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人民日报》记者顾仲阳:知贫困才能更好扶贫

2017年06月27日14:5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知贫困才能更好扶贫

  编者按走进乡村,书写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目前正在全国展开,并得到全国媒体的积极响应。透过各媒体的报道,广大受众看到了记者们坐农家炕头,听脱贫故事,找脱贫路径的身影。身在村里,情在地里,记者在现场用心、用情采访,感受着各地的变化。为此,《传媒周刊·传媒面孔》选取中央及地方媒体记者代表,为我们讲述稿件采写背后的故事和他们在田间地头的感触。

  这次蹲点,不仅是调研精准扶贫的好机会,更是零距离了解乡土中国的好窗口。

  从事扶贫报道10年有余,我算是一名“老扶贫”了。5月,随“砥砺奋进的五年”精准扶贫记者一行驻村蹲点调研。虽然对脱贫攻坚还算比较了解,但我深知,新闻永远在一线。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蹲点,不仅把它当作调研精准扶贫的好机会,更把它视为零距离了解乡土中国的好窗口。

  我所驻村的地方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昌汉白村。驻村期间,我如饥似渴地深入采访。白天到田间地头、农家户院,深度体验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深入了解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晚上整理采访笔记,随记随写直到深夜。房间里的电视,压根儿没打开过。更深入、更全面了解,才能更好报道精准扶贫。每采访一户贫困户都要花上两小时左右的时间。当看到贫困户代玉飞种养收入少、打工身体吃不消时,我真心为他增收无门着急,建议他把流转出去的耕地收回,今年自己种玉米当饲料,扩大养羊规模增加收入。当看到贫困户郭建祥在家门口找不到活干、外出务工畏首畏尾时,我帮他联系劳务公司消除他的顾虑。采访过的每个贫困户,至今我都能随口说出他们的基本情况、脱贫办法和面临的困难。

  脸晒黑了,人憔悴了,但收获却是满满的。通过深入采访、体验,我整理了数万字的采访笔记,收集了不少线索,加深了对“三农”和国情的了解。《村里修了一条更宽的路》《有了这群羊,脱贫稳稳的》《思想脱贫,先把心焐热》《健康扶贫,“最后一米”加把劲》……我采写的稿件,充分展现当地干部群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办法、好状态和好成绩,同时,客观指出不足和困难,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每一篇稿件,充满了我对贫困群众深深的感情;每一篇稿件,记录着我对脱贫攻坚问题的思考。

  “兼职”扶贫,也是我在驻村采访这段时间里的一项工作。我想为村里留下点什么。驻村进入“下半场”,我有意识地在这方面下功夫。按照贫困退出标准,昌汉白村已经脱贫摘帽,但群众稳定脱贫面临两大挑战:其一,产业结构单一,种植收入不稳定;其二,务工机会难找,打工收入难以持续。在我驻村的时间里,通过多方努力,促成了3件关乎稳定脱贫的事情。第一件,促成村里将撂荒5年的2000亩集体土地承包给龙头企业,种植葡萄和板蓝根,这将每年为村里提供100多人的打工机会,同时示范带动村民调整种植结构。第二件,促成内蒙古千牛服务集团结对帮扶昌汉白村,年内为村里培训、转移就业80个剩余劳动力,这将为不少贫困户带来稳定的打工收入。第三件,牵线搭桥苏宁易购和京东,拉村里的电商扶贫中心一把,更好地发挥电商在缓解卖难方面的作用。

  通过办实事,我对国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发包集体土地,前后14天,大会小会开了10来场,一度濒临流产。因为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没分到地的“代管户”要求承包集体土地,还有部分村民对村集体发包土地缺乏信心。最终充分发挥民主,先把集体土地流转到13个生产社,再由各生产社自行决定是否发包给龙头企业。虽然最终还是顺利发包,但曲折历程充分显示了农村情况的复杂。同时也让我明白,农村远比我们很多人想象的复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是不易。因此,要更好地报道,必须身近心近。(《人民日报》记者 顾仲阳)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