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刘震云冯小刚等聚焦工匠精神 中国电影要在"底线"上起跳

李淼
2017年06月21日13:34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中国电影要在“底线”上起跳

  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电影人最该有的精神?

  6月18日下午,几位电影界大腕在腾讯主办的“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论坛上的发言,引爆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和整个行业对于工匠精神的思考和探讨。

  用“笨”办法磨出好作品

  著名导演冯小刚回忆,拍《1942》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么把剧本写出来。因为原著《温故1942》是调查体小说,没有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而刘震云用了一个“最笨”的办法来写这个剧本——上路,沿着小说触及的地方走一遍。“我俩走了3个月,去了河南、陕西、山西、重庆,这一路上慢慢‘看’,看到最后人物就逐步显现出来。”

  刘震云不仅坚持自己写剧本,还不怕费事儿地反复修改。《手机》《1942》《我不是潘金莲》3部电影都是数年反复打磨出来的,剧本也改了无数遍。在冯小刚看来,“这就是工匠精神”。

  刘震云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精益求精,做事情不走样”。“自己不会的事没做好,情有可原;自己会做的事没有做好,是不能原谅的。”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认为,工匠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创作者与作品之间要有一份朴素的爱。他认为,工匠精神的探讨意义在于给中国电影画一条底线。“中国电影要从底线上起跳。”

  视观众为“对手”而非“上帝”

  在著名导演陈可辛看来,“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只会有一种电影——大IP和小鲜肉。在这样的情形下,肯定有服务不到的观众,这也是电影人坚持工匠精神所面临的困境”。他认为,电影人还是要在跟市场、观众接轨的同时,尽量坚持自己的东西,把故事讲好、人物演好。

  冯小刚认为,观众是导演的“对手”而不是“上帝”。“作为导演应该考虑怎么去征服观众,尊重观众并不是说就要去揣度、猜中他们的心理,而是用我最大的诚意做好自己喜欢的电影。”

  戴锦华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能让观众忘记挑剔、陷入感动的电影越来越少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差距并不在此。“我们缺的是中流砥柱,从美国的超级大片到塔尔科夫斯基之间还有很多的层次,我们需要的是更丰富、更多层次的电影作品。”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