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必须大有作为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孙海悦
2017年07月17日10:5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人才培养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高等院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在第七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期间举办的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论坛上,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新闻出版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围绕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话题,业界人士展开讨论。

顺应融趋势

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出版与互联网正在由相加走向相融。作为新闻出版行业高校,北京印刷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正在由服务传统出版业向服务现代出版传媒业转变。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刘超美介绍说,该校把培养数字出版应用人才作为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该校“四个融合”的做法,带给业界不少启发。

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方面,北京印刷学院敏锐地捕捉到业界需求,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开办数字出版专业,2010年开始培养数字出版方向研究生。在内容、技术与艺术融合方面,该校形成了数字化人才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格局。2016年,该校成立新媒体学院,旨在打通专业设置壁垒,探索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新路径。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该校形成本科生“3+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理论基础课程,最后一年进入出版单位实习实践;“双证制”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诸如编辑资格考试、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培训及考试鉴定,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无缝接轨。在学校与企业融合方面,该校推行本科层面和硕士层面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聘任高水平专家与该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引导学生参与双创项目与实培项目。

出版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理事长、台湾电子书协会理事长赖洋助将其总结为6点:数字应用能力,鉴赏文、图、影、音能力,逻辑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

赖洋助还介绍了台湾师范大学的做法:降低专业必选修学分,创造跨域学习环境;厚实基础能力,培养运算思维与程式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动手做,整合所学知识。

联结产学研

孕育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传统编辑出版队伍基本上还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技术素养的严重缺失将成为融合发展的瓶颈。”郝振省表示,出版单位要尽快用数字出版技术把自己武装起来,“早武装早受益,晚武装就被动。”在他看来,就出版单位转型升级来说,编辑这一核心生产力的转型是最根本的转型。

面对出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产品形态、产业模式不断改变。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很多高校逐步摸索的过程。

谈及今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构想,刘超美表示,首先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内容创意能力。为此,该校将成立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构建大出版、大文化、大编辑学科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能力,下一步该校将加大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力度,如设立国际出版专业方向,加强国际版权经理人的培养以及开展国际课程认证,通过柔性引进、项目合作以及在国外建立出版教育研究机构等方式,加大与国外数字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最后是着力打造融媒型数字出版应用人才,该校将与郑州报业集团合作,打造第一个高校“中央厨房”教学实践系统,构建媒体融合的业务、技术、空间平台,探索策划、采访、编辑分发的仿真环境。

据英国英捷特集团中国区总裁孙赫男观察,数字出版人才的行业需求已经从原生态数字出版人才转向全面融合型人才。融合型人才即具有技术理解力和技术自信心,具有行业专长,能够面向行业和社会服务,能进行内容策划,是擅长内容运营的人才。她也由此提出数字出版人才的“3C”培养模式,即校园(Campus),训练与出版技术相关的主要实践性技能;课程(Course),按照不同的集中主题,训练问题解决能力;俱乐部(Club),高级管理层知识分享和成员沟通渠道。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需要产学研各方参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表示,除了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实训基地相结合也很重要。他说,在融合发展时代,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需要兼顾,两者都需要加强学风建设,保持严谨、务实的学风是各类人才成长的基础,尤其是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