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透过荧屏深入人心 现实主义力作不断涌现
这是电视荧屏佳作不断、熠熠生辉的五年。
从《北平无战事》 到 《平凡的世界》,从《琅琊榜》到《欢乐颂》,从《舌尖上的中国》到《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批制作精良的电视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电视是“客厅的艺术”。这决定了它是反映时代精神、回应人民大众文化需求的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路侃表示,这些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电视作品不断出现,既体现了近年来党中央文艺政策的积极导向,同时也是对大众需求的积极回应;文艺评论家范咏戈认为,这些电视作品将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梦想的“中国梦”讲述得温馨感人、生动活泼,接地气,为中国乃至世界观众展现了一个鲜活、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
随着融媒体和多屏时代的到来,电视节目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荧屏上的“中国梦”,飞入客厅,更深入人心。
现实主义力作不断涌现
蓬勃涌现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是这五年来荧屏出现的一股清流。所谓现实主义,不是一个时间范畴里的概念,而是指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纵观近五年热播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它们或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或反映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变化,体现了内容风格的多元化,从而给观众以丰富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比如根据路遥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成为2015年首部“现象级”大剧,是因为该剧聚焦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劳动和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纷繁交织,对于普通人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也有像《马向阳下乡记》《大好时光》《嘿!老头儿》这样贴近当下、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马向阳下乡记》的主人公,是一个看上去吊儿郎当的“非典型干部”,下乡挂职,在和大槐树村的村民们相处过程中闹了不少笑话和矛盾,最终却为村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知民情、接地气,同时趣味十足。
这一类电视剧在关注社会现实中体现出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其热播说明观众需要在电视剧里看到生活肌理和美好向善的人心相应。
网络文学为荧屏注入新鲜元素
统计显示,在多屏时代的电视剧观看群体中,年轻人的比重已经高于50%,成为绝对的“观剧大户”。清华大学博士、青年文艺评论家高伟认为,在影视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一部电视剧能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并不那么容易;如何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已成为电视作品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五年,以网络小说等为题材改编的电视剧异军突起,形成了电视剧创作的一股新生力量,由此也诞生了一个新名词:IP剧。统计显示,仅2015至2016年,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就超过30部。有评论家指出,文学作品从来都是电视剧题材的重要来源,而网络文学比起传统文学而言,从诞生之日起就属于年轻态的流行文化范畴,具有更加典型的大众审美特征,其富有想象力的题材和内容更符合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群的审美需求,受到电视产业青睐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实上,在改编自网络文学的电视剧中,也确实诞生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比如《琅琊榜》《花千骨》《欢乐颂》等。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琅琊榜》横空出世,成为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标杆式作品。该剧在虚拟中构造了宏大的戏剧历史空间,不仅获得了当年的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又在今年获得第十一届电视制片业“电视剧优秀作品”奖。
电视纪录片展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
纪录片的爆发式增长,是过去五年间电视领域出现的另一令人瞩目且欣喜的现象。据悉,仅2016年,电视纪录片总产量就超过了2.2万小时,同比增加15.8%;播出总时长约7万小时,同比增长14.8%;总产值则超过了52亿元,同比增长12%。一些原创优秀纪录片甚至首度登上了一线卫视黄金档,并且在视频网站上也收获了高点击率。
近年来热播的纪录片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且能够从十分生活化的角度把文化的生活性与奇观性巧妙结合,有助于观众准确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内在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给人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比如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镜头对准高墙大院内文物修复者的日常,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有文物修复的过程,更有这个过程中的生机与活力、专注与定力;有文物之美,更有匠心之美。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样一部节奏缓慢的纪录片在电视台首播之后,迅速在90后云集的视频网站上热播,点击率超过百万。
而八集纪录片《大国工匠》则以八位劳动者的人生故事,将缔造了“中国制造”神话的工匠精神可知可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节目负责人姜秋镝说,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这是工匠精神铸就的“中国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