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画廊"刷屏朋友圈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公益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今天,可能很多人都和评论君一样,朋友圈里是满屏的画作。这些画作,来自一群特殊的作者,他们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精神障碍,因为这些疾病,他们可能一生都无法真正“成长”,他们的心中住着一个“小朋友”,他们“喜欢用画画跟世界对话”。
一张张画纸,被“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填满。他们的画中,有斑斓的色彩,有大胆的笔触,有暗涌的线条,每一笔都发自内心,每幅画都像在诉说。在《少女心事》中,通过繁复的线条,我们仿佛能看到掩于少女内心的细细密密的情思;在《冬之蕴涵》中,严寒中跳跃的红色,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热烈;《在世界尽头相遇》中,日落余晖的相遇,是内心强烈渴望喷涌而出的浓墨炫彩……透过他们的画,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张张悲情的面庞,而是蓬勃的生命,强烈的情感,灵动的艺术。
大多数时候,提到自闭症患者等特殊群体,我们心中可能都抹不去悲情的色彩。因为,我们预设了“正常”和“非正常”的语境,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正常的,是弱者,是我们要悲悯的对象。我们很少去触碰他们的情感世界,更鲜少感受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所以,当这些灿烂而热烈、纯真而动人的画作,猛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不需要凄凄惨惨切切的音乐,不需要煽情的文字,很多人的心就这样被深深地击中。纷纷“购画”的人们,或许也感受到,所谓的“非正常”,又何尝不是一种“非同寻常”?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对精神障碍者“非正常”“弱者”的认识,也在影响着我们帮助他们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为其捐钱捐物,难免也带上了些俯视的姿态,却忘记了去发掘他们身上独特的价值。短片《秋月的童画》,讲述了一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从怨天尤人到主动帮助自闭症孩子的故事。而她转折的关键就在于发现了儿子对画画的热爱,她将儿子的画作制成亲子装,深受人们的喜爱,儿子在绘画中逐渐走出自闭的阴霾,而她的努力也帮助更多“星星的孩子”有了展现艺术天赋的舞台。不过在现实中,可能还有很多被埋没了才华的“小朋友”“小梵高”,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为他们营造自己的空间,或许就能帮他们找到纾解情绪的通道,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当然,“小朋友画廊”所引发的关注,除了让我们思考这些特殊群体的“成长”方式,也让我们思考公益可以有怎样的打开方式。其实,公益不一定充满苦情与泪水,也不用伸出双手使劲儿摇晃着你的胳膊,问你感不感动。真实而真诚,就会产生触动人心的力量。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为公益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这次“小朋友画廊”中,每个人在购买画作后,都可以听到作者对你说的话,或许含糊不清,或许吐字艰难,但却能一下拉近屏幕内外的距离。不断探索新的公益呈现方式,才能融汇起更多爱的力量。
不过,也正如网友所说,“真实和热度总是有点模棱两可的可怕”,对于这次活动,也有人表示了担心,比如,筹集到的资金如何使用?画的专版权是否确权?这样的疑问可以理解,毕竟我们都“希望活动纯粹,也希望这份纯粹为人所知”。所以,在募集结束之后,更需要将善款使用情况及时公示,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回应,让爱心的温度真正温暖需要的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出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