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报与纸消失更可怕的,是新闻的陨落?
每隔一段时间,有关传统媒体退隐江湖的传言就会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报纸“死期”已定,走向衰落的过程,一路挽歌。而这背后,是传统媒体人的集体焦虑。
有一种观点认为,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朱夏炎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认为,今后纸媒这种传播形式必定会不断萎缩乃至消亡,可报纸的灵魂——报道,以及报道体现出的思想和观点,肯定会以新的载体来表达。概括地说,就是“死的是纸,活的是报”。
另一种观点认为,死的是报,活的是纸。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国权认为,死的是报,这里的报是指报社,或者说是作为个体的单位,纸指的是报纸这种媒介形态。他认为,死的只可能是那些不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市场触觉迟钝,转型不成功的报社。而报纸,则由于拥有:随性、最让人轻松;权威,让人觉得可靠;筛选,让人节约时间……等特质,在未来的传媒市场中仍然有着很大需求。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两种观点之间其实不存在根本分歧,死的都是那些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旧有形式,抱残守缺必然被时代所淘汰,但是报纸所承载的主要核心价值——新闻、观点,报纸所拥有的重要品质——权威性、公信力,并不会消失。它们会以另外的载体,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就像水变成蒸汽,冰变成水。不同的形态,同样的物质。
从电波取代烽火狼烟,电视冲击无线电波,到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哀鸿遍野,传媒技术的高歌猛进总伴随着退出历史舞台的不舍与哀愁。其实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信息化的进程,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进步不言而喻。之所以对传统媒体不舍,对于何时死、如何死如此在意,反映的其实是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冲击下的职业迷茫与身份焦虑。然而,世界并不会因此而停留,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舞台之争,终究不过是一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权力游戏。
报可能会死亡,纸也可能会消失。但是,新闻和真相永远不会消失。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罗森曾说:“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有‘新闻’,但没有‘新闻业’,也没有‘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新闻’本身比‘新闻业’可是更加古老,更加基本。人们一直都在交换新闻,但并非从一开始就需要被称作‘新闻人’的专门人士来搜集和告知新闻。只有当我们发现这种社会分工变得十分必要时,什么是新闻业的讨论才开始。”
这几天,新华社的“刚刚体”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卖萌的到处都是,为什么新华社能成为现象级?因为人们更关注国家级媒体的段子,重要的新闻无人问津,一个卖萌段子却刷了屏,这样的狂欢其实比失去“报”,失去“纸”都更值得担忧,因为我们正在失去“新闻”。
一直以来,人们哀叹传统媒体的式微,并不仅仅是担心“报”死了或是“纸”死了这么简单,人们担心的是随着传统媒体一起消失的新闻的严肃性权威性可信性,是随着传统媒体一起消失的“精益求精的老编辑们”,人们对硬新闻的漠不关心,对娱乐的过度追捧,对错误的麻木不仁,才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更为迫切的问题。现在人们还在读“新闻”,但是诚如很多人戏谑地说,今天你读新闻了么,你读的不过是某大号推送的那三条!真正严肃的新闻正在流失,真正深度的思考日益稀缺,这才是“消失的新闻业”最需要警惕的。
因此,在媒体格局发生变化的背景里,在新闻边界日益模糊的场景下,传统媒体人应该试着去放下对于身份缺失的焦虑,放下束手待毙的消极等待,积极运用新的手段去发挥传统媒体不会随技术和时间而失去的优势,乘风破浪,积极追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让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人珍视的品格和品质,在新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正如彼得·海尔所说,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一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图片源自网络)
撰稿/统筹 李康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