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7年第9期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艺术特色分析

杨培伦
2017年09月01日16:16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播出打破了中国电视剧反腐涉案题材多年的沉寂,且该剧在现实性、社会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本文从题材、叙事策略、角色设置等诸多方面对《人民的名义》进行全方面的艺术特色分析,试图寻找出该剧热播的原因和尚存的不足。

关键词:反腐剧;叙事策略;现实主义;《人民的名义》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出品,李路执导、周梅森编剧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最终以电视收视率破8,网络点击量突破247亿华丽落幕。①该剧以反腐倡廉为叙事背景,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以官场权谋和百姓生活为辅线,讲述了以侯亮平为代表的反贪集团以“116”事件为突破口,通过对各层官员的调查取证、明争暗斗,逐步将官商勾结、徇私枉法的贪腐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作为一部题材严谨、选材严肃的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真实地再现了当代中国的官场生态,在现实性、社会性、艺术性等层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一、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原因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步攀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连续刷新了中国电视剧多项纪录,创十年来中国电视剧收视最高纪录。此外,该剧辐射的受众年龄范围广,社会群体层次多,影响力巨大。

(一)题材饥渴,民心所向

以题材内容来划分,《人民的名义》属于反腐涉案题材电视剧。该类型电视剧脱胎于20世纪50年代的“反特片”,主要是指以反腐打黑等重大社会问题为主要题材,以展现侦破大案要案的过程为主要剧情,以弘扬正气、讴歌正义为主旨的当代电视剧。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社会大转型时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滋生,百姓怨声载道,党和政府的反腐倡廉政策势在必行。反腐涉案剧很好地把握住了主流意识和世俗生活的结合点,推出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塑造出整顿吏治、刚正不阿的古代清官形象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2000)和《海瑞》(2001);视角直指现实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苍天在上》(1995)、《人间正道》(1998)、《大雪无痕》(2001)、《绝对权力》(2003)等。直至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明令禁止涉案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黄金时段播出,至此,反腐涉案题材电视剧进入了多年的沉寂期。与荧屏沉寂相反,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和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反腐斗争。纪检检察机关和监察机关在反腐反贪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战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但是反映当前反腐形势的影视剧作品明显稀缺,人民群众急切呼唤反腐题材电视剧精品的出现。因此,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出现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大众电视观赏心理的高度合拍,带来了反腐剧在当前时期的新生。

(二)线索并置

前文曾提及《人民的名义》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以官场权谋和百姓生活为辅线。对于叙事主线的进展,该剧主要采用持续渐进的方式进行。梳理《人民的名义》主线:从赵德汉被抓、丁义珍出逃为起点;到“116”事件爆发、陈海车祸、侯亮平调任汉东初探山水集团为主线冲突的酝酿阶段;再到逐步抓捕欧阳菁、陈清泉、刘新建为主线冲突的升级阶段;直至侯亮平单刀赴会山水集团正式拉开主线冲突爆发的序幕。敌我双方由最初的试探拉拢,发展到明枪实干的阶段,后续侯亮平停职复职,刘新建招供、收网,到祁同伟自杀,完成了主线冲突的高潮部分。

在该剧主线持续渐进开展的同时,辅线叙事也同时展开。该剧以多个小事件的加入来展现官场权谋和百姓生活,不仅增加了戏剧冲突,更直指社会真实现象,讽刺意味极强。如郑胜利组织水军制造谣言,陆亦可的相亲对象林副教授学术造假,小皮球在学校“行贿受贿”,王校长骗国家补贴等事件,其中“丁义珍式”窗口事件既批判了孙连城为官不作为的懒政行为,同时也在社会形成很大反响。可以说,《人民的名义》用影像的方式向现实社会的为官者提出了问题:为何为官、怎样为官、为怎样官。

二、 《人民的名义》尚存的不足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战绩,但是在电视剧热播的背后,笔者认为重要的原因应是题材内容的稀缺和敏感,是与主流意识和观众收视心理的高度吻合。再加上该剧尺度之大,冲破了以往反腐剧最高至副省级的界限,让观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反腐的决心。但是,该剧在角色设置、危机处理、女性角色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正反角色塑造失衡

从史学角度来看,传统剧目对正面人物的塑造偏向符号化和脸谱化,往往塑造出“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例如《便衣警察》(1987)中有勇有谋的警察周志明,《英雄无悔》(1996)中大公无私、正义凛然的公案干警周天等。而近年编创者为突破创作定式,塑造了一批更具生活气息也更人性化的英雄人物,如《刑警本色》(1999)中的萧文、《我非英雄》(2004)中的陈飞,这些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面对犯罪分子却坚强勇敢、绝不手软。但是,正面人物的人性化塑造要注重尺度的把握,否则过犹不及,容易让观众感觉失真,消解人物正义。如网剧《余罪》(2016)中的余罪,极富个性,有勇有谋,完全背离了“高大全”式的创作模式,而且还增加了不少“痞气”,办案手法也常常是以暴制暴。这样的人物虽然让观众眼前一亮,但是“亦正亦邪”的形象定会有损警察形象,误导观众,使观众形成错误的认知。而反面角色必须体现出人性中的假丑恶,通过作恶者的丑,来凸显出为善者的美,通过反腐败斗争,来宣扬公平正义、鞭笞贪污腐败,完成反腐剧“惩恶扬善”的终极命题。

《人民的名义》中有正反两大集团,即以侯亮平、沙瑞金、季昌明、赵东来、陈岩石为代表的反贪集团及以赵瑞龙、高育良、祁同伟、高小琴、陈清泉、刘新建为代表的贪污集团。该剧在正反人物塑造上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状态,正面人物特别是主角侯亮平,缺乏矛盾刻画。在面对困难危机时,常常通过一组闪回镜头,即刚入职时陈岩石带领侯亮平、陈海等人宣誓的画面,来表现内心对于党性的一贯坚持,少有的几次危机冲突,基本是外部冲突,并未对侯亮平内心价值判断产生动摇。因此侯亮平属于典型的“完美型人格”。反观该剧的反面人物,编剧用了足够多的笔墨来表现,特别是高育良、祁同伟,他们不是彻头彻尾的坏蛋,剧中均详细展示了两人逐步腐败的过程。如祁同伟贫寒出身,大学期间学习优良,是学生会主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分配到偏远山区,即便通过自己努力成为缉毒英雄,还是摆脱不了困境。当他对社会绝望,在大学操场向一位他并不爱的女人下跪求婚时,与其说他跪的是梁璐,不如说他跪的是梁璐背后的政治资源。剧中详尽展现了祁同伟在面对困难时的各种选择,正是种种错误的选择让他步入歧途。此外,在描写反面人物时,要体现人性的复杂和性格的立体,但是也要注意尺度,不能混淆善恶,塑造出“反面英雄”。因此尽管编剧周梅森有意塑造出“英雄的回归”,将侯亮平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但是和复杂的反面人物对抗,扁平化英雄形象的说服力和公信力还是略显薄弱。

(二)戏剧高潮中的危机处理欠妥

斯凡对戏剧高潮的定义是:剧本中人物愿望与他经历的危险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最激烈的那一刻。而在高潮戏中,危机事件的处理对人物形象塑造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人民的名义》中至少有两次危机处理错失了对侯亮平形象塑造的良机,这两次危机中并没有过多地展示侯亮平应有的城府和谋略。第一处:侯亮平单刀赴鸿门宴。这场戏是全剧重要的转折点,是主线叙事中冲突爆发的开始。侯亮平赴会前,季昌明的担忧、赵东来的紧急部署、赵瑞龙和祁同伟的设伏狙击都表明了赴宴的危险性。宴会中,屋内各怀心思的智斗、屋外狙击手的埋伏、卧底的被阻和赵东来的营救,四个戏剧冲突同时并存。而打断这样一个戏剧高潮的仅仅是赵瑞龙姐姐突如其来的电话,使反方主动放弃,存在大量巧合因素的处理方式,说服力明显不足。另外,此次危机也没有出现“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画面,在给足观众期待的同时,没有做到很好的心理补偿。侯亮平在整场危机中基本处于“未知”状态,得救运气成分太多。第二处是祁同伟自杀,本场戏采用了涉案剧常用的“冒险式”情节模式,强调主人公从行动到结束的过程,情节应该随着侯亮平冒险下飞机谈判而推进,在谈判过程中设障重重,多方周旋,以惊险曲折取胜,以此来展现正面人物的英勇和无畏。但是在实际剧情中,侯亮平的谈判始终站在道德和法律的制高点对祁同伟进行批判,重点笔墨展示了祁同伟从反省自身罪责到人性觉醒,最终伏法自杀的过程。祁同伟自杀前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对权利欲望的抨击更是让部分观众对其产生了认同感。

当然,该剧也有很多成功的危机处理,对人物塑造起到了良好作用,比如在侯亮平停职平反的过程中,陆亦可等人驾车接证人回汉东的一场戏中,通过季昌明的迂回路径,成功躲过了祁同伟的围追堵截,一改季昌明以往给人胆小谨慎的性格特点。

(三)女性角色的陷落

显然,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属于典型的“男性话语”电视剧。在中国政治生态中,女性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该剧主要女性角色陆亦可、林华华、高小琴、吴惠芬、梁璐、欧阳菁等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林华华作为反贪局综合科科长缺乏应有的沉稳,陆亦可多表现为对反腐工作的负责与干练,大龄未嫁的人设无可厚非,但是在结局中应该给予两人应有的感情归宿;梁璐在怀孕堕胎后,接受祁同伟的求婚,为的是满足其自身的虚荣;吴惠芬表面与丈夫高育良相敬如宾,实则为了颜面和高官夫人的权益,多年的隐忍,性格早已扭曲。在吴惠芬和梁璐两位女性角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被“正统话语”或者“男性话语”压扁的女性。

以上文提及的“典型形象”为基础,典型的女性形象同样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从美学角度而言,最高层次的性格应该是一种“一元二重流动性”的性格特点,其中“二重”指的是人物性格应该多层化、立体化,“流动性”指的是人物的性格应该处于流动发展状态,并在叙事推进中完成性格的成熟。以此来看,《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角色多为停滞状态,各女性角色的性格缺陷并未得到有效弥补。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打出一系列反腐“组合拳”,反腐倡廉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人民的名义》以此为叙事语境,不以腐败现象为噱头,针砭时弊地再现了中国当代政治生态,是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但是热播的背后,我们应该冷静地发现,《人民的名义》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除上文中提到的以外,还有主人公对话苍白、过多的平行剪辑打乱原有叙事节奏、配角戏过重、情节注水等问题。一个类型剧的成功必然会带动同题材电视剧的扎堆出现,反腐剧作为特殊敏感的题材,在创作上存在不小难度,创作过程中不要进入展示腐败、情色噱头的误区。常言道,“一图胜千言”,反腐题材电视剧承载着宣传法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创作的思想性、法律性和政治性需要反复审核和认真把握。

 

注释:

①数据来源:酷云EYE Pro全国。数据截至2017年4月28日15:00。

参考文献:

1.秦俊香.中国电视剧类型批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89.

2.仲呈祥,陈友军.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46.

3. [法]米歇尔·西翁.影视剧作法[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52.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