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精准扶贫报道应发挥“十八般武艺”

陈旭钦
2017年08月16日15:58 |
小字号

扶贫新闻报道如何精准?媒体如何强化问题意识,多点发力?新闻媒体在扶贫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重大,尤其是对于扶贫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主,不再是简单反映贫困地区的现状,而应有历史担当意识,用国际视野来考量和探究我国精准扶贫的深层价值所在。

善用民生视角报道扶贫

扶贫新闻报道要注重以民生的视角实现舆论场域的建构。民生场域的建构,将缓解转型期社会公众的焦虑心理,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期待。扶贫新闻报道应从以往的国家叙事和政府视角,转变为对精准扶贫方针政策进行精细化解读,立足民生,服务民生,通过议题设置、对策建议,来兼顾官方和民间的声音,推动新闻价值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的民间话语、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题材选择的民生内容。

精准扶贫,相对粗放扶贫而言,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重在精准,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对于媒体人员而言,就要善用民生视角来报道精准扶贫,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多点发力,因地制宜,精准定位选题靶向,寻找挖掘契合本质真实的故事,善于讲故事,释放故事力。

去年G20杭州峰会召开之际,《浙江日报》推出4个版主题报道,分别为《30余载,1200多万人的贫困帽是这样摘掉的——消除贫困,浙江的策略和选择》《“农民+网”,扶贫的创新招式——浙江探寻激发内生动力的减贫富民新路径》《昔日“光棍村” 如今幸福村——浙江“精准扶贫”背后的三个故事》《好日子是怎么干出来的——专家学者解读我省扶贫开发经验》,聚焦精准扶贫的浙江实践,从理念制度到百姓故事,展现30多年来浙江人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自我发展无限的内生动力,贫困民众能够自我造血、自我创新。这些实践契合G20包容性增长的主题,讲好精准扶贫的浙江故事、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精准扶贫的理念,为其他国家的减贫提供了借鉴经验。

这样的实践也让人们看到,扶贫报道只有善用民生视角,选择民生话题,转变文风语态,生活气息足了,民众也就信任了。同时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会带着问题去采访、寻找答案。比如,扶贫模式如何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开发如何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只有强化问题意识贯穿采访全过程,才能使媒体人员实现一次扶贫工作的身心革命。

精准扶贫报道有路可循

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地理区位、政策机遇不尽相同,每个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贫困程度、特点以及脱贫、返贫可能性也不同,因而要因地制宜、因人定策。对此,新闻媒体人要强化问题意识,多点发力,将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扶贫、东西部地区协作扶贫、技能培训教育扶贫、“互联网+”扶贫、金融支持扶贫、生态保护脱贫等领域作为路径选择,生动报道各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型案例。

聚焦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浙江省宁波市和贵州黔西南州是对口帮扶协作城市。从1996年至2015年,宁波市累计在贵州完成帮扶项目3730余个,无偿帮扶资金与物资共计10.51亿元,资助6万多名贫困学生。在两地结对帮扶20周年之际,《宁波晚报》记者深入黔西南州农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地采访,通过蹲点“解剖麻雀”,寻找鲜活实例,在《宁波晚报》推出5个整版的“黔西南,万水千山隔不断的山海情 本报记者为您揭秘宁波20年精准扶贫”系列报道。通过挖掘宁波科技人员帮扶睛隆县养殖波尔山羊、普安县养殖长毛兔、安龙县种植食用菌、贞丰县种植花椒等发展特色产业,展示了一些农户找到的脱贫钥匙。

聚焦“互联网+”、金融扶贫。当前在电商扶贫领域,从政策设计到基层试点、连片部署,邮政、供销社等系统在贫困乡村设立物流配送服务网点,从“授人以渔”到“营造渔场”,电商扶贫方式正在全面铺开。《浙江日报》报道的《一根网线的决心——“互联网+”架起致富路》,反映了许多原本贫困的浙江小山村,通过“互联网+扶贫”手段,帮助低收入农户通过开办农家产品网上销售平台等方式减贫致富。

扶贫报道先扶“精气神”

精神脱贫是扶贫报道思想的战略重点,扶贫先扶志。报道精准扶贫,得先扶“精气神”。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新闻媒体要积极营造精神脱贫的舆论氛围,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营造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舆论氛围,打造媒体扶贫公益品牌,探索媒体公益众筹扶贫,借助公益活动增加受众的黏度。

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扶贫款被截留、挪用、贪污等现象,群众对此深恶痛绝,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构建合理有序的扶贫舆论场域,媒体人应由群际情绪切入,探寻缘由,厘清在事件发酵、蛰伏与爆发阶段的渐进式变异,及时正确舆论引导,重视意见领袖的建设性意见,释放和修正社会的负面情绪,为国家提供真实有效的扶贫信息和合理建议,真正起到媒体的沟通桥梁作用。

当前,社会贫富差距、城乡教育、医疗差距等问题凸显,如何消弭主流媒体舆论场与微信、微博自媒体以及群众口头舆论场的缝隙,不断增加官方与民间的舆论最大公约数,克服民间舆论的流瀑效应与群体极化效应,新闻媒体要与时俱进,不断传递正能量的声音,形成和谐的扶贫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还应通过议题设置,解释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决策思路,从心态到语态向群众靠拢,让贫困户既能听得到党和政府的声音,更能听懂党和政府的声音,使得受众对现有社会环境信任,对社会公平认可,有自己的话语空间。

总之,新闻媒体需要多角度、多领域报道精准扶贫,因地制宜扶贫,因人因地施策,发挥采编“十八般武艺”,针对各类贫困原因寻计思策,彰显媒体社会担当和媒体智库研究的前瞻性,从而讲好精准扶贫的中国故事,传播好精准扶贫的中国声音,阐述好精准扶贫的中国理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