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央视新闻中心石云松: 三峡之巅留个“心结”

石云松
2017年06月21日13:3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石云松: 三峡之巅留个“心结”

  编者按 精准扶贫——百姓心中的民心工程,世界瞩目的伟大进程。日前,中央主要媒体派出130多名记者,入驻全国110个贫困村扎根一个多月,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听他们诉说心中最真挚的情感,由此凝练成一篇篇来自生活、带着泥土气息的脱贫攻坚报道。本期《广电周刊》05版,特别邀请到央视、央广、国际台4位参与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的记者,让他们讲述驻村采访期间的欢笑和泪水,以及背后彰显的感动和力量。

 

  重庆市奉节县地处三峡之巅,阳坝村地处这个三峡之巅的高山之中,在阳坝村驻村蹲点调研一个月里,泪水、欢笑、感动、愧疚,交织成我一个月的心路历程。

  村民曾毓仲是我们这次的采访对象之一,因为肺源性心脏病,曾毓仲逐步丧失劳动能力,今年4月列入了阳坝村新增贫困户名单。第一次见到曾毓仲时,曾毓仲正躺在床上,大口呼吸,表情痛苦,而他的妻子因为智力障碍,只是麻木地待在一旁观看,照顾曾毓仲的是他的儿子曾继华,对于父亲的疾病,曾继华显得束手无策。

  曾毓仲出现的是心衰迹象,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紧急联系医护人员,从乡镇到县城,几经周折,将曾毓仲转送到了奉节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并联系奉节县人民医院开通贫困户救助绿色通道,落实医疗救助措施,兜底解决曾毓仲治病费用问题。

  扶贫工作队队员来回的奔波收到好的效果,曾毓仲在人民医院得到了及时抢救,病情缓解并进入稳定状态;帮扶队员还帮曾继华联系了一家汽车修理厂,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

  两个星期后的一个深夜,曾毓仲家人却连夜将他从县人民医院接回家中,准备让曾毓仲在家等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曾毓仲的家人告诉我们,医院也不同意他们出院,但是曾毓仲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尤其是躺在重症监护室里,见不到亲人,心里难受,所以才想回到自己的家中,准备落叶归根。

  一位村民告诉我,这里的村民宁愿死在家中也不愿意死在医院里,因为县里正在实施殡葬制度改革,死在县医院的人,一律要求送到殡仪馆火化,正是因为害怕这一点,曾毓仲和家人不顾医生的劝阻,离开医院。

  在那一刻,泪水盈满我的眼眶。我也蓦然明白,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的背后,是对深山的眷恋,也是对墨守成规的执着,大山成就了他们的淳朴,也局限住了他们的视野。扶贫必扶智,任重而道远。

  5月31日,驻村调研正好一个月,我离开阳坝村,准备去奉节县城住宿一晚后再回北京,就在我走出房门时,很多村民围了上来,手中的鞋垫、自家腌制的咸菜、瓜子、老母鸡,还有腊猪脚,一股脑地往我怀里塞过来,再三推辞后,我收下了鞋垫、咸菜和瓜子,但是老母鸡和腊猪脚,我坚决推辞,因为这些都是村民家中最值钱的东西,在阳坝村待了一个月,虽然跟村民们混了一个脸熟,也播发了几条新闻,但是这些只是我一个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没有理由接受村民如此厚重的礼物,但是村民再三坚持,村干部在一旁也给我解释,送腊猪脚是阳坝村民对尊贵客人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这里的村民淳朴,如果不收,会让他们误会,以为我看不起他们的礼物,所以不能推辞。

  我收下了腊猪脚,又找了一个理由,回到房间,从钱包里拿出1000元现金,塞到了我的枕头底下,在确认汽车已经离开这个乡镇的时候,我发了一条短信给我入住的农户房东大哥刘学炼,请他代我把这些钱送给那些村民。

  第二天晚上,飞机降落首都机场,手机刚打开,一条短信就跳了出来,打开一看,是一位送我去机场的乡干部发过来的,“钱放在行李包里了,别掉了”,我打开行李包,在最外面的一层拉链袋里,看到了那1000元钱,不同的是,那1000元钱,几经转手,已经皱成一团。我赶紧给房东刘学炼大哥发短信,1000元钱,怎么辗转到了我行李箱?这一次,刘学炼大哥很快回复了过来,“乡里有人正好去县城,就让他带给你,这1000块钱,我绝对不能收,不然村里人会骂我”。

  如今,这没有送出的1000块钱,已成为我的一个心结,这个心结中有愧疚,也有感动。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