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人工智能将颠覆人类社会?看看李彦宏、刘慈欣的回答

读报君 研究事儿
2017年06月15日15: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人工智能时代是否已经到来?在互联网思维、移动思维之后,人工智能时代的思维方式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思考?

今天,6月13日的《人民日报》读书副刊版头条刊发了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时代的曙光》,是科幻作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为李彦宏的新书《智能革命》写的序言。此前,6月1日的《人民日报》新媒体版曾发表李彦宏的文章《人工智能呼唤思维“变频”》,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而更详细的答案,则蕴含在这本《智能革命》中。

在该书的序言中,刘慈欣谈到了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相信,他的讲述对我们理解人工智能会有很多启发。读报君特地将这篇序言中的精彩内容进行摘编,与大家分享。下文中的小标题是读报君自己加的,方便大家“捞取干货”。

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

人工智能是什么,为什么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反复提及这一概念,为什么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2017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发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的警告?

刘慈欣通过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的对比,为我们讲述了人工智能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其内部运算过程是人类智能所无法解析的。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人们的心目中,自动化就是人工智能。虽然,自动化系统表现出了相当多的智能特征,但这并不是我们心目中的人工智能。

原因在于,早期开发的工业监控系统,是用汇编语言编程。汇编语言的特点就是透明性,它要在硬件层次手把手地教机器做每一步操作。程序员清楚地知道它们是如何根据逻辑树检索数据库,然后组合出答案,所以至少程序员知道这不是智能。

现在我们认为拥有智能的那些系统,如进化算法和深度学习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黑箱的特性。

虽然从理论上讲,它们内部的运算步骤仍然可以追踪,但由于计算量的巨大,这种追踪实际上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于是,我们就感觉它们真的有智能了。

到这里,我们仍然无法得出人工智能的准确定义,但能够看到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的内部运算过程是人类智能所无法解析的。换句话说,只有我们不知道机器在想什么、怎么想时,才认为它有智能。

人工智能终将失控?

看到上面的分析,是否会心里一惊?当人类无法理解人工智能在想什么时,是否也意味着我们终将无法控制它?

不用害怕,刘慈欣告诉你:智力远超人类的“强人工智能”仍属于科幻的范畴。

公众喜欢从科幻的角度看问题,比起平常的现实,科幻确实能让人兴奋,任何从现实出发所进行的理智预测都被斥为保守和没有想象力。但作为科幻作家,我只能说,与大家通常的印象不同,科幻小说中的预言变成现实的是少数。

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只要在理论上有可能突破的技术障碍,在未来就一定能够被突破,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人工智能方面,“强人工智能”的实现面对着许多巨大的技术障碍,如非冯·诺依曼体系的新结构计算机、对人类思维机制的深刻认识等,现在都无法确知最终能否取得突破。另外一些看似有希望的技术,如量子计算等,距实用还相去甚远。

人工智能会夺走我们的饭碗?

如果说智力远超人类的“强人工智能”还在遥远的未来的话,那么,在“近未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更加切实。

《人工智能时代的曙光》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人工智能近年来发展的趋势是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人类生活,用一位互联网大佬的话来说,它们变得能用了。这样我们就面对着一个即将到来的挑战:人工智能不会夺走我们的自由和生命,但会夺走我们的饭碗。这不需要人工智能的失控,它们可以在资本家的完全控制下做成这件事。

当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社会后,人类能做的工作它们大部分都可以做,不会再有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人类。通行的美好说法是,人们在常规工作中被人工智能取代后,可以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问题在于,创造性的工作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如果社会分配制度不改变,一个全部由科学家和艺术家构成的人类世界几乎是一场噩梦,这近百亿科学家和艺术家中的绝大部分注定一生碌碌无为,对社会和自己都毫无用处,且沦入“创造性”的穷困潦倒中。

但这种思维方式总有些不对的地方。人类自古以来为生存而劳作,实在是迫不得已。工作着是美丽的,但谁都知道,不需要工作的生活更美丽。现在终于能够制造出把自己从工作重负中解放出来的机器,这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无论如何不应该被看作一场灾难,相反,这可能是人类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伟大机遇。只是,我们需要改变。

未来的世界会好吗?

对于如何完成由现代社会向人工智能社会的过渡,刘慈欣为我们介绍了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十分黑暗: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下,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几乎是无解的。如果没有及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机制,在席卷全球的失业浪潮之下,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将陷入长久的混乱之中,一切都笼罩在人工智能及其使用者与大众的无休止冲突中。

另一种可能是,社会成功地完成转型。这将是有史以来人类生活方式最大的一次改变。“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理念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文明诞生以来经历过多次巨大变革,这一基石从未动摇。但人工智能可能会移除这一基石,进而导致从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到基本的经济结构,再到政治体制,直到文化,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是真正的人类解放,是向着古老的乌托邦理想迈进的一大步。2016年是《乌托邦》发表500周年,但托马斯·莫尔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的理想会借助于智能机器实现。

想象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和生活是困难的,即使在科幻小说中,我们也只能把种种可能性排列出来,而哪种可能性最有望成为现实,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和选择。

但不管怎么说,那是一个诱人的时代,我们正向它走去。

编辑:耿磊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