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人民的名义》热播 呼唤德政,直击贪官灵魂

刘迪生
2017年04月28日15:18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呼唤德政,直击贪官灵魂

  《人民的名义》宣传海报。

  侯亮平与他的老师高育良选择的路并不同。

  《人民的名义》热播背后的思考

  编者按

  《人民的名义》近期火爆荧屏,自开播以来一直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这在中国影视创作中,尤其是近年的银幕和荧屏呈现中,是很少有的现象。这部电视剧不仅上年纪的人群爱看,而且年轻人也爱看,据说,从对这部戏的观众调查中发现,二三十岁的年轻观众居然占到了60%,更是成功地吸引了中国大部分政府官员、公务员以及经济界人士的眼球。这就已经不是一般的现象级剧作,而是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和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重大题材作品。是否可以这么说,这部电视剧的诞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为中国当下正在进行的反腐败之战鼓与呼。中国需要这样的电视剧,这对于形成全社会的反腐败氛围至关重要。南方日报特别约请了几位文艺评论家对此剧火爆的原因与得失作了重点的解读与点评,请读者垂注。

 

  2017年,湖南卫视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火了,不仅引发全民讨论,贡献了达康书记的表情包,还带出了裸官、懒政、网络反腐、多地蹲式窗口等诸多现实问题。

  政治家需要智慧,缺乏智慧会成为千古笑柄,宋襄公如是;政治家需要道德,没有道德会成为历史流氓,曹操如是。这部剧纯是道德人品的对决,是从政者之间的道德冲突,与政治无关。

  透明,是当代文明政治的基本台阶,将政府行为放在阳光下,遵循文明制度的游戏规则,是我们的追求。

  让我们回到剧情上来。一部反腐剧,为何在一众偶像剧、穿越剧、玄幻剧等架空现实的IP热剧中脱颖而出,赢得大众喝彩?或许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影视作品成为艺术作品的可能,以及影视作品如何取材于现实的启示:艺术的魅力与生命在于真实。剧中诸多“老戏骨”更是一反电视剧“脸谱化”的形象塑造,“教科书般的演技”为剧本增色不少。这部戏不仅呈现了现实,也给了人民美好的向往。

  作家黄雯认为,《人民的名义》虽然打着反腐剧的招牌,闯入了人们对政治敏感区域的视野,但几集看下来,不得不承认这剧背后所隐藏着很聪明的娱乐和商业性。悬疑、犯罪、老戏骨飙戏,整个剧情节奏紧凑,险象环生,悬念迭起;同时台词犀利,反讽直白,言简意赅。

  或许,这对搞文艺创作的人很有启迪性:那些真有强烈创作冲动的人,在创作上不要缩手缩脚。

  《人民的名义》选择了当下最受关注的时政生态。周梅森在谈及此时,认为“生活比文学更为广大、浩瀚、精彩。文学作品面对急遽发展的时代,正是要从时代大势中汲取能量。”它的触角不仅指向“副国级”,更有对“小官巨贪”惟妙惟肖的表现。张力与悬疑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贯穿其中的“权力的游戏”才是它的着力点。在真实、深入地表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景状的同时,编剧同时赋予作品以人性的深度与复杂。正如剧中奠定高育良与小高“感情”基础的《万历十五年》,《人民的名义》在人物正邪忠奸的设定上也显示了人性复杂的一面:李达康对应张居正,海瑞对应易学习,赵立春与严世蕃,高育良与高拱,祁同伟与殷正茂、戚继光,孙连城与万历首辅申时行……要做事不免游走于边缘,若想做一股“清流”只能选择不作为,反贪不彻底不足以彰显力度与决心,彻底清查又会引起行政机构的混乱,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我们都能在不同时空的人物、政务中找到某些共通之处,身处高位的官员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都有各自的挣扎与困顿,痛苦与无奈。

  《人民的名义》当然没能逃过当今“挑剔”观众的法眼:细节仍需完善、某些人物塑造简单化、反女权倾向、结构松散拖沓等等。然而,这部剧仍然为影视作品的创作豁开了一道口子,让观众与市场看到了中国影视的发展新希望与价值导向的作用。

  在这部反腐大剧中,以祁同伟等为首的腐败分子,同侯亮平等为代表的正义力量,他们之间有着盘根错节的师徒、同窗、上下级等复杂关系,由于道不同不相与谋,他们之间剑拔弩张,斗智斗勇,险象环生,你死我活。从冲突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观念决定了他们走向不同的路子,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良知必然感化疯狂。

  观众是检验作品的真实标准。《人民的名义》的热播一方面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主要焦点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是对商业社会如何定义成功、官场、公众舆论的正确监督等的价值引导,也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蓝本。

  (作者系《华夏》杂志总编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