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必须铲除假记者生存土壤

河北衡水警方打掉一个特大假记者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2人,破获敲诈勒索案38起,涉案金额34万余元,记者调查的情况令人深思。
近年来,严厉打击对社会危害严重的假记者,保持对新闻“三假”的高压态势,是全国“扫黄打非”部门和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每年都会破获很多案件,仅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近5年通报的“三假”案件总计已有近百起。但是,假记者为何屡禁不绝呢?笔者认为,对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强化队伍管理是首要之法,让企业依法经营是关键之道。
笔者注意到,经过多部门综合治理,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涉嫌假记者和新闻敲诈的事件近年来已经大大减少。此次衡水案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民警查获的各种假证件中,多数为网络媒体的“工作证”“采访证”等。对于网络媒体怎么办?一个字,还是要“严”。只有加强网络媒体的队伍管理,提升网络媒体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网上网下一把尺子,才能从根本上管好网络媒体。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出成效。
在此次衡水案中,假记者在锁定被敲诈企业时,一般会选择化工厂、屠宰场等一些有可能出现环保问题的中小企业。他们利用一些中小企业对媒体和记者了解不多,自身又可能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情况,揣摩心理,巧取豪夺。一些企业本来规范经营,只因担心负面新闻影响企业形象,不想惹麻烦也“花钱消灾”。因此,要铲除假记者生存的土壤,不仅需要企业依法经营,同时也需要对企业强化打击新闻“三假”的普法宣传教育。“封口费”不是无根的,它生长在担心曝光的大脑上,让这样的大脑换新,才是治本之策。
假记者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也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行业形象,其危害之严重,绝对不容姑息。正本清源、完善制度,让企业规矩赚钱,让媒体依法监督,假记者的生存空间必将从根本上消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