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观媒 | 新媒体时代,报纸怎么做灾难报道?

陈悦祯 研究事儿
2017年08月24日16:3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灾难报道一向是媒体报道的重地。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时间、最新报道,才能满足人们在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以及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此时事件现场的一切都有极高新闻价值,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观众想看到的,都成为人们关注媒体报道的理由。

毫无疑问,新媒体在速度上具有天生的优势。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地震发生后一小时即发布第一条信息,报道了震级、震源、伤亡等关键信息。9日连续发布5条信息,跟进震后救援和遇难情况。

在新媒体如此强大的发布能力面前,报纸要如何应对呢?

新时代新挑战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状态下,在新媒体叙述获得高关注率的激励下,媒体越来越将精力投入到对动人故事的挖掘中,希望以情感引发受众的共鸣。

有学者认为,受众的需求有三种:一是信息需求,获取外界动态,满足人本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观点需求,在多种信息导向进行价值确认,以此获得思想上的安全感;三是情感的需求,受众能在情感层面得到共鸣、释放。

在灾难报道中,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是新媒体的强项。在地震发生7天内,人民日报微信平台一共发出13条报道,其中有5条都聚焦于救援人员的动人故事,并得到了广泛关注。

(微信报道图片“最美逆行照”)

但是,新媒体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新媒体难以优质地完成全部受众需求。从新媒体自身形态来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使用端口,每屏能够呈现的信息量有限,使用场景移动化,使用时间碎片化,情感需求贴近娱乐化,常伴随多任务处理,因此在深度阅读领域不具备天然优势。从新媒体的情感导向来说,情感化倾向对信息挖掘和逻辑思考具有削弱作用,正如人所说的,信息或许流失于涕泪交流中。

在天灾面前,展现人类舍己救人的崇高人性,关注民众在面对灾难时的动人故事,是凝聚人心,鼓舞救灾的必要手段,是新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的着力点。自汶川地震以来,国内媒体改变了“冷”报道模式,将更多的情感投入到对人物的关注中,这一转变得到了业界和受众的认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还有社会协调、价值引导功能。灾难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后,受众仅仅获得信息是不够的,仍需对海量信息进行解析,获得观点上的支持;媒体仅仅发布信息也是不够的,还需通过信息对灾后的社会进行“缝合”。因此,在信息层面进行深度整合;在价值层面进行引导;在思想上明确基调,发挥提纲挈领作用,既是媒体应尽之责,也是媒体权威性的体现。

需注意的是,仔细分析震后两天内微信与报纸报道内容,可以发现两者的信息具有一定相似性。事实上,每天报纸的信息都十分“新鲜”,并没有“滞后”于新媒体。因此,新媒体的优势相较于“即时性”,更准确的说应是“实时性”。微信的滚动信息营造了吸引力,增加了受众的沉浸度。而报纸的优势在于后续力量足。与微信相反,报纸内容随着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视野更加广阔,形式更为丰富。

发挥报纸观点优势

在发布功能向新媒体倾斜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仍需保持自身权威性。在观点需求层面,相较于新媒体报纸更具有优势。

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信息组合。灾难发生后,媒体不仅要及时公开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传播多种多样的信息内容,形成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让受众可以了解同一新闻事实的不同方面内容,使其能够针对新闻事实作出更加周详的判断。

《人民日报》8月11日4版文章《立体搜救 绝不言弃》,展现救援部队空地配合能力。组合《党和政府的关怀实实在在》等文章,从救援官兵到受灾群众,展现了一幅震后救援的全景图。5版评论《“立体格局”彰显抗灾合力》,点出党中央、各级政府、救援官兵和广大群众在抗灾中的合力,提供宏观视角观察抗灾。同版“暖闻热评”文章《抗灾,没有“小人物”》,聚焦志愿者和群众给官兵送食物等细节,既为上文辅以实例,又补充微观视角。而两版组合,又将故事和观点相结合。

(《人民日报》8月11日4版文章《立体搜救 绝不言弃》)

持续提供深层次的思考。灾难报道不仅需要情感的打动,更要从灾难中提炼、思考、总结,重塑民众记忆,并从灾难中获取宝贵的经验。

8月10日5版评论《汇聚抗震救灾的国家力量》提到,正是背负汶川、玉树地震的伤痛,政府才能拥有更充分的准备、更准确的调配能力。民众在经历了灾难的考验后,掌握更理性科学的帮助方法,如辨识谣言、理性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这些观点是对地震灾痛的总结,对于国家进步的发现,能够给予读者以启迪;同时明确“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救灾基调,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

传统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如何发展出适合中国的灾难报道模式,需要媒体长期实践摸索。但在媒介生态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舆论重地的《人民日报》,在思想挖掘和价值引领方面,仍有自身独特优势。

撰稿|统筹:陈悦祯

(责编:薛贵峰、程惠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