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媒体垂青中国题材纪录片 在拍摄中爱上中国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鸟瞰中国》聚焦了中国交通的高速发展。资料图片
法国国家电视台拍摄的《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法国主持人与中国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资料图片
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中国新年》,主持人走访中国多地,把最具特色的中国新年风俗生动地奉献给观众。资料图片
韩国放送公社推出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关注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资料图片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日俱增。中国题材的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国际纪录片机构、国际纪录片人和国际媒体的垂青。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美丽中国》《中华的故事》,韩国放送公社(KBS)推出的纪录片《超级中国》等,都在国际舆论场引发了热烈讨论。他们的关注较之从前,更多地开始用一种探求、了解、沟通的心态来考察中国现实社会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越了解中国,越觉得它是一个善良天使”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通常影响媒体对其的关注度;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也通常决定媒体对其的曝光率。媒体报道一个国家的视角,往往跟这个国家对于国际社会的开放度、自信心和贡献率相关。社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也成为媒体对于一个国家的心态的晴雨表。但很多时候,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也会产生一种隔阂,戴上一种有色眼镜。
近些年,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启动运行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日俱增。纪录片以其不可替代的真实性,作为跨文化传播中折扣率最低的一种文化载体,成为观察、描述、传播一个社会的有效途径。
6月6日,作为2016—2017“中俄媒体交流年”合作项目之一的“中俄纪录片展”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幕。6月7日,国际纪录片高峰论坛召开,中俄各自遴选出10部作品进行本土化语言展映,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纪录片的一种作为,这种方式和理念,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越来越多关于中国的纪录片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方纪录片导演来到中国。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马尔卡姆·克拉克(中文名为“柯文思”)从事纪录片创作30余年,走遍80多个国家,他正在摄制以西方人的眼光来分析看待中国的崛起的纪录片《善良的天使》。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自从拍摄这部纪录片,我开始如此频繁地在中国旅行,并且深入中国人的心灵。越了解中国,越觉得它是一个善良天使,是一个相当有趣而且很‘不威胁”他者的国度。”
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美丽中国》《中华的故事》《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制作精良,也更加生动、全面、平衡地展示中国风貌,既收获了外国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不少中国粉丝。
韩国放送公社(KBS)在2015年初推出的《超级中国》,与西方媒体通常反映中国贫苦和阴暗不同,片子从人口、经济、军事外交、土地、文化、政治多个方面几乎全方位展现中国非凡的力量,让韩国人感受到一个陌生化的邻国,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到一种无奈和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一年》。这部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中方机构摄制、商业化独立运作的纪录片,采用了国际通用的“预售制”的方式,2008年春在BBC首播后,相继在40多个国家主流媒体播放,英国《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星期日独立报》《金融时报》《每日邮报》等媒体都对该片进行了报道。摄制组用一年时间在西藏江孜以田野考察的人类学方式,跟踪拍摄了8位普通藏族人四季的生活,展示着变化和永恒的西藏。影像和叙事均极具真实感,获得难能可贵的传播效果,西方主流媒体都对该片高度认可。
中国与西方媒体间的交流,中外纪录片创作者之间的合作,是一条有效沟通之路,也为更加理性的客观报道构建更好的基调和平台。无论是中方主导还是外方主导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项目,外国纪录片同行都较以前有了更为平和理性的心态。
超越猎奇,转变心态
其实,西方社会对中国题材一直不乏兴趣。早在改革开放之前,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就千方百计来到中国,拍摄了纪录片《中国》,在西方社会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当时由于中国与西方国际社会几乎断绝各种往来,西方导演获得这个难得的机会,对于一个陌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难免会有猎奇心理。相比较而言,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来到中国,几乎记录了每个不同时期的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更多接触和更深了解,也使得他能够用一种更为客观甚至带有好感的心态进行观照。
中国改革开放伊始,西方的纪录片团队更是急迫地想来中国探个究竟,依然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把1979年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的中国之行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通过一些艺术家的经历反思“文革”对于中国的影响,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展现出来的不同风貌,尤其是音乐神童们的天赋,让人感受到斯特恩对中国非同一般的印象,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
90年代初,英国纪录片导演菲尔·爱格兰德在丽江花了5年时间深入当地社会生活,拍摄完成纪录片《云之南》,讲述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小城中的4个家庭的故事,用丰富的镜头语言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老百姓的生活,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和影像人类学的一个经典。《丝绸之路》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由日本放送协会(NHK)及央视在七八十年代联合制作,探索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观、历险故事及沿途人民生活状况,与大家一起走进古代贯穿欧亚的要道。
此时的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已经初步展现,但中国国力给予西方国际社会的印象,还很难与“中国威胁论”产生关联。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的表现以及此后中国经济的崛起,还有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从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都展现给国际社会一个全然不同的中国。这也开启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另一番审视。
2006年美国探索频道推出的《列国图志——中国》,是史诗巨篇30集世界“列国图志”中的第一集。虽然该片把中国作为多个探求对象中的一个,并尽量采用客观、平和的心态探究中国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以及当今中国13亿人的生活和梦想,但依然能够明显感觉到对中国强大后的担忧。
文化在交流中而更显丰富,客观真实地展现不同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根本。随着了解的加深,外国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视角愈加独特客观,《超级中国》《美丽中国》《鸟瞰中国》这类画面优美、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不断涌现。从过去简单的拒绝或者“看不上”,到有意愿与中国同行合作、大量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这是外国纪录片人一种心态上的转变,双方也从中发现更多合作点,展开更深层面的合作。
(何苏六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