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上海向电影梦想致敬
——为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而作
上海国际电影节二十届照片墙。图由电影节主办方提供
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洽谈现场。图由电影节主办方提供
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盛典。图由本报记者屠知力摄
2017年6月17日,上海大剧院华灯通明,流光溢彩,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盛典在此隆重举行。
盛典如此庄严恢弘大气流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理所当然的从红毯款款踱过的闪亮明星,那些电影艺术家如雷贯耳的名字,就是巨大天幕呈现的主色调——一片充溢着我们视野、包围着我们身躯的蓝色,明朗通透单纯。那是大海的蓝,恍惚中,电影节开办以来的24年岁月像大海的波涛向着我们一波波地涌来。那是天空的蓝,是我们头上星光灿烂给我们无限想象让我们抬头仰望的苍穹,而人类电影自身120多年结出的就是一门群星璀璨的艺术事业。间或出现的金黄色,点燃着电影人的热情和希望。这个夜晚,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上海,凝神屏息,向给人们无限梦想的电影致敬!这个夜晚,注定属于电影。
追 梦
人类光影铸就的梦幻
1993年,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际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诞生在上海,不是来自人为偶然突发奇想的灵感,而是“势”使之然的必然。电影是艺术,更是文化。上海文化历来就有海纳百川拥抱八面来风的开阔胸怀。国际电影节能集合世界各国最新的优秀影片,展示世界电影前沿的潮起潮落,正与它鲜明独特的文化个性不谋而合。同时,上海文化又有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敢为天下先的品性。办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节所体现的正是上海电影人一往无前开拓新路的创新精神。
历史不会忘记上海电影人在几乎一无所有的白纸上开始宏伟蓝图那筚路蓝缕第一笔的艰难。重要的是,上海有着最为深厚的电影文化。中国电影史的许多“第一”诞生在这座城市,许多名垂青史的电影从这座城市走向世界,许多堪称伟大的电影艺术家把他们的名字刻在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丰碑上。他们把一生献给了中国电影,他们有着与中国电影最为休戚与共的血脉联系。同时他们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从投入中国电影的那一刻起,就把电影视作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诗,视作一个时代进步的号角,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艺术的担当、家国的担当,是他们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
前不久,读到时年27岁的电影艺术家郑君里1939年至1940年的日记《民族万岁》。作为一代上海电影人的标志性艺术家和中国最有才华的电影艺术家,我们在密集的字里行间看到的不仅是他的个人情感,也是上海电影人一贯的集体情怀。
上世纪80年代,谢晋、张骏祥、徐桑楚、白杨、秦怡、张瑞芳、吴贻弓,这些德高望重为中国电影奋斗了一生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呼吁“办个中国人的电影节”。请注意它是“中国人的”。
事实上,作为国家赋予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这座城市以其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战略敏感,呼应了国家即将到来的文化战略需求:引进来,拓展视野,学习借鉴世界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去,把中国电影的优秀影片推介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一个朝气蓬勃改革开放的中国。电影是人类光影筑就的梦幻。上海国际电影节,正是中国电影人在一个伟大时代追梦的一个崭新起点。
筑 梦
为中国电影投入赤诚和热情
20届了。在记录上海国际电影节历程的短片《光影筑梦》中,我看到这一电影盛会最初的倡议者吴贻弓从曾经年轻英俊,到今天满头银丝睿智成熟的面容变化。24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随着国力强大催生的电影节的强劲发展势头,更有筑梦的艰难。确实,我们经历过无数艰难,一没经验,二没钱,三没国际一流艺术家。第一届电影节资金缺口巨大,许多电影艺术家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演员吴冕一个人就捐了1万元,全国各个企业也纷纷为电影节捐款。吴贻弓去北京开组委会,住招待所、打面的,出国考察各国电影节,取经学习,只带一个翻译。组委会在全球发帖延请国际一线艺术家评委,却遭到许多国际知名导演的婉言谢绝,甚至有的评委名字印上了节目册,临时变卦不来。评委会主席谢晋和发起人吴贻弓,以他们个人在国际电影界的崇高声望,一位位亲自邀请。用大家的话来说,全世界去“抓人”。最终请来了美国的奥利弗·斯通、日本的大岛渚、俄罗斯的沙哈纳扎罗夫、中国香港的徐克和巴西的海克特·巴本科这些世界一流大导演,也终于组成了阵容强大的第一届金爵奖评委会。
上海的电影人没有任何抱怨。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的电影节,是我们自己的电影节。正是这种为中国电影投入的赤诚和热情,以及后来不可思议的堪称奇迹的效率,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二年就被国际制片人协会评定为当时全球仅有的9个非专门类竞赛型国际电影节之一。历史在谢晋和吴贻弓两代电影艺术家激动拥抱的那一刻定格。是的,这一切就像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艰难,最终战胜了艰难。梦是美好的,实现梦是艰难的。20届了,我们仍然深情地怀念着一路走来的艰难岁月。
圆 梦
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
20届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终于圆了几代中国电影人一个久远的梦。从第一届33个国家和地区167部参赛参展影片,到今年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2528部影片报名,498部影片覆盖上海全市16个区45家影院展映1500多场。我们看到当年播下的那粒梦的种子已经成长为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作为一个不同于威尼斯、柏林、戛纳这些历史久远的电影节,不断摸索既符合电影艺术、电影产业的一般规律,又结合中国国家和中国电影的办节个性,不断丰富办节格局,突出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新生的电影节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持续生长性,板块逐渐完整,单元逐渐成熟,资源积累逐渐深厚,办节的方向逐渐明晰。2014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根据世界电影版图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适时提出了“关注亚洲、关注华语、关注新人”的办节定位。就像一个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年轻人,它不断创新不断按照国家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承担起促进中国电影繁荣的历史使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增添电影文化的元素。
尤其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海国际电影节在2015年就设立“丝绸之路风貌”影展单元,2016年把“一带一路”影片展映作为常设单元,还与3家国际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年电影节开幕首日,更有14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15个电影节及电影机构联合签署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一系列的活动,把艺术的交流扩大到了人文的对话。今年,“一带一路”上有47个国家的1016部电影报名参加征集,这些电影展现了一道独特而富于人文意味的风景线。
中国电影、全球电影需要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动力在于人才。上海国际电影节2004年创办亚洲新人奖,2007年设立孵化电影新人新作的创投项目,2015年开设“新人直通车”。经过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了完备的阶梯形的新人新作孵化机制。许多电影新锐受惠于这一机制,由此脱颖而出。20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弯道超车,已经并正在赶上那些历史悠久的兄弟国际电影节。因此,被各国电影同行誉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也是名副其实。
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电影正在成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6月11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当天,就有近400场电影票告罄。电影节已经深入人心,它展现了近百年上海电影文化的深厚积淀,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狂欢,也成了中国电影人的共同节日。为人民,不是空话,而是体现在温暖人心的细节关怀。曾经的一本《电影手册》改版成《市民手册》,再合二而一成为今天的《市民观影手册》。从开本尺寸到文字的大小,每一部影片介绍说明的写作风格和内容,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舒适和明了。6万本,同一天在影院大堂、地铁车站免费发放到广大影迷手里。
20届了。广大的电影爱好者不会忘记,24年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红毯上款款走过的一代又一代国内外电影艺术家,让成千上万的影迷领略了这些巨星的风采韵致,感受到了电影伟大的魅力和光荣。24年后,他们有的还活跃在摄影机前,有的已经淡出影坛,更有的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中国电影仍然在路上,上海国际电影节深知自己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一个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变革的国家和民族,无限丰富的艺术素材正等待着在银幕上真诚动人地呈现。我们的中国故事讲得还不够多,也不够好,还缺少更多像成龙电影那样成功的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同时,在21世纪我们还要学讲人类故事。所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值得总结和纪念的节点,更是一条新的起跑线。20届了,一个更伟大的关于光影的梦在前方照耀。上海国际电影节很清醒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出发!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