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微信社交新礼仪朋友圈热传 有人问"在吗"你烦不烦

2017年08月29日07:03 | 来源:扬子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微信上看到有人问“在吗” 你烦不烦?

  最近,简单心理、小基快跑等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话题“微信社交新礼仪”在朋友圈热传。你看到有人发来“在吗”就浑身不舒服吗?你知道用“嗯”与“嗯嗯”聊天差别很大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发现,对于这些“潜规则”,网友也持不同观点。

  微信社交新礼仪

  嗯与嗯嗯

  差别很大

  好=我同意了 好哒=我开心地同意了

  嗯=我知道了 嗯嗯=我愉快地知道了

  如果跟你说话,你回复“嗯”或者“哦”,那基本就要关掉对话框了,但如果是“嗯嗯”或“哦哦”,就感觉还想跟你聊天。

  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有讲究的,一句话的末尾可以不加“。” 句号显得很生硬,可以选择用“~”、表情或者什么都不加来代替。

  破折号偶尔加一下还行~也不要加太多了吧~会显得太随风飘摇了~尤其是工作的时候~

  省略号也是一样的…每句话都加的话…感觉你这个人说话为什么…吞吞吐吐的…

  以前证明自己在笑,只需要打“哈哈”就可以了,而现在,

  “哈哈”=“滚”

  “哈哈哈”=“好无聊”

  “哈哈哈哈”=“敷衍笑一下”

  “哈哈哈哈哈哈哈”

  才代表真的好笑。

  省掉“在吗?有空吗?忙吗?睡了吗?”这些套路,有话直说,节省双方的时间。

  “不聊了我去睡啦”的意思是:我现在要开始我的睡前仪式:玩手机了,还有很多朋友圈和微博等着我去刷。

  “我去吃饭了/我去洗澡了”的意思是:这个话题聊的差不多了,我觉得已经稍显尴尬了。

  别一见面就要求加微信行吗,更不要看着对方通过自己的好友请求啊……多尴尬啊。

  谁先加的微信,谁要先说第一句话,打招呼最好先自报家门。

  不回别人微信前最好不要发朋友圈。

  微信对话框一直显示“对方正在输入”,请发出来不要让对方等了很久却什么也看不到。

  发语音时,尽量先问一句对方,方便发语音吗?当然,不打招呼就发语音是社交地位的象征……

  “哈哈哈”=好无聊 “嗯”与“嗯嗯”差别很大

  其实关于微信社交有不少“常识”网友已经熟知,比如不要当面加微信,看着对方通过你;别动不动发一串语音,不管对方是否处在不适合听语音的环境;不回别人微信前最好不要发朋友圈;面对共同好友,不要差别对待哦。

  但也有些有意思的微妙点值得再讨论,比如“好”和“好哒”,“嗯”和“嗯嗯”,差个字表达的情绪就不同,后者就开心很多。就连“哈哈”也比“哈哈哈哈哈”敷衍很多,不是发自真心的乐呵,反而有可能是相反的情绪。总之,叠词代表缓和表情,结尾用意犹未尽的符号,也比生硬的句号来得友善得多。但省略号用多了代表吞吞吐吐,惊叹号用多了“吓人”,还是要使用适度。

  争议>>

  对此,有人表示大多了解,也有人表示不理解,有网友就抱怨,“以前跟人说话一直亲切回答‘嗯嗯’,结果还被对方吐槽高冷爱答不理我真的是……现在说话太费劲。”

  也有人表示,“我反而很受不了‘嗯嗯’的,感觉像是不耐烦,一个‘嗯’还不够吗?”称“这也太累了”不在少数啊,还能不能愉快的聊天?“以前都是正常的词语和表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成了招人烦了。不喜欢就直说嘛,还要‘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表示开心,哈哈。”还有人索性说,“送你们一句话:想的太多,想的复杂。有些就是礼貌用语,被你们解读的好像人家心中有各种杂念一样,都像你们这么想,问你们,活的累不累?总结性一句,矫情。”

  还有的直接评价“这么玻璃心的人,还是敬而远之吧。人生很短,事情很多,实在没功夫研究每个人的承受细节。要是哪天哈哈哈哈哈哈也=呵呵了,怎么着我还得给你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呀”。

  在吗、有空吗、忙吗、睡了吗 这些开场白都是套路?

  最引发网友争议的是,“请省掉‘在吗?有空吗?忙吗?睡了吗’这些套路,有话直说,节省双方的时间。”

  争议>>

  持赞成想法的网友表示, “每次看到有人问我‘在吗’,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说白了,不少人认为,“别问我在没,我要说在,你找我借钱怎么办?我要说不在,你请我吃饭怎么办,所以直截了当地说什么事,这样我好知道我在不在。”还有人表示,“最烦的是那些在对方回答说‘在’,又不说话的人。”还有人说,“我平时上班时微信上碰到这两个字就没好感,一是目前手头已经一大堆工作或者正n条线n个群谈着不一样的事情,突然弹出来一个不知道麻烦还是简单的事情会很烦,二是我要多一个回复频率问‘什么事?’然后要再等一次他的回复(而且一般这种人都很扭捏)。打电话说‘喂’是即时通话双方调整节奏,发微信不存在的。熟的人问‘在吗’很蠢,工作上的人问会很烦,许久不联系的人问,十有八九没好事。”

  而反方网友则表示,这难道不是想多了吗?“在吗”只是礼貌性的,就像你打电话说“喂?”一样,不知道你们为什么如此的烦躁?有网友剖析,问一句“在不在”还是非常有必要,很多事情需要双方在畅通的交流下说出,类似于礼貌性地问一下“现在有时间说话吗”,其实用微信沟通的也不会是多么着急的事情,心平气和很重要。

  而对于发“在吗”一方来说,其心理在于“怕一直得不到回复,事后还被‘没看到’这样的理由给搪塞过去,就是希望接下来的请求行或不行都能有个结果,不用一直揪心等回信”。

  网友“木棉花开”支招,“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的人,我一般会连发两条,第一条‘有空吗’,第二条‘有问题咨询,关于xxx事情的’。第一条是打个招呼,并且没空可以不用回,第二条是让对方大体判断接下来对话的内容和耗时,让其判断何时回复。”

  提醒>>

  研究“泛社交”,不可忽略“有营养”的现实社交

  “太忙了”、“时间宝贵”是许多网友排斥以“在吗”打招呼的主因,但利用碎片时间维系的微信社交的局限也在此,非直接沟通造成种种误解。记者采访心理学专家了解到,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令不少人疲惫不堪,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沟通”,躲在微信后面的他们呈现出“排异”反应。就像有网友这样说,我回复那个每次问我“在吗”、“有空吗”的同学就是,“我最近很忙。我月初月末要赶报表,月中周中要下车间跟踪成本,周末要陪孩子上兴趣班,下班要照顾全家吃喝拉撒,所以我每天每时每刻都没时间”。

  专家也提醒,了解微信社交或对提高工作效率有帮助。但微信占据了人们的大量时间,从而压缩了现实的社交时间,个体与现实世界中的他人变得疏离,增加了孤独感。像小心翼翼地问“在吗”,就在于失联的恐惧,升高了人们的焦虑情绪。大家花费大量时间去维护这个巨大的关系网络,考虑怎样聊天更受欢迎,从而占用了现实社交的时间。而真正在乎的亲人朋友,还是多打个电话,见见面,消除误解。减少“泛社交”的疲累,“有营养”的交往滋养情感满足,反而就没有那么多消极情绪。(记者 张楠)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