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对话性结构营造现场感
省委书记沙瑞金在工作中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最近在电视台热播之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热议。其受关注程度之高、反响之强烈,着实令人赞叹,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它是一部相当成功的荧屏之作。《人民的名义》的艺术优点有很多,在我看来,无处不在的强烈的对话性设置,可以说是其最为突出的优点之一。为了尽可能有效地呈现最为广阔的历史格局,展示当代中国社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部电视剧巧妙设置了一个具有多重对话情态的话语场,各类人物、各个机构、各种利益都在这里相互较量、彼此博弈,一个具有现场感和当下性的社会图景由此呼之欲出。
在电视剧中,围绕贪腐与反贪,以沙瑞金、田国富、季昌明、侯亮平、赵东来等为代表的反腐政治力量,以赵立春、高育良、祁同伟、肖钢玉、刘新建、陈清泉等为代表的贪腐分子,这两拨人展开了斗智斗勇,明暗较量,乃至于你死我活的搏斗,情节展开中的互动和对话较为频繁,由此吊足了我们的胃口,剧作因此体现出的突出的历史针对性和不凡的现实意义,也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大风厂工人围绕股权问题与既得利益者的斗争,虽然只是这部电视剧剧情发展的一条侧面线索,但也是不乏对话性特征的,也构成了其中不可忽视的对话性情节。此外,以欧阳菁、吴惠芳、梁璐、陆亦可等为代表的不同女性,在对待爱情、婚姻和家庭上持有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态度而导致的爱情、婚姻与家庭状况,以季昌明、肖钢玉等为代表的检察官和以祁同伟、赵东来为代表的公安干部,面对自己的岗位所体现出的不同态度以及最后所带来的不同人生结局等等,这些情节也都凸显着鲜明的对话性特征。
其次,政府官员之间的对话性特征也较为显在。编剧周梅森将自己创作的《人民的名义》视为“政治小说”,也有不少人将其与当代其他“官场小说”并提,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也提醒了我们关于该剧作人物塑造上的倾向性。剧中的主要人物,多是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官员,这些人物以不同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方式,将具有各自不同的政治诉求和精神品质的官员形象勾勒出来。在这里,勤政与懒政、一言堂与民主集中、为公与为私、唯上与唯民等不同的为官从政思想与行动,交替出现,轮番上演,彼此构成鲜明而生动的碰撞和对话,注重调研、实事求是、弘扬正气、遵守政治纪律、讲求政治规矩的沙瑞金、田国富、季昌明、侯亮平、赵东来等领导,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和高评,而极端追求权利的高育良、不惜一切代价捞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祁同伟、陷入贪婪腐化泥淖的肖钢玉、刘新建、陈清泉等官员,则受到了老百姓的批判和唾弃。“公生明,廉生威”,“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剧中一些人物反复念诵的这些格言警句,就是对不同的为官思想与行动所可能遭致的不同结果的有力说明。
上述这些多重对话性情景的叠加,使《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连续剧,较为突出地体现着多声部混响的“复调”倾向,达到了不俗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无论是对于观照现实,还是对于审视社会,以及思考人生来说,《人民的名义》都有着不可多得的启迪意义。
(作者系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