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口碑大作《摔跤吧!爸爸》:扎实的电影有力量

2017年05月12日06:44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原标题:口碑大作《摔跤吧!爸爸》:扎实的电影有力量

  好莱坞大片《银河护卫队2》正在国内席卷票房,但今天我们要谈的不是它,而是同期上映的一匹黑马——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这部译名让人误以为是《奔跑吧兄弟》山寨电影版的影片,上映6天即收1.7亿票房。作为一部2016年即在印度上映的“老片”,加上强势大片《银河护卫队2》的挤占,这样的票房表现已颇为亮眼,甚至在单日排片落后于《银河护卫队2》的情况下实现单日票房的反超。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豆瓣9.2分,猫眼观众评分高达几近满分的9.8分,猫眼专业评分也高达8.2分,在不同的观众群体中获得了难得的一致赞誉,各平台都打出了今年少见或仅见的高分。就口碑而论,该片绝对称得上近期的“现象级”影片。

  其实,印度出产好电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像2011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在国内引起观影热潮,影迷竞相接受170分钟无尿点的“膀胱挑战”,许多人应该还记忆犹新。但这也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好莱坞俨然已经是中国电影唯一的竞争对手,加上国产电影爆款频出,留给亚洲引进片的市场空间不断收缩,还有社交网络上反复热炒的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固有印象,使得这些年登陆国内大银幕的印度电影越来越少,也让人们慢慢忘记了印度电影除了“跳舞”之外还有另一把杀手锏,就是扎实的故事和动人的情感刻画。

  《摔跤吧!爸爸》的剧情非常简单。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摔跤手出身的父亲顶住偏见和压力将女儿培养成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属于非常标准的“亲情+励志+体育题材”影片,由曾经主演《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的印度“男神”阿米尔·汗主演。“女子摔跤”这样冷门的题材,“励志体育片”这样老套的门类,却成就了 《摔跤吧!爸爸》宝莱坞票房冠军的地位。

  在中国,阿米尔·汗并不为观众熟知,《摔跤吧!爸爸》也不具备特效大片的资质,又如何斩获过人口碑?它既不玩弄大卫·芬奇式的悬疑假设,也不沉迷昆汀式的花哨叙事,更不像冈萨雷斯一样搞炫技般的长镜头。摒弃所有流行的奇技淫巧,《摔跤吧!爸爸》的武器只有一样:扎实。

  在“毫无修饰的纪实风格”都成为一种技巧的时代,导演尼特什·提瓦瑞用几近“标准动作”的电影语言,一板一眼地完成了这部电影,但其运用之娴熟、完成度之高,如同《天龙八部》中萧峰大战群雄的太祖长拳,以基础的“招式”发挥出了惊人的效果: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恰到好处,每一个镜头都寓意清晰,剧情的展开,感情的酝酿,节奏的把控……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呈现出教科书般的精准晓畅、言简意赅。

  毫无疑问,这就是“套路”。对于有经验的观影者而言,整部片子在剧情的大方向上是没有惊喜的,甚至连“半决赛的总比分会是几比几,总决赛的比分会是几比几,谁会先赢一场”这样的细节都可以准确预言,但这并不会影响观影的乐趣,因为观众太想知道导演会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个你已经知道结果的故事讲给你听,期待着会用怎样的手段调动你早已严阵以待的情绪。有点类似于跳水或者体操竞技,欣赏套路“圆满完成”的过程本身带来的愉悦,正是这部《摔跤吧!爸爸》的乐趣所在——别忘了,“套路”本身并不低贱,因其皆脱胎于“经典”。

  除了电影本身,另一个电影外的消息也颇震撼:主演阿米尔·汗为了出演剧中不同年龄段的主角,先是增肥50斤,再在5个月内皮球泄气一样瘦回去。

  其实作为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完全有资本要求“替身”“倒模”或者“绿幕抠图”来出演,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真人出演的“原汁原味”。这种不绕弯、不取巧的作风,正是全片“扎实”基调的一个注脚,这也恰恰是影人需要特别留心的地方。

  电影这门艺术自创立之初,就是一门“影像叙事的艺术”。但随着电影的发展,艺术家们的叙事工具不断增加,使得“炫耀与探索新的工具”渐成风气,甚至大有超越“叙事”本身的趋势。近年来奥斯卡奖频频颁给《鸟人》《荒野猎人》《月光男孩》等影片,似乎更多的是对电影技法和特定题材的褒奖,而“讲故事”的重要性反倒在其次。虽然这也算是符合奥斯卡奖之为“学院奖”的定位,但也难免让人感到无趣。

  而在商业片领域,也不得不承认,好莱坞近年来无论是在煽情还是搞笑上,技巧和品味都大不如前。无论是《阿甘正传》的举重若轻,或者是《变相怪杰》的癫狂演绎,都已成为明日黄花。用大场面、炫目特效和人气角色收割票房,成了当今好莱坞商业片票房成功的不二选择,而“踏踏实实讲故事”的、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片,则星光黯淡久矣。

  再看国内。中国电影自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拉开了中式“大片”的帷幕之后,国内电影市场朝着好莱坞的成熟电影经济模式一路狂奔,“偶像经济”和“光影特效”则是其赖以奔跑的两条腿。随着这两条腿日益强健粗壮,中国电影产业也逐渐跑入世界前列,但凡事过犹不及,当“明星云集”“特效精美”成为最重要的卖点,留给电影中其他元素——故事、人物、情感——的空间,又有多少?

  从目前来看,“特效片”和“偶像片”已经成为国产电影打造爆款的最重要元素,或者二者取一,或者兼而有之。同时,这两项也成为电影制作的最大“黑洞”。某某大片特效“数年磨一剑”“数亿元打造”、某某明星片酬数千万,此类宣传语观众早已见怪不怪。《美人鱼》《捉妖记》《功夫瑜伽》《寻龙诀》《西游伏妖篇》……在国产电影票房的第一梯队中,极少有公认“胜在剧情”的影片;同时,更多的“偶像特效大片”带着更高的投资和更高的票房预期,依旧在热火朝天地拍摄着、宣传着。

  虽然卖明星卖特效赚的也是真金白银,但对“电影”的初心,也不应该轻易遗忘。观众当然有权利要求一个久违的好故事,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看身价几千万的小鲜肉,把一坨几千万的特效砸在另一坨几千万的特效身上。

  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而言,不妨把《摔跤吧!爸爸》口碑“爆棚”看成一个契机:在长期追求电影艺术的“技法”和电影工业的“技术”之后,回头审视一下最基础、最根基的部分是否扎实。观众与市场已经证明了这种“扎实”的价值,接下来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就是“事在人为”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马涌)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