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我的1997》央视黄金档热播 展现家国情怀
电视剧《我的1997》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热播,该剧描述了从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以前,内地与香港20多年的岁月变迁中,以主角高建国为代表的小人物为改变命运而不屈奋斗的励志情怀,折射出一代人在时代的沧桑巨变中生活与情感的起伏沉淀。
敬业精神完成艰巨任务
《我的1997》导演王伟民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从去年10月筹划,到今年6月播出,倒计时只有8个月的时间,要拍30多集电视剧,其间要经过前期筹备、选演员、选景、拍摄、后期制作、审查、播出等环节,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他的话说,一旦有任何的闪失和差池,要去补救都来不及。好在团队跟了他很多年,配合得很默契,不需要磨合期。
虽然时间很紧,但电视剧完成的效果和质量还不错。这么短的时间,对于演员的职业精神也是一种考验。“大家都有一份情怀,不计劳苦、不惜代价地一起创作。在我们这个剧组里,没有演员超时,没有规定多少时间就能收工,大家完全配合剧组的工作,说干多长时间就干多长时间,说收工才收工,没有所谓的大牌、大腕,大家非常敬业、非常专心地去创作这样一部戏。”巫刚、印小天、陈瑾等都是与王伟民第一次合作,但是王伟民对这些演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演员印小天和瑛子是上世纪80年代生人,而这部剧演的是1976年到1997年期间的故事,戏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没出生。这需要他们靠学习、观摩、大量看书、看视频资料,才能去了解。王伟民介绍,比如知青的生活,印小天和瑛子的生活中没有这一部分,但是他们很用功,看了很多书,经典影片《甜蜜蜜》也都看了很多遍,能够对当年的历史有所了解,让当年人物的特征体现在自己的身上。“他们非常努力地去完成,而且完成得很出色,很像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20年的风雨,在他们身上有很好的体现。”
史料与故事相结合
为什么选择1976年至1997年的时间节点?王伟民回答说:“这20年是香港回归风雨历程的20年,也是我们国家经济腾飞和国力强大的20年,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我对这20年充满了感情,因为我们都是这20年中的受益者,这20年使得我们获得了很大提升,作为中国人我为这20年感到自豪。”他表示:“有机会能够充分展现这20年内地和香港的风雨变迁、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的影响,是非常骄傲的一件事。”
《我的1997》尝试用真实的历史资料镜头与故事片镜头相结合的办法,而这部剧既不完全像纪录片,也不太像一般的电视剧。纪实感与故事性的完美结合,是这部剧的一大亮点。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王伟民回答说:“这部剧的格局比较大,要表现20年香港和内地的社会进程和大的历史变迁对普通人的影响。大的历史背景、历史节点和历史事件,在剧中要有充分的表现,这种表现靠人物嘴说是不行的,所以决定采用有点像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的表现形式,用大量历史资料片,给观众一种代入感。”
剧中还原了当年历史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之下,剧中的普通人被历史进程和历史转折所影响,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因此而改变。王伟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表现方式,一种比较大胆的艺术形式的尝试,也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
主旋律应成为市场主流
很多导演不愿触碰主旋律影视剧,而王伟民拍过《我的铁血金戈梦》《彝海结盟》《红色利剑》等一批主旋律的电视剧,为何对此情有独钟?
王伟民说,他有学院派的教育背景,是有情怀的人,从骨子里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正能量的东西,有自己创作的观念。他认为:“主旋律应该作为我们国家影视市场很重要的一部分,应该是市场的主流,主旋律的影视剧应该也是商业化的,不应该与商业剧剥离。宣传正能量,表现家国情怀的主题,在任何国家都是很重要的商业剧,与主旋律一点都不矛盾。”
王伟民表示:“观众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偏颇的观点,一提到主旋律就会认为不好看,是喊口号,是假大空,其实这是一种创作上的误区。”而王伟民是决心要把主旋律拍好看的导演,“把主旋律里的人物构建得非常生动、鲜活、能够吸引人,把故事讲好看,观众一定会喜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