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医疗新闻"哗众取宠" 医学传播请少些噱头多些务实

2017年05月12日07:39 | 来源:解放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不少专家认为“一滴血预测癌症”属误读,“全球首例换头术”有哗众取宠之嫌 医学传播请少些噱头多些务实

近日,国内两则医疗新闻颇为吸引眼球:有媒体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完成“一滴血预测癌症”的肝癌临床试验,全球首例头部移植手术10个月内将在哈尔滨举行。两则新闻看似没有关联,却引来相似的舆论争议:测癌、换头,医疗技术真的进展到这一步了吗?

业内医学专家对此中肯评价:一滴血预测癌症,“美好愿景”与现实还有遥远差距;换头术则更有哗众取宠之嫌,从现有临床技术来看,并无操作可能性。两件事情的传播中,前者有媒体“放大”的原因,后者有相关专家没有及时出来科普或澄清的因素。它们都给传媒和医学界提了个醒:医学突破的传播,还应少些“神话与笑话”,多些脚踏实地的作风。

专家:测癌属误读,换头无可能

“一滴血可测癌,这其实是网友的误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俊说:“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的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试剂盒,只是一项肿瘤指标,并不能与肿瘤完全画等号。”记者了解到,热休克蛋白90这一指标有助于肺癌、肝癌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而非网传的筛查检测。张俊说,目前该指标仍处初步理论价值被证实,还需进一步临床验证的阶段。当下,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确实比以往更高,但确诊恶性肿瘤的金标准,仍是病理检查。

至于换头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对此表示:这则新闻基本是哗众取宠。专家分析,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换头肯定是没法实现的。目前,人体切断脊髓再接通尚未成功,何况延髓、脊髓集中的大脑。假设可以换头,术中需要断血供,人体神经元断血供6分钟以上便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据统计,脑组织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且形成网状链接,断血供后如何链接?这些都是目前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正因此,当前换头、换脑术都不具备实际操作的意义。

技术日新月异,不该噱头先行

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促进人类健康确实是可喜之事。不过专家表示,医学首先是科学,科学还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噱头、玄幻先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晓华说,以换头为例,毕竟大脑不同于其他器官,换头手术涉及较多伦理问题,因此长期以来,学界乃至社会对此产生较多讨论与争议,换头远远不是单纯的科研技术问题。

张晓华说,随着科学进步,医疗界确实会有更多新奇事物出现,引发公众关注,不失为一种传播科学理念的手段,但业内人士还应理智看待、给出客观解读。另有专家指出,当大众对科研成果有所“误读”时,涉及的研究团队也应及时作出澄清,而非听之任之发展为“伪科普”。

医学热点频出时,应有更多人潜心钻研下去,研究过程中的“副产品”,真正造福病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教授卢仁泉告诉记者,“以‘一滴血预测癌症’为例,这一研究我们未参与,不予评论。不过,针对大众的肿瘤指标客观解读不该缺位。”靠一滴血就能测出是否会患癌症、患哪种癌症,显然不符科学。按图索骥可发现,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肿瘤标志物,假阳性率居高不下(例如CA199指标,假阳性80%,却仍有20%的准确率),盯着这“20%准确率”去探索,可能会有所收获,最终提升肿瘤标志物的准确率,让患者真正受益。

追逐国际影响力,还应脚踏实地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学技术实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最近10年,成果呈现“井喷”,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医学突破。在国际舞台上,来自中国的声音日渐变强,追逐国际影响力之时,国内学者也应学会自省,及时跟上国际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标准。

卢仁泉曾在美国哈佛医学院进修多年,他坦言:满足临床需求,应是医学进步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医学是一种循证科学,做医疗科研还应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专家举例,目前,国内学者每年SCI文章发表数甚至高于美国,但论及论文的引用数,却差了一大截,这不难发现一些专家学者存在“为论文而论文”的急功近利心态。他认为,少一些商业效应、少一些夸大其辞,以临床需求驱动创新,才是医学技术进展的原动力。

也有专家提出:相比欧美国家,我国医学突破起步较晚,成熟度并不高,学术文化、学术规范等皆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医疗技术发展在完成“初始积累”后,还应改变一味追逐数量的原始状态,以扎实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展开科研,同时熟悉国际医疗学术领域的文化土壤、学术规范与规则,以国际标杆要求自身,方可助推国内医疗科研水准,继而提升中国医学在全球相关领域的影响力。(记者 顾泳 黄杨子)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