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北青报香港回归20周年报道:融入浓浓亲情 讲述回归之变

李明远
2017年07月04日13:4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融入浓浓亲情 讲述回归之变

  香港回归20周年普天同庆。媒体对相关庆祝纪念活动进行了集中报道。以北京地区的都市报为例,《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等都对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和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给予整版报道,让读者透过图文感受到现场氛围。

  《北京青年报》则在7月1日4—7版推出《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特刊。

  比较特别的是,这组报道由曾在香港求学的记者采写,香港生活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再次走进香港,他们寻访富有意义的地标、叩问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为反映香江变化的专业策划融入了更多人情味。

  选好“代言人”

  生动讲述回归前后故事

  在一组宏大题材的专题策划中,贯穿其中的线索尤为重要。《北京青年报》的《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特刊就是依靠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的。这些人物故事发生在1997年—2017年的20年光阴里,与狮子山、深圳河、伶仃洋等具体地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让文字所架构的图像有了“景深”。

  对于人物的挖掘体现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能够为20年历史变迁担当“代言人”的首先是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见证者。《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当年担任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的赵秉欣家中,当今年80岁的赵秉欣翻开香港回归纪念画册时,也带着读者对1997年致以了饱含深情的回望。

  对于细节的把握体现在人物故事的自然过渡上。采访到今年7月1日在金紫荆广场升起国旗的主旗手胡世礼,并非另辟蹊径。妙就妙在记者追溯了胡世礼20年前和同学一起通过电视直播见证香港翻开新一页时的心情。20年后,胡世礼的心情由“很奇妙”转为“很光荣”。这样前后时间的纵向对比,在整组报道中多处能看到,从侧面映衬了港人的心境变化。

  挖掘“狮子山”

  勾勒历久弥新的精神

  面对具有时间跨度的报道时,其中发生的变化是容易描述的,《北京青年报》专题报道的难度体现在对于不变事物的挖掘。找到不变的一点作为“参照物”,才能勾勒一个地方人们身上的共同点。

  在香港,狮子山端坐于香港九龙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是当地不变的地标。而“狮子山精神”则长久代表着以香港普通大众为主体的优秀品质。在记者的“镜头”下,70岁的小巴司机何伯、决定回内地养老的徐太、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身上,都体现着逆境自强、刻苦奋斗的“狮子山精神”。

  “80后”青年黄芷渊回忆非典肆虐期的守望相助、“90后”学生黄凯怡到北京大学攻读中文专业硕士,“狮子山精神”依然在香港年青一代身上得以体现。通过普通人故事展现不变的香港精神,让专题报道也有了灵魂。

  剖析联结点

  用数据说明现状与未来

  在庆祝纪念报道中,描摹现在、展望未来的部分必不可少,也更具备现实意义。《北京青年报》特刊将目光对准了跨境上班与读书的人群,以及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这两部分内容正体现着香港与内地之间割不断的联结。

  在剖析联结点时,使用数据说明现状是不错的选择。例如,《深圳河——北岸南岸都是归处》一篇中,跨境学童的数字已达到3万人,查验1名学童的过关时间是三四秒,2016年共有83.9余万人次的深港走读学童享受了免下车查验服务,这都说明了时代的进步。

  而在《伶仃洋——架起粤港合作的长虹》一文中,也有对于数据翔实的描写:“深圳湾大桥全长5545米,将深圳蛇口与香港元朗连接起来,大桥共有12对斜拉索,457根桩柱。”“从2007年开通之后,从深圳蛇口到香港只有10—15分钟的车程。”细致的描写将发展变化直接呈现出来。

  纵观《北京青年报》整个特刊,仍有美中不足之处。其一是与特刊中鲜活生动的文字相比,照片的记录与选用较为单一;其二是为进一步凸显报道的人情味,这组报道的记者可以尝试以记者手记的方式,通过个人视角将求学香港的经历与如今的形势作对比,突出变化。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