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5期

“微议程”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王凤一
2017年06月05日08:1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微议程”的提出对于研究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微议程”因其平民化、社会性、议题广泛等特点弥补了传统媒体议程的不足,可直接或间接对公众议程产生影响;但同时面临倾向性明显、过度议程等发展困境。通过对“微议程”概念、特点的详细分析,笔者认为,发挥传统媒体议程优势,结合技术支持、政府宏观调控是解决“微议程”发展困境的关键,也是实现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有效发展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微议程;新媒体;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46-02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高宪春最早提出“微议程”概念,并对其产生背景、概念界定、影响方面做出分析,并着重对微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笔者承认这种议程方式的存在,并认为该议程方式的提出对于研究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不适应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笔者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微议程”颇具倾向性,情绪化、过度议程、泛娱乐化现象明显,鉴于新媒体环境下其对公众议程的作用日益凸显,若不加以规避必将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探寻“微议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困境并为其寻找出路势在必行。

一、“微议程”概述

1.概念解读

微议程是“特定个体和社群通过新媒介技术平台传播、扩散形成的对特定事件、人物等较为一致的意见倾向”[1],它专指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网络媒体平台出现后议程设置出现的新现象,反映特定个体或社群的利益和兴趣。从概念上提炼“微议程”得以形成的关键点:(1)新媒介技术平台;(2)有意愿参与的特定个体和社群;(3)较为一致的意见倾向,三者必须同时具备;即新媒介技术平台的支持是微议程形成的必要且客观条件,而较为一致的意见倾向则是它最终呈现的形式,参与主体由个体和社群担任。

高宪春提出了四种激发源来解释一致意见倾向的形成,具有借鉴意义。他认为由某一特定事件激发产生的微议程大多经过如下过程:a当个体受到某一事件刺激后,便上传信息观点形成微议程雏形;b在社群内部通过意见碰撞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倾向,而后形成微议程框架;c与其他社群进行意见融合、碰撞,促使微议程进一步扩散;d借用新媒体环境的特性反复发酵,直至对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产生影响[1]。但并不是所有的微议程均经过上述四个步骤,以网络大V、社会公知为代表的舆论领袖发表的观点、看法往往无需经过漫长的发酵过程,便可直接形成微议程,对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产生影响;此外,针对传统媒体报道过的事件发表的观点、意见往往也较容易达成一致,对议程设置产生影响。因此,其传播过程较为复杂,具有跳跃性、可逆性,微议程带来的影响又可能反过来影响个体或社群最初的观点。

2.“微议程”议题特点分析

(1)议题广泛且具反常性。“微议程”关注的议题内容范围广泛,不受局限。特定个体和社群或因兴趣相同,或因彼此利益相同,而对特定内容有所关注;内容不受局限,媒体报道热点事件的再次发酵,个体或社群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个人或社群情绪的集中表达,敏感事件的观点讨论等都是讨论范围。而这些广泛的议题能够发酵成为“微议程”往往具有强烈反常性。本身具有反常噱头的事件在网民猎奇心理驱动下不断发酵、愈演愈烈。早前微博热议的“雷洋之死”、“富二代吃穿山甲”等议题均具备反常性这一特点。

(2)议题社会性强。“微议程”议题大多具有社会性,且社会性议题内容构成的微议程较为容易对公众议程产生影响。社会性议题指代那些代表了广大社会成员利益的社会性事件,个体和社群往往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将事件发布,以期望通过网络即时性、迅速扩散的特性将信息散布,寻求解决。由“女子丽江旅游被打”事件,引发的关于“云南旅游安全性无法被保障”的讨论被迅速传播。旅游安全性问题从来不是个体现象,它关乎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该女子的遭遇激发了大量相同利益个体或社群的关注。

(3)议题具有延伸性。通过网络媒体发酵形成的“微议程”,其议题往往具有延伸性[2]。议题在发酵过程中由表及里,由里涉及外延,如果把握不好常常造成对事实的过度解读。关于“女子丽江旅游被打”事件的讨论,已从最初的丽江旅游安全性缺乏保障,上升至其他城市、地区的旅游安全,再将事件回归被打女子本身,探究其个人生活作风问题,打人者的个人信息等。话题的延伸性为微议程持续发酵提供素材,更体现出微议程发展过程中不可控的一面。适度的话题延伸有助于公众更好地了解事件原貌,而过度的话题延伸只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判断。

(4)议题娱乐化倾向明显。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纷繁复杂,传统的把关人作用被弱化,资本力量借机涌入,结合微议程主体缺少专业新闻知识,猎奇、窥探心理等特性,使得议题内容良莠不齐,娱乐性质的议题常常占据各大网络平台的首位。从微博平台每十分钟更新一次的微博热搜榜可以看出,占据榜单前列的多以明星动态(言论、出轨、整容、离婚、恋爱)、网络红人等娱乐化倾向明显的议题居多,甚至出现对严肃问题娱乐化讨论的现象。

二、“微议程”发展困境

“微议程”提高了受众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度,使得原先处于社会边缘化、失语状态的个体获得了发声平台,为实现话语权的平均分配提供保障。其次凭借自身优势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最大程度地还原事情真相,实现对各类议题的完善、重构,甚至批判和修正。诚然,在这些影响中也有不利的一面,正确认识“微议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为其寻找出路显得尤为重要。

1.从微议程参与主体考量。参与主体的平民化、草根性特点决定了在个体议程形成过程中,新闻专业性的缺失。面对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普通受众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遭受挑战,其对信息的处理和发布缺乏专业性,出现了盲从、非理性、群体性等特点,情绪化、主观倾向性明显。侵犯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甚至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部分网友甚至出现情绪宣泄式的极端言论,滋生网络谣言等,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

2.从“微议程”议题特点考量。议题自身的延展性增加了公众接近事实真相的难度。“雷洋之死”事件中“微议程”形成初期,雷洋的死亡时间,地点及原因等具体过程成为网民究探的重点。随着爆料的不断增加,对议题的关注逐渐加深,一系列揣测甚嚣尘上,手机信息为何删除,雷洋个人经历、家庭、妻子、孩子,都成为个体议论的焦点,事件的发展也在武断揣测中走向扑朔迷离的境地。网民通过微议程影响了公众议程,但在推动事情进展过程中,也发生了过度解读、揣测的现象,对事实真相的获取带来消极影响。

此外,泛娱乐化倾向已成为当下整个文化产业面临的不争事实,新媒体环境下微议程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倾向的形成。明星动态热搜成为各大媒体平台的吸粉利器,新闻网站、综合论坛、微博、朋友圈等都充斥着浓厚的娱乐氛围,议题娱乐化倾向的特点也极易模糊公众焦点,严肃问题娱乐化处理等均不利于公众议程的形成。

3.把关人作用弱化后的资本涌入。新媒体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信息可自由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不再受限于传统新闻媒介的把关,把关人作用被弱化。资本力量借机涌入,影响了个体或社群对事件的认知,对“微议程”的客观真实性带来巨大挑战。魏则西事件的起因便是由于百度搜索竞价排名,影响了魏则西及其家人对治疗单位、治疗方式的选择,而耽误了治疗;其次,微博热搜更是资本介入后对个体或社群带来影响的直接体现。

三、“微议程”未来发展出路

1.发挥传统媒体议程优势。传统媒体一直扮演着信息把关人的角色,承担社会责任,奉行新闻专业主义;因此其对议题的选择、内容的制作、新闻的采写报道等更为专业,拥有微议程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体理应发挥主动性,将优势扩大。但当前传统媒体议程缺乏相应主动性,与“微议程”的融合、博弈还不够积极,在信息的获取、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中常常失去先机。“女子丽江旅游被打”事件实际发生于2016.11.11日,而公众却在事发两个多月后的2017.1.24日才通过微博爆料得知此事的发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有一家传统媒体加以报道,呈现失语状态。诚然这种滞后受制于传统媒体特性,难以突破;但即便传统媒体意识到微议程的重要作用,在对议程的选择、把控或是融合过程中,也常常因为发力不足、把控力弱导致信息失真、客观性遭受质疑等问题,收效甚微。

提高媒体议程的自主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首先需严格把控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重视新闻团队队伍建设,提高获取新闻素材、关注新闻事件的能力。其次,面对关乎民生的各类突发性社会事件,需要在与个体议程的博弈中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尤以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为主,面对突发事件理应率先做出反应,率先发声,从而打消个体各种揣测,避免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再者,对问题的呈现、背后原因的探析需要深刻且全面,能够及时传达民意,同时提供官方声音。

2.制度与技术双管齐下。对于“微议程”发展过程中,因把关人弱化带来的资本入侵、议题失真、过度议程等问题,除了借助传统媒体议程优势外,仍需从制度、技术层面进行同步把控。一方面,我国相应的网络管理制度未能跟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存在较大缺口。对极端恶劣言论加大处罚力度、落实实名制等有关条例,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基础上更要从法律法规层面杜绝网络谣言的滋生,从而有效规避“微议程”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困境。另一方面,“微议程”产生于新媒体环境下,由此带来的问题仍应寻求技术支持。完善相应信息检索、审查技术,从大数据层面对每一位互联网用户信息进行精准定位;通过信息算法和过滤技术对内容发布者进行分析,筛查内容发布者及其发布的内容以达到监管传播主体的目的。此外,积极引导和主动加强对公民素养的培养均有利于规避议程设置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促进“微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之间的和谐互动,助力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良性发展。

四、结 语

新媒体环境下“微议程”的出现并不是议程设置理论颠覆性的发展,却也不是一次简单的议程方式的变革。从媒体议程向“微议程”的转变经历了受众方式的变革、媒体环境的改变,是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客观演变。分析“微议程”的特点,探析其发展困境对于促进议程设置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对未来议程设置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新媒体已成为大势所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推进议程设置理论的演进、创新理应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微议程”也许就是下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高宪春.微议程、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论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重点的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3(1).

[2] 纪昱.微议程:全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新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