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印度电影靠啥征服我们
近来,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我国公映并获得了极好的口碑,形成了一股观影热潮。影片把一个有关摔跤这一体育项目的冷门小众题材,借电影视听语言和艺术手法,包裹上亲情、梦想、女性现实关注以及体育制度和国家意志的外衣,用敬业、爱国和责任铸就了影片的灵魂。
印度这些年在拓展影视题材边界上往往善于创新,常能将一些偏门题材开掘成火爆本土和国外的励志电影,而最能展现人的拼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体育题材则成了印度电影人的心头之爱。《摔跤吧!爸爸》并非印度的首部体育题材电影,此前还有聚焦板球运动的《印度往事》和跑步赛事的《灵魂奔跑者》等。印度的体育比赛成绩未见得称雄国际,但他们通过电影将板球打入了奥斯卡,让摔跤“摔”进了好莱坞,凭跑步“跑”向了全世界。
印度电影能够在我国、在欧美扬名立万,原因首先在于印度电影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这种责任和关怀来自于对历史的审视、对英雄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影片在给观众营造现实而又超现实的视觉奇观和感官娱乐的同时,又将痛苦、信念、梦想、灵魂、救赎等一切跟生命相关的核心价值传导给观众。无论是控诉种姓制度的《宝莱坞生死恋》、反种族歧视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反思教育体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反抗殖民统治的《印度往事》,还是为爱复仇的《未知死亡》以及包容不同信仰的《阿卡巴大帝》等,都在印度式的信仰、家庭伦理观、民风礼仪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自由、公正、异族社会生存、女性命运等全世界共通话题的表达,又提炼升华出人性的光辉和精神价值。
一些印度电影的成功,原因还在于其并没有因为坚持民族特色而拒绝外来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的优质资源,而是坚持发扬本民族特有的歌舞文化和吸收外来精英文化双管齐下,并始终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保持良性互动,力求在宝莱坞商业片之外,以“印度+民族+本土”的文化战略扩张自己的版图,在载歌载舞中不断前进并征服全世界。
《摔跤吧!爸爸》张弛有度地讲述了一个超越国界的本土故事,敬业的演员、生动的故事、扎实的剧本、诚信的态度为整部影片构建了直抵心灵、撞击灵魂的根本。反观我国,我们是否走上了一条与电影国际化渐行渐远的道路?我们的儒家伦理、武侠精神、体育竞技、农耕文明、宗法制度等具有独特文化标识的民族元素是否得到更好的开掘?怎样才能生产出能与中国现实社会形成对话与互动的电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的电影人思考的问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