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敦刻尔克》本周公映 诺兰把战争片玩成了惊悚片

2017年08月30日07:16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诺兰把战争片玩成了惊悚片

  配图为《敦刻尔克》剧照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史诗大片《敦刻尔克》将于本周五正式公映。昨晚,影片在广州举行提前点映。作为“大神”诺兰的最新力作,这部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的大片让影迷翘首以盼,成为年度最受期待影片。

  本片以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救援的40万士兵为主角,没有过多渲染残酷的战争场面,甚至没有反派的出现,用一种“不见血”的方式带领观众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不少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评价:“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心理惊悚片。”

  手法:

  颇具实验性的叙事方式

  《敦刻尔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驾驶各式各样的船只,前往敦刻尔克营救军队。

  没有《星际穿越》的科幻空间;没有《暗黑骑士》的血腥暴力;也没有《记忆碎片》、《盗梦空间》里的“烧脑”。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现实主义题材,但诺兰还是在形式上玩出了实验性:影片以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三条时间线,分别以“四十万士兵在港口等待救援”、“三个毫无经验的普通人驾驶民用救援船前去救助士兵”及“飞行员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奋力抵抗的故事”,巧妙运用“海、陆、空”三个角度,详略得当地为我们还原了这场二战时重要战略撤退的原貌。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更多的是带领观众感受战场一线的残酷,以及这场奇迹背后所带来的震撼。电影开场的士兵逃命戏份,就已经让观众感受到极为紧张的压迫感。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奔跑的士兵们翻过高门,头上是随时会掉落下来的炸弹,身边的同伴被逐一射死,只剩下逃到海边的汤米成功逃脱,到达盟友身边的他,已经被惊吓得完全说不出话。

  随着电影的推进,这种无助感会被逐步放大,人类的自私面也一一展现:因为空间有限,英国士兵不让法军上船,几名士兵叫嚣着要把船上的一名法军扔下海,殊不知如果不是法军的掩护,汤米或许根本无法从巷弄逃到海边。而另一边,一位被民用救援船救起的军人,不愿随着船只前往敦刻尔克救人,甚至因此与船上的人发生了肢体冲突。

  气氛:

  没有血腥,却全程惶恐

  作为一部非典型二战电影,诺兰的手法极为克制,没有渲染血腥的战争场面。诺兰最关心的,还是对海滩上那40万士兵进行最细致的心理描写。在无尽的等待中,士兵们所要面对的是不知何时到来的死亡。有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评价:“与其说这是战争电影,其实更像是一部心理惊悚片,让人从头至尾置身于一种惶恐中。”

  此外,担纲本片配乐的是业内大师汉斯·季默,他为该片奉上大师级的配乐。(记者 黄岸)

  头评

  更像是一部印象派画作

  文/黄岸

  战争电影从来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电影类型。但传统的战争片,大部分都是正面展现对战双方的残酷对决,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血腥无情,如《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去年上映的《血战钢锯岭》更是将这种拍法达到极致。

  去年,由李安执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有所不同。影片以一个士兵的战后创伤为出发点,用大篇幅讲述战后归国的比利·林恩在全国欢天喜地的庆祝活动中,如何痛苦地与自我展开一场拉锯战。

  好的战争电影能够展现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个体命运的改变,让人看完更加懂得珍惜和平生活。

  与传统战争电影更为“粗暴”的表现方式相比,《敦刻尔克》的气质实在不同:全片没有一个敌军角色,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儿女情长、台词也非常精简。抛弃一切细枝末节,诺兰所要的,就是紧紧围绕“观众的代入感”服务,看完电影,你就像那些士兵一样,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筋疲力尽,尽管影片最后还是陷入主旋律的调调,但整体上更为绅士、低调,如影片结尾,终于成功撤退的士兵坐上回国的火车,在火车上,他们读到了丘吉尔对于这场撤退的演讲稿,一边是内心的鼓舞,一边却始终不敢抬头望向火车下面前来迎接的人民,担心被他们埋怨自己没有打赢战争。这种惶恐感,与以往大银幕上的张扬的美式英雄主义完全不同。

  作为影迷心中的“大神”,诺兰在各种类型的影片中始终用他最擅长的逻辑推理,与观众展开一场智慧的博弈。第一次接触战争题材,诺兰依然玩出了让人佩服的新花样,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炫技”。有别于传统的拍摄手法,加上音乐、画面的双重想象,让影片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印象派画作,观感非常特别。正如诺兰自己所说,这其实不是一部战争电影,而是一个关于求生的故事,而他所要拍出的,是与时间赛跑的感受。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