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精彩故事

朱胜伟
2017年07月11日14:04 |
小字号

好新闻要学会和善于讲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使报道更具传播力和引导力,使新闻的可信度和接受度更强。但讲什么、怎么讲、怎样讲好,却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在认真学习2016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后,笔者发现,《一个小镇的凤凰涅槃》《“乞讨妈妈”杨再玉:再苦再累也要带好孩子,等他回家》《“嘉兴互联网之光‘变形记’”系列报道》等3篇获奖作品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方向。

讲好故事要找准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城市元素。从近年来的一些获奖作品来看,正是作者找准了地域特色,在充分挖掘地方元素的基础上做好新闻报道,最终成为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好故事。而地域特征和城市元素,正是新闻报道的“富矿”,一旦深挖进去,定能收获更多不一样的故事。

围绕世界互联网大会,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策划和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也获得了不少新闻奖项。去年11月1日起,《南湖晚报》推出了《“嘉兴互联网之光‘变形记’”系列报道》,该组系列报道在文本设计上十分新颖和巧妙,有样本、有故事、有延伸、有思考。每篇报道以故事为切入点,将世界互联网大会带来的“互联网+”变化融入其中,见人、见事、见变化。

同样,《温州日报》立足中国改革先行地、民营企业之都等城市元素推出的《敢为天下先——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连续报道》《民企突围的温州报告系列报道》《十问温州发展》等,《金华日报》立足“一带一路”中的特殊地位推出的《马德里迎来首趟“义新欧”货运班列》《约旦小伙穆罕奈德和中国姑娘安家义乌 “花”餐厅完美诠释中国梦与阿拉伯梦》等报道,《湖州日报》围绕生态文明等地域特色推出的《“生态+”系列报道》等均收到了不错的反响,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唱响了地方“好声音”。

讲好故事要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让“一滴水看见太阳的光辉”,通过基层实践的“点”,反映全国性的“面”。而要找准这个“点”,就必须具有全国视野,在吃透中心工作或重大主题的背景、意义和核心诉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围绕中心推进工作的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使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一个小镇的凤凰涅槃》是《杭州日报》推出的一篇策划了近半年的调查性报道,它以故事的形式相互交织地进行了很好的场景陈述,这个曾经的工业重镇在经过艰难的“重生之路”后,最终成为“乐水小镇”。该报记者在讲好这一故事时,透过3个普通人的亲身经历来反映小镇的“浴火重生”,寓宏大题材于日常性叙事中,在细节和小故事中展现主题的重大、细致和质感,折射的也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意义。这种解构宏大主题的个体叙事方式,给了读者更为真实和直观的认知,描绘了一幅更具真实感的新图景。因此,讲故事是一种手段,根本目的就是以小见大。

任何新闻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其所呈现的可能就是一个新闻事实的“剖面”。因此,要表现宏大主题就应从小处着手。当然,以小见大并不单单指基层的实践,也应在讲述故事时注意挖掘让人印象深刻、真实感人的细节,从而在细节呈现和情感共鸣中弘扬时代精神。

讲好故事要情真意切

讲好故事,在突出具体人物和曲折情节的同时,还要注重情感上的把握,要在故事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也就是说,要通过“情景再现”深挖蕴含在其中的内心情感,让真实的画面去感动和触动人心,从而使报道大众化、生活化,更具人情味,从而拉近读者与报道主题的距离,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

《金华日报》的报道《“乞讨妈妈”杨再玉:再苦再累也要带好孩子,等他回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由于家人的不接纳,无家可归的杨再玉独自带着刚满月的儿子,从贵州老家来到义乌。当时,她的丈夫因涉嫌抢劫被关押在义乌市看守所。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让他在狱中安心改造,用完出门时母亲偷偷塞给的900元钱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杨再玉只好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艰难度日……

在讲述故事时,“乞讨的过程”“没钱坐车时”“一封回信”等一系列“场景再现”,很容易让读者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从而收到娓娓道来的效果。然而,报道并没有止步于此,《金华日报》在之后还联合多部门开展救助,并参与筹建了省内首个专门帮扶贫困服刑人员子女的公益创投项目,报道主题由此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责编:戴莉莉、程惠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