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7年3月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百家讲坛》的“道”与“术”

王珊
2017年06月20日14:27 | 来源:青年记者
小字号

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观众中再次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用“再次”这个词,是因为用电视节目的形式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并非首创,早在十年以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就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直接推动了“国学热”。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康震、蒙曼、王立群和郦波四位点评嘉宾的表现非常亮眼,他们正是从《百家讲坛》开始,走上电视屏幕,走进千家万户。此外,《百家讲坛》中还走出了易中天、于丹、阎崇年、钱文忠、纪连海等一批活跃于电视屏幕的文化嘉宾,为中国的电视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笔者在《百家讲坛》供职十年,并且参与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制作,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语·述而》里有一句话:“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原本的含义是指孔子教导孔门弟子的进德修业之法。笔者在此用来总结《百家讲坛》一以贯之的四个要点。

志于道

“道”即栏目定位,是栏目的立身之本。《百家讲坛》的“道”,即弘扬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揭秘”历史系列,到《三国演义》《红楼梦》,到《论语》《孟子》《庄子》,再到《史记》《资治通鉴》,最后到《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百家讲坛》的选题范围从单纯为观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开始,逐渐延伸至中国古代文学、经学、史学乃至蒙学。这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也是栏目组逐渐探索普及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事实证明,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社会效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百家讲坛》也凭借此牢牢树立了国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第一品牌的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定义:在思想上,强调“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传统美德上,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在人文精神方面,则蕴含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是《百家讲坛》多年来努力贯彻的节目之“道”,同时也为栏目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与理论指导。

据于德

“德”在原文中的本意是道德,在此,可以理解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底线。《百家讲坛》栏目从2001年创办以来,连续16年来每日不间断播出,能够顺利播出并且保证节目品质在一定的水准之上非常难,靠的是媒体人的坚持与坚守。

首先是节目内容的把关,央视作为国家级新闻媒体、党的喉舌,播出的节目必须牢牢把握政治导向。《百家讲坛》栏目的主要内容虽然不涉及新闻与政治,但仍必须严格遵守政治导向。在政治正确之下,节目内容要符合中国国情、尊重文化传统,引导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审美旨趣。

《百家讲坛》的节目形态非常特殊,“一言堂”的节目形式给了主讲嘉宾极大的发挥空间,嘉宾以专家身份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国家电视台的认可,因此在普通观众心中具有权威性,也因此,专家的选择极其重要。《百家讲坛》的嘉宾大多来自高校,这是因为节目内容需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高校教师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专业上,都能最大程度满足节目的需要。而对嘉宾的选择,不仅要考察业务能力,还要考察业务之外的政治倾向与道德作风,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要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大众媒体的特性,《百家讲坛》栏目要求嘉宾的言论应当谨慎、客观,这是一个表达观点的时机,但更是一个传播普及的平台,既要嘉宾表达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心得,避免节目重复陈词滥调,又要尊重学界同仁的观点。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条件下,区分学界普遍观点与“一家之言”的界限,向观众表达“一家之言”的特殊性与背后的论据支持。而这个环节也尤为考验节目编导的能力,要让节目讲出新意,角度新、论据新、观点新,而不是一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依于仁

“仁”是儒家观点中最爱用的字之一,“仁者爱人”,孔子的“依于仁”是指行事要归于仁道。而《百家讲坛》的“依于仁”则是一个隐藏很深却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节目内容所要传达的“三观”应当“依于仁”。这是一个不易于察觉的问题,但对节目的气质和品质的影响非常之大。

“三观”是现在的流行词,一般是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每个人的“三观”都不同,如何让一档节目传递正确的“三观”,是每个电视节目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有很多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惜恶意炒作,不仅伤害了电视观众,更恶化了电视行业与社会风气。

《百家讲坛》对于正确“三观”的传达,有着自己的标准:

首先,要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罢官贬谪,逆境与顺境都是人生的常情,既要在逆境中努力奋斗,遇到挫折也要乐观面对,这是人生观的层面。

其次,在世界观的层面要有心怀天下、匹夫有责的责任和担当。国歌里有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的,纵观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历史上的光辉灿烂固然值得骄傲,但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警惕,我们一直都处于最危险的时候。《百家讲坛》曾经播放过一个《中国故事·爱国篇》系列,用历史上18位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勉励国人守土有责、齐心协力。落实到个人层面,不必轰轰烈烈,不必为国捐躯,而是人尽其职,团结一心,从细微做起,从本职做起。

再次,在价值观的层面,不过分强调爱的奉献,但追求无愧于心,不损人利己。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生活很艰难,诱惑却格外多,价值取向的问题尤为突出,一味向观众强调奉献精神,反而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我们崇拜那些在民族危难关头力挽狂澜的人,我们推崇那些在社会中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人,我们敬重那些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的人,我们也尊重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但我们唾弃卖国求荣、谴责厚颜心黑、鄙视损人利己。《百家讲坛》的每一期节目都应该是“三观”鲜明的节目。

游于艺

孔子说“游于艺”,是指“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简要理解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六种技能。在本文中,“游于艺”指的是《百家讲坛》的电视传播技能。如果说“道”“德”“仁”归于“道”的层面的话,“艺”则属于“术”的层面。

在媒体高速发展繁荣的时代,《百家讲坛》保留了最简单的演播室单人传播形式,有人说这不过是电视评书,也有人说这就是电视课堂,他们说的都对,又都不对。评书是曲艺形式,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百家讲坛》则是把相对繁难的传统文化知识,结合主讲嘉宾的研究、理解与人生阅历,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准确恰当地传达给观众,比评书有着内容原创以及文化含量高的优势,比大学课堂有着通俗化、轻松化的传播方式。

正因为单人传播的单一形式,使得这是一档看似十分简单但要做好极难的节目。

首先,嘉宾难得。中国的专家学者不计其数,真正能够适合电视传播的嘉宾却非常少。毕竟电视传播,口才是首要因素,有相当一批专家学者有极强的业务能力与深刻的思想见解,却苦于没有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够纵横捭阖、嬉笑怒骂,面对镜头却木讷拙舌,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嘉宾难得使得栏目培养成本极高,所以优秀嘉宾的“返场率”也很高,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康震等四位《中国诗词大会》嘉宾正是由于每人至少在《百家讲坛》有一百集以上的录制,使得他们成为电视上的明星学者,他们本人的优秀与努力固然重要,而《百家讲坛》给予他们锻炼与展示的平台功不可没。

其次,内容撰写难。据笔者所知,《百家讲坛》是电视界少有的要求主讲嘉宾完成全文文稿的电视节目,一般的电视节目,有个嘉宾和主持人的发言提纲,有个节目流程就可以开录了。但是《百家讲坛》对主讲嘉宾的文稿要求极高,在录像之前一段时间,就要提供全文稿,也就是所有录像内容都要在文稿上呈现,这对很多习惯了用提纲讲课的大学老师来说,是一个艰难适应的过程。但这是保证节目品质的法宝,因为节目形态单一,所有内容由主讲人独自在镜头前完成,没有主持人配合、解围,也没有其他嘉宾互相讨论、激发,一人完成四五十分钟的录制非常难,如果事先不准备全文稿,往往在现场就会卡壳、混乱,甚至无法进行。因为撰写全文稿的过程就是一个充实内容、自我梳理、自我肯定的过程,有了熟悉的全文稿,就有了录制的底气,无论对嘉宾还是对编导,都是高效的工作方式。

再次,电视化传播难。《百家讲坛》毕竟节目形态单一,对内容和主讲嘉宾依赖性太高,在信息爆炸的多频时代,如何吸引观众不间断看四十分钟的“单口相声”,这是栏目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仅是传播知识的“单口相声”,那么我们的观众也可以称为听众,电视和广播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电视媒体最重要的就是画面,栏目组在电视表达上也做出了符合传播规律的改进和更新。除了古文字词的提示、短片的加入、现场大屏幕的使用外,还思考并尝试过把录制现场搬离演播室,到有特色的场景甚至是户外录制。目的就是要把电视画面丰富起来,用视觉的改变带给观众新意。以后,随着传播手段的进步,栏目组还将研发新的表达方式,以利于内容的呈现。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编导、《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执行导演)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