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北京日报:与其吐槽观众不如问问自己

胡宇齐
2017年06月21日07:05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与其吐槽观众不如问问自己

  日前举行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不少导演编剧制片人开启了“吐槽”模式。比如素有“小刚炮”之称的冯小刚导演就再次开火,炮口对准电影观众。他说,“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你如果不去捧这场,它就没有生存空间,制作人也不会拍垃圾电影了”。此言一出,有人力挺,更多人则表示抗议。

  “垃圾电影票房高”当然令人气愤,但烂片多全赖观众捧场,这种判断恐怕有“甩锅”之嫌。诚然,如今中国电影市场上不乏影片质量与票房倒挂的怪象,但个中原因,绝不只在观众一方。观众选择看哪部电影,可能有纯休闲选择合家欢“爆米花”电影的情况,可能有粉丝支持偶像的主动选择,更可能是观影时段恰好赶上了铺天盖地的排片。恰如电影学者戴锦华反驳的,“排片率决定一切”“观众选择的能力被限制了”。在强大的商业运作模式下,掌握了资本就掌握了电影制片公司和院线,想捧的演员和影片排片率就往上铺。而相当程度属于被动选择的观众掏钱看了几部烂片,恶心郁闷不说,还被倒扣上为垃圾电影提供生存空间的帽子,也有些太冤了。

  烂片多赖谁?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些可以暂且放到一边。但平心而论,这些年中国电影观众非但不“垃圾”,相反还日趋成熟理性。突出表现就是,某些无明星、无宣传的小成本电影,亦能成为“黑马”,在一大票“自来水”的助力下斩获不错的口碑与票房。比如《大圣归来》中灵动的中国元素与寻找自我的主题,《驴得水》里无厘头背后的深刻,都曾备受追捧。与此相对的,是某些以所谓大场面、大制作、大明星为噱头的电影,不那么好“圈钱”了,很多“小鲜肉”成了票房毒药。“小而美”的现象级片子不时出现,商业元素大拼盘渐渐失去认可,这一正一反的事实充分说明,中国观众并不是“只想娱乐不想思考”,他们具有足够的欣赏能力,不仅会选择具有视听冲击力的电影、寻求娱乐感,更欢迎那些表现社会律动、时代斑驳、人性温暖的作品。

  观众想看电影,而电影更不能失去观众,双方本就是相互培养、相互成就的。与其陷入到垃圾电影与垃圾观众的口水战中,倒不如从恶性循环里彻底跳脱出来。在票房粗放式增长已然结束,海外大片来势汹汹的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向前发展,离不开观众“用脚投票”的倒逼,更需要打破盛产垃圾电影的商业逻辑——否则满目尽是烂片,观众岂会一再当冤大头?

  数据显示,整个2016年,在豆瓣上评分超过7分的“高分”国产电影仅15部,比2015年还少了6部;2017年3-5月,海外电影票房平均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70%,这提醒国产电影的生产者做出改变的迫切性。尊重观众,拍好片子,这才是唯一的突围之路,否则,就真的会如冯导所说:“票房都跟下饺子似的跳水,最后还得回到应该的路上来”。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