起监督和管理信息的责任,严密监控和检测新媒体信息平台的发布源头,过滤消除不良信息、反动信息,做到从源头上净化新媒体环境;其次,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最后,对新媒体领域存在的违规违法事件予以制止和严厉打击,全面整治清理违规网站,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秩序。

(二)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主要是指大学生应提升自我消费、婚恋、择业观念,理性地认识、对待新媒体的作用。

一是坚持健康的消费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表现出了非理性倾向,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盲目性。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到有18.3%的学生在费用开支上没有计划,随心花费;经常出现透支状况的占到了15.9%。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贪图小便宜或是盲目攀比。对于网上眼花缭乱的购物广告要有抵抗力、辨别力,网络消费时要详细询问商品的有关信息,不存侥幸心理,以免上当受骗。购物时要选择正规网站,如京东商城、唯品会、当当网等,同时,要保存好购物信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构建理性的消费观,避免盲目攀比,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物品,贵的不如对的,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二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于恋爱,不急于求成,坚持自己的爱情观,不能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要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使自己的恋爱生活充满正能量。言语举止要大方,避免在公共场所有过度亲密的动作,同时,要了解失恋,不要因感情出现问题而一蹶不振。

三是构建理性的择业观。首先,在择业地域范围上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城市、一线城市,往往二、三、四线城市人才需求较大;其次,在择业上要综合考虑自身能力、个人兴趣、家庭情况等现实,不能乱投海投,要有职位的针对性考虑;再次,就业后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这份工作,一次就业并不代表一辈子岗位不动,要适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发自己的潜能。当然不能有临时概念,要干一行爱一行,最大可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校应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及政治素养

1.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也称媒体素养,是指人们用多种方式分析、评估、选择、处理、使用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如果缺少媒介素养,不会正确地评判处理信息,很容易被非理性、情绪化的信息所左右,自我认知能力丧失、价值观受到冲击、价值取向偏离。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大学生在面对新媒体的不良影响时具有自身强大的免疫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一是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比如开设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选修课,或者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二是举办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传媒界的资深专家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普及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新媒体;三是宣传部门组织大学生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讨论会,对当前网络上的热点、焦点事件开展讨论,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同样适用于网络环境;四是充分利用高校宣传系统的主题网站,用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占领新媒体阵地,唱响时代主旋律,建设内容丰富、管理完善的新媒体教育环境。通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其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不偏信、不造谣,能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客观公正地解读和甄别,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媒体道德意识,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2.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不少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导致性格孤僻,社会交往能力退化,所以高校要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首先,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要一如既往地抓好课堂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阵地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优势,推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运用新媒体播放有教育意义的经典视频、开展演讲、展开辩论等活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其次,还可以利用传统节假日把学生带出课堂,结合校外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团委、学生处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缅怀先烈”的清明扫墓活动、纪念“五四运动”、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活动、学生入党活动、建党周年演讲活动、中华经典朗诵、知识竞赛、讲演比赛、看望孤寡老人、大学生“三支一扶”活动以及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民族感情、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政治素养。

总的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应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地看待消费、恋爱、就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 2014-05-05.

[3] 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4] 黄一芸.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

[5] 王金磊.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6] 陈笑珍.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N].东方烟草报,2016-02-03(003).

[7]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2017-01-22.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