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美国媒体融合转型的探索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媒体形态、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受众对象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渠道风生水起,云技术、大数据、VR、AR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的新闻应用和传媒业态。
美国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新的探索,事儿姐在《新闻战线》5月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专门分析和研究了美国媒体的融合转型之路。希望他山之石可以为我国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之处。
1.移动端逐渐代替纸质报,网络发行为先导
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冲击,近些年不断传来一些传统纸媒停办纸质版,改为出版网络版的新闻。2009年3月,拥有140余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停止出版纸质报纸,只发行网络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紧随其后,于2009年4月起停止纸质发行,改为网络报和电子邮报,其纸质报纸仅保留周报出版。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于2010年12月放弃纸媒形式,重点放在在线业务,利用苹果平板电脑和谷歌安卓移动设备发布数字内容。2015年,《今日美国》也宣布将在今后5至6年内停止出版其纸质版日报。
另有一些传统纸媒在做出初步尝试后,调整策略,在纸质版报纸停办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版,但仍以网络版为主。2012年12月31日,拥有80年历史的美国《新闻周刊》推出纸质版的最后一期。从2013年开始,《新闻周刊》推出全球统一的数字版本,定名为《全球新闻周刊》(NewsweekGlobal),同时通过电子阅读器和网页发布内容,以付费模式运行。然而,在美国IBT传媒集团(IBT Media)收购《新闻周刊》后不久,该周刊于2014年3月7日重新恢复纸质出版。重新出版的纸质版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并于同年10月开始盈利。现在的《新闻周刊》以纸质版、网络版、网站独家内容等三种形式面向读者和用户发行。
2.拓展数字订阅业务,注重大数据与海量信息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报纸《纽约时报》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在美国主流媒体的前面。近年来,《纽约时报》在保证高质量的内容产品外,将发展重点主要放在研发、应用新兴媒体上。2017年初,美国《连线》杂志一篇关于《纽约时报》战略改革的报道中提到,《纽约时报》正在把数字订阅服务作为报纸的主力业务,期望这方面的收入足够支持其在世界各地的派驻记者。
为了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纽约时报》先后成立了独立核算的数字化部门、技术部门和自主研发部门。目前已经具有完备的技术团队、产品团队、数字媒体设计团队、消费者洞察分析团队以及研发团队。2011年《纽约时报》在保留纸媒出版的同时,开始全面实施数字发行。为了更好地完成数字化转型,2014年《纽约时报》推出了两款移动应用——“纽约时报现在”(NYTNow)和“纽约时报观点”(NYT Opinion)。这两个程序虽然由于没有达到预期而被关闭,但相关负责人员却不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相反,他们认为这为《纽约时报》抓取用户阅读数据、了解用户网络行为逻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是一次应时而发的传播尝试。
除此之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致力于打造媒体融合的立体化传播体系,不仅确保电视转播技术的先导地位,还不断推进新兴媒体建设:设立官方网站,创建网络电视,与“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等社交网站积极合作,尝试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与广告的投放。
3.适应新媒体阅读需求,新型媒体市场广阔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打造最佳阅读体验,增加内容黏性,一批以新手段、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数字媒体应运而生。美国《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是一家以政治类博客为主的新闻网站,于2005年上线,目前已经超过《纽约时报》网站成为美国本土很有影响力的英语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在依靠专业记者和1.2万多名“公民记者”获取原创新闻的同时,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及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近150家全球主要媒体签约合作,尽可能地掌握多样化信息源,保证读者获取全面的信息内容。
目前,《赫芬顿邮报》每月可获得大约200万条来稿。为帮助用户更加快捷、准确地找到新闻,该网站工作人员 24小时监测网站流量,利用“实时流量分析系统”找出网络热议的信息内容,并对内容传播的情况进行持续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每条新闻贴出的标签进行调整、细化、定位,方便读者检索。
新闻聚合网站“嗡嗡喂”(Buzzfeed)创建了一种独特的“嗡嗡喂风格”,它的内容产品主要依靠计算机程式化算法从众多新闻网站、博客中进行抓取,允许用户将浏览过的有趣内容分享到社交媒体,并将严肃的新闻语言轻松化。“搜视”(Storyful)被称为“社交媒体时代的通讯社”,通过专业监测工具监测并搜集“推特”“脸书”“优酷”(Youtube)等主要社交媒体上“有潜质”的信息内容,经专业编辑人员核实,分发给路透社、《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以及法国24电视台(France 24)等传统媒体。“机器人观察”(Automated Insights)网站创造出了能够写新闻的机器人,革新了内容服务的生产方式。通过计算机程序将数据融入结构化的语言模式中,生产出人性化的新闻报道。目前美联社、雅虎体育等大型媒体都在使用“机器人记者”制作新闻。
4.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紧跟人工智能浪潮
技术一直是媒体界的宠儿,新媒体技术应用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现在连机器人写稿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聊天机器人、VR、AR、MR、无人机……人工智能技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美国大选期间,《华盛顿邮报》的聊天机器人Feels,开始在选民中收集相关数据,用以预测和判断选民的选举倾向,并推出了一些相应的表情包;CNN则通过VR视频流向全球100多个国家直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辩论;《纽约时报》开发的聊天机器人用预先写好的程序,回答读者的提问,同时还能播报选情。
一些新型媒体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赫芬顿邮报》尝试在网络和应用程序中提供VR视频;“脸书”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了自己未来十年的规划,强调了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重要性,另外推出了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bot和一款360度的全景摄像机;“嗡嗡喂”也通过自己研发的聊天机器人Buzzbot与用户沟通,并收集来自各地的新闻素材。
在新闻产品之外,《纽约时报》还投入大成本,制作了十几部虚拟现实影片,开发的虚拟现实应用软件NYT VR的下载量也超过了100万次。
(图片来自网路)
撰稿/编辑:张天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